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
任务一:请结合课本第一、二、三子目内容,从“政治管理”、“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三个角度总结中国古代王朝的民族关系。
政治策略 经济往来 文化交流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任务二:请结合课本第四子目的内容,从“陆路交往”与“海路交往”两个角度总结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交往。
陆路交往 海路交往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共24张PPT)
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
世界近代
中国当代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当代中国的外交
2020年合肥四中第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我们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与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夷
戎
狄
蛮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华夏
材料: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内聚的世界观,以一种优越自足的目光对待自己。……(礼)它被看做是华夏族与其他种族相区别的核心标志,在华夏族看来,一个不遵守“礼”的种族无异于禽兽之邦。
——摘编自刘永生、邓怡舟《传统“夷夏”观断想》
思考:华夏族人民对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持何种观念?
华夷观
思考:在夷夏观的基础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材料:战国以降,……在地理上,形成华夏居中、四夷环居周围的大致格局,华夏与夷狄之间的地理和文化界限已经泾渭分明……周边四夷和远方之国应如百川归海般前来称臣纳贡,接受中华文化的熏染,以收“用夏变夷”之功效。
——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
用夏变夷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
南抚夷越
两广设郡
修筑长城
西域都护府
河西设四郡
乌桓校尉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设置行省
宣政院
九边
都、司、卫、所
理藩院
改土归流
驻藏办事大臣
平定准噶尔部
任务回顾:中国古代王朝“用夏变夷”的策略
典客典属客
中央大鸿胪
礼部及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边疆屯戍
马市、茶马贸易、贡赐
赋税
和亲
和亲
宗教管理
满蒙联姻
西域都护府
河西设四郡
乌桓校尉
大鸿胪
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史料:(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汉书·西域传》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秦汉:属国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史料: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汉书·百官公卿表》
史料:乃分处(匈奴)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秦汉时期的边疆管理有何特点?
特点一:因俗而治
(一)“用夏变夷”——疆域包容
特点二:以内监外
材料: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王朝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唐又比照内地行政制度,在羁縻州中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统一政令、法令。
——王义康《因俗而治与一体化:唐代羁縻州与唐王朝的政令法令》
唐朝时期的边疆管理有何特点?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唐代:羁縻府州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特点二:以唐制统夷人
(一)“用夏变夷”——疆域包容
特点一:层级设置、统治区域扩大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3.元明清:土司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元明清三代,在中国西南部非汉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种任命当地民族集团的酋长担任地方长官的制度,即“土司制度”。在实行人口调查和编纂户籍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司分别按时课以赋税。……明朝还规定:土司应袭子弟“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在土司地区兴建儒学,从明代开始苗和布依人中就有了用汉字书写的地方规约。
——摘编自【日】王柯著《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都、司、卫、所
元明清土司制度有何特点?
特点一:因俗而治
特点二:依照内地征发赋税;
(一)“用夏变夷”——疆域包容
特点三:推广儒学教育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清朝时期改土归流说明什么问题?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4.清中后期:改土归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用夏变夷”——疆域包容
“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土司民转化为编户齐民”
疆域大一统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用夏变夷”——疆域包容
辽阔疆域的形成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卜宪群《中国通史·明清》
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民族管理不断加强
民族关系日系紧密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屯田
赋税
贡赐
互市
思考:中国古代民族经济往来的方式有哪些?
正是由于朝贡、赋税、互市、屯田、教耕等民族经济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不仅有效地缓和了民族关系,而且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在以经济为基础的友好往来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关系,从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巩固和发展。
——徐杰舜《中国古代民族经济政策初论》
《居延汉简》
所见“屯戍”
仇英《职贡图》
少数民族朝贡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政府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中国历代王朝一般对少数民族实行赋税优惠政策。
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良性互动
基于政治的农耕模式与游牧模式生活必需品交换
农耕对游牧暂时的绥抚
(二)“用夏变夷”——经济交流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思考:汉、唐、清三代的和亲作用的共同点在于何处?
汉:单于和亲
史料:儒家和亲的终极目的不止于和平,而是同化与臣服。——王泉伟《构想天下秩序:汉代中国的对外战略》
汉:文成公主入藏
史料: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清:满蒙联姻
史料: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乾隆称赞满蒙联姻
罢战言和 单向汉化
怀柔和好 文化互鉴
姻亲同盟 以夷制汉
(三)“用夏变夷”——文化一体
1.文化交融方式之一:和亲
色目人赵世延,同时有色目名、蒙古名,“究心儒者体用之学。”
汉人许敬仁“颇尚朔气,习国语。”
吐蕃僧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领宣政院事。
忽必烈网罗人才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思考:从北魏到元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待异族文化的举措有何不同?
少数民族全盘汉化
保留民族特色,多民族互化
1.文化交融方式之二:学习
(三)“用夏变夷”——文化一体
在几千年的迁移、贸易、通婚、混居过程中,今天隶属于中华民族的各个群体长期以来相互交流学习,在血缘和文化上彼此融汇渗透,中华各族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马戎《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四)“用夏变夷”的结果
清朝和近代的“华夷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清朝雍正皇帝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但又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本其所生而言,犹今人之籍贯耳”,“何得华夷观而有殊视”?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
改造传统“华夷观”,否定对夷狄在文化上的歧视,反映夷夏的融合
“华夷观”消失,中华民族概念产生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一、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当堂检测
《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中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华夏
仇英《职贡图》
少数民族朝贡
《礼宾图》
外部国家朝贡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
二、万国来“朝” 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周边四夷和远方之国应如百川归海般前来称臣纳贡,接受中华文化的熏染,以收“用夏变夷”之功效。
——李云泉《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
(一)“用夏变夷”的扩大化——万国来朝
陆海并行
万国来“朝”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陆海并行 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自从汉代开通西域的丝道,中国经由这个西北的出入口,与中亚、中东及欧洲接触,两千年来从未停止。 ——许倬云《万古江河》
若与西北的出入口(丝道)相比,东南沿海地区毋宁是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联结界面。 ——许倬云《万古江河》
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
隋: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宋: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明: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两代:均维持朝贡贸易体制
隋唐
秦汉
宋元
明清
(二)万国来朝的两途径——陆海并行
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唐: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推动大化改新
二、陆海并行 万国来“朝”——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马可波罗与马戛尔尼在中国的命运为何不同?
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西方人开始向东方进发。
18世纪,马戛尔尼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政策不同
元:海路畅通
元帝国宏大恢张
清: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
开放
闭塞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小结
以夏变夷
政治隶属
经济交流
文化交融
疆域扩展
管理加强
农业游牧
对立依存
和亲通婚
汉化互化
政治统一
民族多元
夷夏扩大
陆海并行
朝贡体系
反思“交往”
课后作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
——习近平论一带一路
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请思考:当下我们应当如何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
任务一:请结合课本第一、二、三子目内容,从“政治管理”、“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三个角度总结中国古代王朝的民族关系。
政治管理 经济往来 文化交流
秦 中央典客管理民族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两广设郡
汉 中央大鸿胪 西域都护府 东北乌桓校尉 河西设四郡 边疆屯戍 汉初和亲
魏晋南北朝 江南经济开发 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隋唐 隋唐统一 民族归附 中央:礼部及鸿胪寺 边疆:郡县制(隋)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唐朝公主和亲、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 政权并立、争战 少数民族内迁
元 东南西北四方向 行省制度宣政院 征收赋税
明 提督四夷馆、九边 都、司、卫、所 马市、茶马贸易、贡赐
清 中央理藩院 地方改土归流 驻藏大臣 宗教管理、 满蒙联姻
任务二:请结合课本第四子目的内容,从“陆路交往”与“海路交往”两个角度总结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交往。
陆路交往 海路交往
汉 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 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推动大化改新
宋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明 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 签订《尼布楚条约》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