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孙中山
一、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民初政党政治与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在未革命以前,许多太热心的人,以为只要光复,只要民主,便可以糖馒头从天而降的,现在总可以证明是妄想了。
——《恽代英文集》
从临时大总统之位从孙中山转移到到袁世凯之手,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理想一败于现实:总统易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12月3日公布
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
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
……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实施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临时约法》颁布有何意义?
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临时约法》,有何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五色旗”
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府。兄弟非小视他党,因恐他党不能胜任,故不得不责之国民党员。
——宋教仁《在国民党湘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1913.1.9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在1913年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分别获得123票和269票,占据国会中多数席位。
宋教仁遗容,摄于1913年3月22日
谁最有可能杀死宋教仁?
宋案发生,说明了什么?
1913年3月
宋教仁遇刺身亡
1913年7月
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
遭袁世凯镇压,旋踵失败。
10月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初
国会解散,成立由袁钦定的参政院。
1914年5月
“袁记约法”出台,确立总统制,任期十年,可无限期连任。
1915年8月
美国学者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
同月,“筹安会”成立,以筹安名义鼓吹帝制。
1916年1月
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同月,“护国运动”首先在云南发起,席卷大半个中国。
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6月,袁世凯病亡。
理想二败于现实:
议会民主的失败与袁世凯的独裁之路
为何民国初年的议会民主政治不能成功……
不少人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一旦一个国家安上这套装置,该国就变成民主国家或立宪国家了。但实际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本身不过是几张纸而已。民主的文本或宪法能够生效,能否运转起来,以及能否运转得好,全赖实际的政治过程,全赖主要政治力量的所作所为,全赖政治家的领导力与选择。所以,民主这套政治装置究竟怎样,不仅取决于这套政治装置本身,更取决于安装和操作这套装置的人。
——包刚升《政治学通识》
结合该学者的观点,请试着分析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随着袁世凯的死去,民主共和的理想能够实现吗?
1920年代初期中华民国形势图
民初政象纷乱,与辛亥政制鼎革,中国以民主取代君主,却未具备起码条件有关,现代政治制度建构必须具备的人的主观条件尤其不成熟。因为“早熟”,民众(甚至精英分子)都还不知道怎样过现代政治生活,而革命却把“皇帝的尊严”打倒了,只得挂个“民治的招牌”出来,结果造成“群雄争长”的局面。
——《恽代英文集》
1916年6月
袁世凯病亡
黎元洪接任大总统位,实权掌握在北洋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
双方矛盾不断,最终酿成张勋复辟。
1920年7月
皖系军阀与直系军阀发生战争,直系奉系合作击败皖系,段祺瑞下台。
1922年4月
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发生战争,直系获胜。
1924年9月
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第二次发生战争,奉系获胜,张作霖入主北京。
为何议会民主政治在北洋时期难以实现?恽代英认为民主的起码条件是什么?
理想三败于现实:袁世凯之死与军阀混战
1913年
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
遭袁世凯镇压,旋踵失败。
1914年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
1917年
因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起护法战争,因受地方军阀排挤,旋踵失败。
1923年
1924年
孙中山与苏联代表发表宣言,奠定联俄基础。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第一次合作达成。
1919年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国民党。
1925年
孙中山去世。
1926年
北伐战争开始。
1928年,随着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
“青天白日满地红”
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凡一省全数之县皆达完全自治者,则为宪政开始时期……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其结果是什么?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孙中山提出革命阶段论的目的是什么?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
宪政为何迟迟不来?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结局是什么?
理想四败于现实:孙中山的政治设想与国民党的最终崩溃
二、理想与现实的激荡:
红星照耀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与早期活动
(一)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的激荡:
从工人运动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1年 中共诞生
1925年 五卅运动
1926年 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
1927年 南昌起义
中共为何要将革命活动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1927年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寻乌这个城,把它的人口成分剖解起来,才知它还完全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城市。全城近二千七百人的各业比例如下: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一,六二○ 六○
手工业者 二九七 一一
游民 二七○ 一○
娼妓 一六二 六
商人 一三五 五
政府机关 一○○ 四
地主 七八 三
宗教徒 二二 一弱
共计 二,六八四 一○○
——摘选自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
从该表可知,寻乌城的人口以哪种职业为主?
请思考毛泽东所作调查与中共革命之间的联系。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它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
——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益世报》1934年11月24日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苏区)进行了怎样的政权探索?探索的意义是什么?
(二)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的激荡:
从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根据地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为何叫边区政府?何为“三三制”?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模式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实的激荡:
从抗日根据地到解放区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建立大行政区制度。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放区的政权模式和抗日根据地相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理想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结合教材18—20页,梳理建国以来确立的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宪法》颁布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二、歧途:反右与文革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共产党内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毛泽东在北京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群众,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乃至军队,都被卷入夺权风暴中。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学校停课,大学不招生,全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停止了活动。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工矿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交通运输堵塞,市场供应紧张。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
1971年,林彪反党集团被彻底粉碎。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
————摘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
三、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阅读教材:请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理想
中华民国
(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代)
北洋时期
国民党
共产党
共和制度、主权在民
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宋教仁之死、袁世凯独裁复辟
军阀割据混战
现实
革命程序论
五权宪法
国民党一党专政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苏维埃政府
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
在解放区设置大行政区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意识淡薄
缺乏政治实践
帝制传统深厚
……
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