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当代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体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国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问题引领】
问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我国在不同阶段还颁布了哪些基本法律?
问题二:“依法治国”、从“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是在什么时间及时代背景下提出、修改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思想是什么?
问题四:作为中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我们能做些什么?
【深入探究】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知识框架】(共29张PPT)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 法治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 王鹏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重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从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体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国所展示出的“大国风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4年
1999年
2001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10年
2018年
2012年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法
治
建
设
《共同纲领》
五
四
宪
法
八
二
宪
法
爱国
主义
教育
实施
纲要
依
法
治
国
入
宪
公民
道德
建设
实施
纲要
保
障
人
权
入
宪
提出建
设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系战
略任务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体
系是社
会主义
意识形
态体现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法律
体系
形成
提出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
本课主题:“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概念辨析:
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
方式、程度和过程。
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
≠
一、法治建设的征程
学习思路
1. 建国初期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2. 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新发展时期
3. 90年代以来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4.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阅读教材P54-55,完成《导学案》中【问题引领】的问题一和问题二。
自主研习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法治蓝图。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 建国初期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一)启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的《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文件。
一届政协的代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二)初步奠基:以“五四宪法”为核心的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中国
法治建设基础。
1950年5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6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土地制度。
五四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系列法律,确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三)法治建设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发展时期
图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报告
(1)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以“八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立。
1982年,制定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起了以八二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我国当前现行宪法。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
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
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思考: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不同 为什么?
P58“学习拓展部分”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五四宪法(第一部)
八二宪法(第四部)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
制度保障”
(四)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1992年中共十四大,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2年,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2 年宪法“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教材P55【思考点】
展示你的风采!
法制 法治
内涵 法律制度 相对“人治”,是法律统治
本质 本质是一个国家要有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要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产生与发展 产生和发展于所有国家 产生和发展只在民主制国家
②宪法不断修改,法治建设加强
1978年改革开放,1988年宪法修正案把“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写入宪法。
1992年南巡讲话,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1992~1998年,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世纪之交,城市拆迁、农民土地等问题突出,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
宪法不是天衣无缝,总是会有缺点的。“天衣无缝”,书上是这样说过。“天衣”——我没有看见过,我看到的衣服都是有缝的,比如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有缝的。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2)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五)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
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良法促进发展
做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深化司法改革,感受公平正义
(1)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2)2018年宪法修正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8年宪法修正案把十九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2020年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整合70年民事法律规范;
汲取5000优秀法律文化;
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
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利益愿望;
体现对人民权利平等保护;
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建国初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 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3. 90年代三大文明和以德治国
4. 21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教材P56-57,完成《导学案》中【问题引领】的问题三、问题四。
学习思路
自主研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 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一)建国初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
的精神
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思考点:下面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
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二)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做“四有”公民
(三)三大文明创建和以德治国
1、90年代三大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也是加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德治国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四) 21世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
价值目标
社会层面
价值取向
个人层面
价值准则
“以德治国,以文化人”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明
平等
爱国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诚信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
杨善洲
黄大年
“最美逆行者”
“疫情防控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直指要害)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指明方向)
“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大国担当)
“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对症开方)
“尽力恢复世界经济”(顺应形势)
“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着眼长远)
作为中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我们能做些什么?
抒发情感,展示风采
(1)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拓展法律知识
(2)争做“知法、守法、护法”合格公民
(3)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相信法律的力量
(5)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6)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7)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文明创建公益活动
(8)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文明行为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远及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构建知识体系
依法治国保驾护航
精神文明硕果辉煌
海南
临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