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转型”——民国初期的新气象》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单元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学习重难点,尤其是对于一轮复习阶段的高二学生来说。因此,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选定“革命与转型”为主题讲述民国时期一系列新现象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转型。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民国初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比如政治上的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文化运动。本课以“革命与转型”为主题,对于教学内容也有所取舍,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的一些新气象。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是高二的一轮复习课,经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也没有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包括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民国初期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能通过史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史料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这其中凝结的是无数中国人的艰辛探索和砥砺前行,我们应该感念先辈,同时以他们为楷模,努力为现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教学难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革命与转型”——民国初期的新气象从“帝国”到“民国”的政治——新体制从“萌发”到“壮大”的经济——新发展从“蒙昧”到“科学”的思想——新国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辛亥革命相关视频中孙中山关于革命的一段话来进行导入,体现“革命与转型”这一主题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一、从“帝国”到“民国”的政治——新体制 用一段材料并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再借此引入最能体现当时政治体制的《临时约法》原文,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其中体现了哪些近代民主原则。从而让学生对当时建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充分认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分析和解读原始史料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从“萌发”到“壮大”的经济——新发展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并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总结民族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内因、外因)。问题设计: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社会生活上,推动了剪辫易服、公历纪年等的确立。称谓的改变。礼节的改变。政党团体兴起。女子参政合法化。报刊的创办。给出民众仍思想保守封闭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思考其不能救中国的原因?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从“蒙昧”到“科学”的思想——新国民 让学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提问“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通过哪些主张来改造国民?”展示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再新文化运动之前是否引入过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仍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与此前历次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的“目光”发生了什么变化?”用题目来引入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思潮的变迁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形式,并提问学生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因素有哪些?用梁启超“对中国政治前途完全乐观”的一段话来大概讲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引入下节课内容。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带领大家回顾了1912-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气象,政治体制从帝国走向民国,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从萌芽走向壮大,国民思想也从蒙昧走向理性,他们都推动者中国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十分注重进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注重逻辑性,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性进行思考和回顾。帮助学生搭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形成对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整体概念,体会到中国社会的渐进发展,认识到经济对政治和思想文化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呈现的多是结论性的材料,史实性、生成性的材料很少,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题目也要适当多加一点,体现复习课讲练结合的特点,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并未对其充分分析,从而没能链接到下节课的内容。
PAGE(共23张PPT)
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革命与转型”
——民国初期的新气象
(1912-1921)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时空定位
1840-1901
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94-192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21-1936
中共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西方民主思想
亚洲的觉醒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广义:1894-191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所进行的一切努力。
狭义:1911.10-1912.3资产阶级革命派依靠内外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行动。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包括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8.12)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4-1949.4)。
革命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单元线索
从“帝国”到“民国”的政治 ——新体制
01
“转型”的中国
新体制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包括人身、居住、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请愿等自由和权利)。
第三章 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第五章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自由平等
意义: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单元线索
01
“转型”的中国
从“萌发”到“壮大”的经济 ——新发展
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业或民族工商业或私人工商业特指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产生并存在的,由民间私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02
从“帝国”到“民国”的政治 ——新体制
——薛伟强等《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新发展
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由986家,1911年有787家,1912年有1502家,1913年有1378家,1914年有1123家。同时,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在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迁徙即达到了200万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当我们百年后重新回看北洋时代时,……经济飞速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
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新发展
内因
辛亥革命
政府政策
实业救国思潮
反帝爱国运动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民族企业家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经营策略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外因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革命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生活上,推动了剪辫易服、公历纪年等的确立
“新国民”
称谓的改变:以官职、先生和君代替了老爷、大人之称,体现了人格的平等
礼节的改变:以鞠躬之礼代替了过去的跪拜、相揖、请安、拱手等,体现了平等的观念;
政党团体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府团体曾出现300多个,其中在民政部立案的有22个;
女子参政合法化:女子获得参政权,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出现;
报刊的创办:1913年7月之前,中国有500家报社,许多都以评论时政得失、评说政治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当时平均每10人一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讨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此时全国人民,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
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革命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摘编自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为什么它不能救中国?
单元线索
从“帝国”到“民国”的政治 ——新体制
从“蒙昧”到“科学”的思想 ——新国民
01
02
03
“转型”的中国
从“萌发”到“壮大”的经济 ——新发展
新国民
新 旧
反对专制与愚昧
反对旧道德
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通过哪些主张来改造国民?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新道德
提倡新文学
新国民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还要提倡民主和科学?
与此前历次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的“目光”发生了什么变化?
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突破了原有的民主仅限于民主政体的局限,对民主内在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化,即对人权、人格、自由、平等的追求。新文化运动中除了自然科学法则外,更强调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目光”开始向下,不再仅关注上层的民主制度,而是将“目光”锁定在国人身上,关注国人的人权意识、科学精神。
新国民
(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新国民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撰写文章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创办报刊 《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新国民
1.一战以及一战后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的失败,让国人对西方所谓的公平、正义产生怀疑;
1919年后哪些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2.苏俄与民国政府签订条约,宣布旧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效,使国人对苏俄政府好感倍增;
3.先进知识分子的转变;
4.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5.五四运动的发生让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在中国是有土壤的。
新时代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马克思差不多要和孔子争席,易卜生差不多要推倒屈原。比方从前思想界是一个死水的池塘,虽然许多浮萍荇藻掩映在面上,却是整年间动也不动。如今居然有了“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的气象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要而言之,我对于中国政治前途,完全是乐观的。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课堂小结
“转型”的中国
辛亥革命——新体制
新文化运动——新国民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
经济工业化
民族工业——新发展
新发展
(2020·浙江高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
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
1912年11月,政府邀请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订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新体制
(2021·浙江高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新国民
(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