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九下·大冶开学考)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2021九下·福安开学考)“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据此可知,材料所述人物指(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张骞
3.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4.《全球通史》中写道:“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戚继光等沿海抗倭 D.清军进入台湾
5.()“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 )
A.郑和下西洋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朝国力强盛
C.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郑和传播了和平与友谊
6.()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小徐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抵抗侵略
7.() 600多年前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8.()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芝加哥考察团在非洲肯尼亚曼达岛发现了一枚“永乐通宝”(见图)。研究人员证明此枚钱币铸造年份处于公元1402年至1425年间。请判断最有可能将这枚钱币从中国带到非洲青尼亚的是( )
A.哥伦布的船队 B.张骞远赴西域的使团
C.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船队 D.郑和率领的下西洋船队
9.(2021·营口)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B.最远到达欧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2021·黄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11.(2021·河南)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12.某校准备编写《中华英豪﹣﹣爱国人物传记》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铁血丹心御外侮 ﹣﹣古代篇 第一节 戚继光抗击倭寇 第二节 ▲ 第三节 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 …… 第二章 战火硝烟忆英烈 ﹣﹣近代篇 第一节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二节 邓世昌捐躯黄海 第三节 左权血洒抗日战场 …… 第三章 建设家园话豪杰 ﹣﹣现代篇 第一节“最可爱的人”黄继光 第二节“铁人”王进喜 第三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七下西洋 D.铁木真统一蒙古
二、材料分析题
13.(2021·济宁)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材料二:如图
史料 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示意图
朝代 明朝 清朝
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意义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稳定了我国③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针对材料一以上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上表格。
(3)概括上述措施对当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①是在汉代,②是在清代,③是在明代,④是在唐代。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时间顺序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朝代是答题的关键。
2.【答案】C
【解析】【分析】A.玄奘,不符合题意;
B.鉴真,不符合题意;
C.结合所学知识,“张班”是指西汉的张骞和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推动了中外交往,“哥麦”是指探寻新航路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可见材料所述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探险家,据此分析明朝时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众多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张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并最终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故 D 项正确;
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故排除 A 项;
明朝时期我国并未受到英国的殖民侵略,故排除 B 项;
左宗棠收复新疆,故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史实。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答案】A
【解析】【分析】 A .根据题干“15世纪早期”“中国在航海事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至1433年间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沿线诸国进行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业的壮举,正确;
B .吴国船队到夷洲不能体现远洋航行的成就,排出;
C . 戚继光等沿海抗倭不能体现远洋航行的成就,排除;
D .清军进入台湾不能体现出远洋航行的成就,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郑和下西洋能够证明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5.【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中“播仁爱于友邦”体现出传播“以和为贵”的中华文明;“厚往薄来”可见下西洋对于明朝来说支出大大超过收入。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
A项郑和下西洋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能从材料中解读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规模以及作用。
6.【答案】A
【解析】【分析】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玄奘西游学习了印度的佛教经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图示都表明了中外交往的问题。
A项中外交往是最恰当的标题,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中外交往的事件的认识与把握。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中外交往的事件。
7.【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另外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是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等都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观条件。
A项明朝国力雄厚是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符合题意;
BCD三项均是其条件,但不是最根本条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识记和分析。
8.【答案】D
【解析】【分析】“公元1402年至1425年间”是中国明朝时期。哥伦布的船队是在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张骞远赴西域的使团是在西汉时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船队是在1519-1522年,郑和率领的下西洋船队是在1405-1433年,到达到达亚非多个国家。
ABC三项都不可能将这枚钱币从中国带到非洲青尼亚,不符合题意;
D项郑和率领的下西洋船队最有可能将这枚钱币从中国带到非洲青尼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过程、影响。
9.【答案】B
【解析】【分析】A.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西海岸,因此 最远到达欧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是错误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0.【答案】A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 ”,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 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不符合题意;
D. 进行殖民扩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含义,再进行理解回答。
11.【答案】B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故 B 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也用自己的货物换取其他国家奇珍异宝, AC 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故 D 错误。
故选 B 。
【点评】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铁血丹心御外侮”“戚继光抗击倭寇”“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恰当的标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选项B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日本是中日和平交流,A排除;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排除;
铁木真统一蒙古不是反抗外国侵略,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有关知识。题干中的“铁血丹心御外辱”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13.【答案】(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可知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2)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融的事件还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3)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4)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1)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 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样回答才全面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紧贴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回答在,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概括,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①唐朝;②戚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解析】【分析】 (1)据材料一“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可知,针对以上问题,秦始采取了推行郡县制的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保护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清朝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我国新疆地区的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从秦朝到汉朝到元朝再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故答案为:(1)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 ①唐朝;②戚继光抗倭;③西北(或新疆/天山南北)。
(3)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民族团结;武力反击外来侵犯;坚决打击内部分裂势力。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唐朝的民族关系、戚继光抗倭、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