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价值与功能,高中历史学科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落地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拓展与延伸。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历程及其影响,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的学习,对中外历史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具备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探究能力。可以比较好的整体分析本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本课比较感兴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新航路的开辟也是重点,学生对此有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事物物种交流比较感兴趣,值得拓展的空间很大。
四.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地图、图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结合现实,并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物种对人类的重大意义,积极学习,热爱生活。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结合当今外来生物的侵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物种交
流的反思。
六.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整体设计意图:
(1)教材处理
本课的课魂是——物种交流。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贯穿本课内容,设计为“多元的世界”、“一体的世界”、“共同的世界”三个环节,先讲解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大洲间物种的交流,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得影响,面对食物物种的入侵,如何应对。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教学策略
既要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调查学情后讲述法讲解各洲物种的交流的表现;布置学生查阅教材――课上层层设疑、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2.具体环节设计意图:详见教学过程中“设计意图”部分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呈现:
问题设计:同学们,图片中的这些农作物都是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他们的原产地属于哪里?请大家阅读教材,有哪些物种是由旧大陆传入新大陆的?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讲授新课
一、多元的世界:不同大洲间物种的交流
1.物种交流的表现之美洲物种的外传
情景呈现:
物种名称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马铃薯甘薯
番茄
辣椒
问题设计: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完成表格。
教学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能力。
情境呈现: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河北大部分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以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传入中国时,福建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甘薯与玉米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
问题设计: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物种的外传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2、物种交流的表现之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情景呈现:物种交流的表现之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类别 作物或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牲畜家禽类
问题设计:通过阅读课文第二个子目,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填表帮助记忆。
情景呈现:材料一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鸡蛋生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单一生产国,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国生产的。
——朱增勇、刘现朝《美国畜牧业历史及其现状》
材料二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物种的传入对美洲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情景呈现:材料一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 二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三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四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学会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并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有关内容。联系旧知,生成新知。教师结合学习聚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落实教材重点知识。
情景呈现: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情景层现:材料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被认作是 21 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和图片,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在全球一体背景下的物种交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物种交流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世界各地物种交流,新的物种在新的故乡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有的本土物种在外来物种传入后黯然凋落,有的则成为濒临灭绝的“奇葩”。引导学生分析答案时不拘泥于教材和材料,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让学生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已经不在是让学生记忆单一的历史评价,而是给学生呈现多种观点,意在引导学生认识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辩证分析问题。这样,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得出全面客观的结论,进而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
情景层现: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新华网《命运共同体: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状况和影响后,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政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情景层现:探究合作四:两个世界的相遇——“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 ①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②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问题设计:互动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答案时不拘泥于教材和材料,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让学生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考。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多元”的世界:不同大洲间物种的交流
二、“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三、“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新教材试教课的教学设计。在试教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材料、图片等方式指导教学思路,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从设计到上课然后再到课后的整理,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来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变化?
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遇到了第一个困难---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全新的未接触过的内容,平时的阅读没有系统、深入、针对性不够。如何掌握和转换这些知识,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专门找来了很多相关的专业书籍,并在网上大量查阅资料,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学习过程中,随着视野的开阔,我感觉自己以前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原来的教学环节还很肤浅。这次活动给了我一次难得的研究学习的锻炼机会。挑战无处不在。设计过程中,惆怅、紧张、压力,充实、成就交集在一起。正是这一过程的丰富多彩,也让我找到了久违的激情。系统的设计研究,也启发了我要改变平时阅读的习惯,在“博”的基础上注意“约”的概括提升,这样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做到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第二,在新常态下的日常教学能否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培养。新课改后的高考,无论从考试形式还是考试内容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有了新的要求。本节课是以材料教学、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对材料的解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希望通过学生在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学科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解读、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材料教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历史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的发展状况、带来的影响、深层次的启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适应了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
第三,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探究问题时,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就会很多,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可调控性。这对老师课堂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思维的敏捷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社会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层度、提出的问题深浅度也会有不同的差异,教师在学生差异性面前,如何及时准确的把握有效信息,有效的把握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每个教学环节能够更加流畅的运转,这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去,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引领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学习平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期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换。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历史教学探索之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充满了挑战和激情。设计的过程艰辛、有喜悦,也有沉甸甸的收获。但有的地方我还不是很满意,期盼,专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