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10: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3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目 录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①共和制在中国建立
议会共和制实践的失败,国民党的独裁
②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留给今天哪些经验?
这些经验如何影响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新中国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并不断完善的?
课标解读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1.1
1912.3
1913.3
宋教仁被刺杀
1913.7
二次革命被镇压、政党政治尝试失败
袁世凯称帝
1915
1928
国民党开始“训政”
1948
国民党开始“行宪”
1931.11
1941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共在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31—1949)
民国初期民主政治的
探索与政党政治的失败
1949
国民党统治覆灭
国民党“训政”、“宪政”对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背离与失败(1928—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9
1954.9
1982
八二宪法
2013.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10
1966
1976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文革浩劫
1978
(一)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与“宋案”
2.袁世凯复辟失败与军阀割据
(三)国民党“训政”“宪政”掩盖下的专制独裁
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2.“训政”下的一党专制
3.“宪政”下的个人独裁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一)十年对峙期: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制度
1.完善的行政制度
2.“三三制”的组织原则
(三)解放战争时期:巩固人民政权
1.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2.《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三、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四、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二)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
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制度
十年对峙期: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巩固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目 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诞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京临时政府结束。
(一)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限制总统权力
思考1:《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实际上还是颇不完备的,在这种共和制中还缺少一个其赖以正常运作的基本因素,就这是政党政治。对于这一点,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各治派别,不论是激进派还是温和派,不论是革命党还是立宪党,普遍都有清醒的认识。他们高度评价政党政治,一致认为政党政治是导致共和于正轨的必由之路。
——王小鸿《多党合作思想史》
(二)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与“宋案”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宋教仁主持党务。
1913年2月国会议席,参众两院870个席位中国民党占292席。国民党以绝对优势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孙中山主张立即研究由本党组织“政党内阁问题”。宋教仁认为“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一定可以成功”,并表示将转道沪宁赴京,准备以多数党党魁身份出面组织中国第一届责任内阁。
——汪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民选”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会
(二)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与“宋案”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中国政党政治》
思考2: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今中国四万万人赖以生存托命者,唯大总统一人;各国所倚以维持亚东和平及其均势之局者,亦唯大总统一人。……假使大总统身有不预,一二旬不能视事,斯时海内震动,乱象已成,金融恐慌,商贾停市……其所以致此纷扰者,则以无一定嗣位之人故也。
——杨度《君宪救国论》
2.袁世凯复辟失败与军阀割据
(二)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2.袁世凯复辟失败与军阀割据
思考3:
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也无法实现?
(三)国民党“训政”、“宪政”掩盖下的专制独裁
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以党建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后来指武装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独立。
训政:以党治国的维权统治时期,开启民智,培养民众民主意识。政府派出人员到各县筹备自治,对人民进行民权训练。
宪政:还政于民,人民行使直接民权。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规定:
(一)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三)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实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四)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2.“训政”下的一党专制
回顾过去成绩,全国一千九百余县中在此训政即将结束之际,欲求达《建国大纲》之自治程度,能成为一完全自治之县,犹杳不可得,更遑言完成整个地方自治工作。
——《切实推行地方自治以完成训政工作案》1935年
一党专制
政府的权力由党赋予
违背“主权在民”基本原则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
2.“宪政”下的个人独裁
1948年4月,蒋介石“当选”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当选”副总统。此次“国大”未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争而使党内派系斗争激化。国民党在各条战线的失败,也使此次“国大”毫无效力可言。
——《中国近代史·国统区的全面危机》
2.“宪政”下的个人独裁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抗日根据地:
建立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2
抗战胜利前夕
1945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1949
南昌起义
1927.8.1
秋收起义
1927.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
第一次反围剿
1930.11—1931.1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革命的前途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中华苏维埃的诞生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会堂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
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中华苏维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民、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参与政权的权利的。
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2、中华苏维埃的诞生
革命的兴起具有极为复杂的成因,绝非仅仅是一种经济因素的诱引,若只是将革命理解成为“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就在事实上矮化和简化了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复杂性。……苏维埃革命为农民提供的平等、权利、尊严、身份感,也是农民投身革命不可忽视的政治、心理成因。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给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3. 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意义
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九一八事变1931.9.18
七七事变
1937.7.7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7.15
1、民族的危亡
(二)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运动。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1940年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2)民主范畴扩大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2.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
1)政权性质转变
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
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
投在好人碗里头。
投票中的“创造”,如投豆、画圈、画杠、烧香在纸上烧眼等朴素的方法选举参议会代表。
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三分之一”。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
3)“三三制”原则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政治协商雏形
材料1: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三三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各阶层联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协商
材料2: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将一个与国民党独裁完全不同的形象呈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卢毅《“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
材料3:陕甘宁边区这块根据地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使人民将自己与民主政府融为一体,愿意为这个民主政府尽一切的积极力量,也使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教育,渐渐了解并学会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我们党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理想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璞《毛泽东:陕甘宁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1)特点:各阶层联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协商。
(2)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
调动各阶层参政议政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1931.11
1937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农村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工农民主专政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与苏联
毛泽东思想
人大制度雏形
政协制度雏形
思考: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政权模式呢?
(三)解放战争时期:巩固人民政权
1.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将原来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区的政权。大行政区是依据军事上的战略区而划分和命名的。
——张秀芬《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军管会或各地人民政府先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农村称农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了省、市、县人民政府。
——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实践经验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人民共和国的
民主专政范围变化
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内部各阶级关系
理论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1931.11
1937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农村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工农民主专政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与苏联
毛泽东思想
人大制度雏形
政协制度雏形
二、中共在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会议
毛泽东思想
理论基础
实践经验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全国人民团结的盛会,它宣告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确定国体
确定政体
临时宪法性质
第十三条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得……提出建议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政协代行人大职权。
思考:为什么建国初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代行了什么职权?
1.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政务院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各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委员会
办公厅
中央机构 共产党员 民主人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人 4人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3人 3人
政务院副总理 2人 2人
政府委员 29人 27人
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负责人 51人 42人
民主人士在中央机构中所占席位
在政务院确定人口调查登记标准时间(1953年6月30日24时)内,全国总人口为6.02亿人。选民登记总数为3.24亿人,占选举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普选。
——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953年3月,北京学生在西单庆祝
中国历史上首次普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
各部、委、直属机构
国家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54年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
3. 1954年政协职能的转变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受到严重冲击。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66年至1974年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其常务委员会也没有召开过会议。各级人大、政协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实际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二)“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③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1982年12月出席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
投票表决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二宪法部分调整的内容:
①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
②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③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
①②纠正文革的错误
(三)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三)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改进选举制度,把直选范围(从农村一级)扩大到县一级
实行差额选举
扩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
赋予省一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统一战线组织
人民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993年
写入宪法
2006年
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11
1937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
1946
农村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工农兵
苏维埃大会
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
(三三制)
工农民主专政
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国共矛盾
指导思想
马列与苏俄
毛泽东思想
人大制度雏形
政协制度雏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会议
毛泽东思想
理论基础
实践经验
1949
新中国
完善与发展
因时因势而变
人民民主专政
人大制度
历届思想结晶
国体
政协制度
政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9
1954.9
1982
八二宪法
2013.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10
1966
1976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文革浩劫
1978
(四)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①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
②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
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
④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家治理的需求)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抗日根据地:
建立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习近平在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