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第8课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概念梳理
【法律】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
【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以教导者为核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教化的目的是形成好的社会民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不同时期的法治,内涵有所不同)
【德治】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德治要求统治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不同时期的德治,内涵有所不同)
课前预习:将表格补充完成整,总结中国古代法律的变化特点。
朝代 法律的发展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日益完善
形式多样(律、令、例)
《禹刑》
《汤刑》
《九刑》
郑国子产“铸刑书”
律、令
汉承秦律,制成《九章律》,引经注律
设置律博士,解释律令
删繁就简,对律文进行逐条解释,颁布《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
以唐律为蓝本,编纂《宋刑统》;《天圣令》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上仍广为引用唐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以唐律为蓝本,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法律、礼教并用
任务一:探究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昔先王议事以制(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法律公布后)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若吾子之言,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晋国大夫
叔向
郑国卿
子产
(1)叔向和子产在争什么?
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
(2)子产为什么要“救世”?
(3)“铸刑书”有何影响?
问题:
要不要公布刑罚
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礼崩乐坏、铁犁牛耕、私学兴起等)
宣告了成文法的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观念的传播
习惯法
(秘密法)
任务一:探究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人物 时代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韩非子 战国
商鞅 战国 将表格补充完成,分析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实质。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要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仁和礼的手段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法和刑的手段
性善论
性恶论
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秦朝
汉朝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朝廷还颁布了令
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张家山汉简
睡虎地秦简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班固《汉书》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案例出处 《汉书·薛宣传》
案情 申咸毁(诋毁)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宣子(薛)况令杨明遮斫(用刀砍)咸宫门外,(申咸)断鼻唇,身八创。
当时的律令 斗以刃伤人,完(判完刑)、为城旦 (完成劳役),其贼(伤人者)加罪一等,与谋者(参与谋划的人)同罪
按照当时的律令,你应该给薛况判什么刑罚?
1.阅读汉朝薛况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案例出处 《汉书·薛宣传》
案情 博士申咸毁(薛)宣不供养行丧服,薄于骨肉,不宜复列封侯在朝省。(薛)宣子(薛)况令明遮斫(用刀砍)咸宫门外,(申咸)断鼻唇,身八创。
当时的律令 斗以刃伤人,完为城旦 (劳役),其贼加罪一等,与谋者同罪
当时的判决结果 及依据 结果:(薛)况减罪一等,徙敦煌
依据:《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圣王不以怒增刑。
你怎么看待当时的判决结果?
1.阅读汉朝薛况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晋书》
后人生意,各为章句(许多的学者根据儒家经典之中的章句,各自理解法律的意思,并且著书立传)。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晋书》
◎ 董仲舒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
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
汉朝: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汉朝的春秋决狱和以经注律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案例出处 《旧唐书·刑法志》
案情 同州人房强,弟任(弟弟房任)统军于峨州,以谋反伏诛,(房)强当从坐(连坐)
当时的律令 谋反大逆,父子、兄弟皆处死,祖孙配没(把罪人的家属发配为奴隶)
按照当时的律令,你应该给房强判什么刑罚?
2.阅读房强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案例出处 《旧唐书·刑法志》
案情 同州人房强,弟任(弟弟房任)统军于峨州,以谋反伏诛,(房)强当从坐(连坐)
当时的律令 谋反大逆,父子、兄弟皆处死,祖孙配没(把罪人的家属发配为奴隶)
当时的判决结果 及依据 结果:今定律,谋反大逆,父子处绞,祖孙与兄弟缘坐俱配没(把罪人的家属发配为奴隶)。
依据:案(按照)礼……祖孙亲重而兄弟属轻,应重反流,合轻翻死,据礼论情,深为未惬。
你怎么看待当时的判决结果?
2.阅读唐朝房强案的有关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儒学法典化:礼的一部分内容转化成为了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善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3.综合以上案例,总结秦以来判案和量刑标准的变化。
朝代 判案依据 判案和量刑的标准
秦朝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
汉朝 《春秋》之义,原心定罪。原况以父见谤发忿怒,无它大恶。圣王不以怒增刑。
唐朝 案礼……祖孙亲重而兄弟属轻,应重反流,合轻翻死,据礼论情,深为未惬。
客观归罪,
以事实为依据
以真实动机和目的定罪
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
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唐朝时,儒家经义完成了对成文法的彻底改造。
礼
法
儒学法典化
法律儒家化
汉以后:礼法结合
秦以前:礼法分离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典型特征);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儒家思想影响深厚;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皇权至上,法律是维护君权的工具;司法从属于行政,无独立司法。
总结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4.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第113页
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儒学被确定为主流,向法治渗透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周
春秋战国
唐
宋以后
敬天保民
建立礼制
儒学成为
显学
颁行《大唐开元礼》
推广家训
理学向基层渗透
约律结合
通过教化的方式宣扬儒家礼义,乡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为,也就不知不觉地遵行了法的规范。
——汪雄涛∶《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化——大小传统之间的沟通桥梁》
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概况
汉
魏晋
三纲
五常
重视
家训
任务二:探究秦汉以后的法律与教化。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5.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和形式有何变化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内容)道德教化为主 → 增加“圣谕”、法律
(形式)民间自发建立 → 官方政府推动,约律结合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说明:乡约已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也是礼法合流的表现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朝
秦律
引经决狱
汉朝
以经入律
魏晋
礼法结合
唐
约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时空坐标 构建知识体系
延伸探究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我们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延伸探究
为什么家人已经谅解,法院依旧判处死刑
杀人已成既定事实,为什么还要有律师为其辩护?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2015年7月10日,吴谢宇在家中将母亲杀害
2015年7月案发后,吴谢宇开始逃亡
2019年4月,吴谢宇被抓
2021年9月,吴谢宇一审被判死刑
北京一律师宣布将加入二审为其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