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本课主题
本课以商贸范围变化、商人地位、商贸工具发展时间轴三条为线索,教师通过展示能反映古代国外商贸不断扩展、国内商人地位逐渐提升和商贸工具使用普遍化等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神入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创设情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同时本课布置了三个问题探究,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一点点攻破重难点知识。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生活》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中,该单元囊括了商业贸易从起源走向发展,由地方性行为逐渐走向地区间、国家间的内容,并涉及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相应知识点。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古代中外商业贸易的内容,为后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全球扩张而逐步形成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商业贸易的起源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这两大子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将子目重新打散,分为国外商业贸易、国内商业贸易和商业贸易工具三大板块,并准备用1个课时进行授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缕清国内外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并正确区分古代国内外商业发展的异同,并补充商业贸易工具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将古代的商业贸易交流与现今强调的“一带一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对古代国内商业贸易知识有初步接触,但对于国外的商业贸易知识和三大工具的相关内容比较陌生。且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学生对古代国外商业贸易发展的概况、国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趋势和三大商业工具的相关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能过展示地图、制作时间轴和补充相关文字、图片材料等途径,学生准确理解商业贸易的概念,并在自主探究中整理出古代中外的商业贸易起源与发展概况、三大商业工具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古代中外商业贸易起源与发展的异同点;阐释古代中外商业贸易的特点与发展原因;阐述古代三大商业工具的发展并分析其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 能通过展现图片及相关文字材料,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感受古代商业贸易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并引导学生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古代商业贸易制度,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随时代与形势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思想内核。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中外商业贸易的特点、三大商业工具的发展概况、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古代中外商业贸易发展的原因、三大商业工具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古代的商业贸易 从范围变化看国外商业贸易发展 从商人地位看国内商业贸易发展 借用时间轴看古代三大商贸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通过《清明上河图》一图引入: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古代的贸易是如何发展的? 思考问题,带着疑问展开本课的学习。 激发学生思考与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内容。
一、从范围变化看国外商业贸易发展 问题引领一:古代国外商业贸易的范围有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国外贸易发展的表格,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业贸易状况进行简要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概括出国外商业贸易发展范围的变化。 教师点拨:1.产生 2.部落间 3.地区间 4.国家间 问题探究一:国外商业范围变化的特点与原因是什么? 回答:1.商业范围变化特点:逐渐扩大。 2.原因:国外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交通及运输技术发展。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分自主概括完成表格。 3.分析和思考相关知识点,思考商业贸易发展范围变化的特点、原因。 1.问题引领开启本子目。 2.难度较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3.结合教材,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从商人地位看国内商业贸易发展 问题引领二:古代国内商人地位有着怎样的变化? 展示商周商人产生的相关史料。 材料: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教师补充: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称其职业为“商业”,沿用至今。 展示春秋战国商人地位的相关事例: 事例:范蠡助越王灭吴后,至陶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尊其为财神。 教师点拨:春秋战国商人出现,但官府控制为主导,商人地位不高。 展示秦汉商人地位与商业状况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秦汉商人地位的特点。 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材料二: 教师点拨:商人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 展示图片材料《花神芙洛拉》等西方壁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西方的艺术品中有中国的丝绸出现? 教师点拨:虽无证据直接说明出现的就是中国丝绸,但经文献和图像佐证,中国丝绸在罗马时期已经远涉重洋,成稀有珍品——经由丝绸之路传播。 丝绸之路知识点的讲解: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归纳出路线。 教师点拨:从长安(现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影响的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特点。 材料一:罗马四处征战劫掠金银,从各国商人手中购买丝绸……将中国和罗马文明紧密联系到一起。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为了东西中间商,中亚和西亚成为各种文明交汇处,促进了绿洲城市繁荣。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归纳出路线。 教师点拨:从广州和泉州出发, 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 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影响的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特点。 材料二:从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坊市制知识点的讲解:展示并对比唐长安城与宋汴京城的示意图与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区别: 材料一:唐长安城示意图。 材料二:宋汴京城示意图。 材料三: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四: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东京梦华录》 教师点拨: 1.唐朝:市坊分开;时间限制严格;官府进行直接控制。 2.宋朝:打破市坊;出现早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控制。 8. 展示两宋商人地位的相关事例与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两宋商人地位的特点。 事例: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材料: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教师点拨:商品经济繁盛,商人地位提升。 展示明清商人地位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清商人的特点。 材料一: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 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伍袁萃《林居漫录》 材料二: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教师点拨:明清商人地位极高。 10. 明清商帮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配合课件对明清商帮进行名词解释,并补充乔家大院等相关事例。 事例:乔家大院:晋商代表,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11. 展示几则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问题探究二:商人地位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材料一:(秦汉)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两宋)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材料三: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回答: 1.商人地位的变化:秦汉生活受控制;两宋农商并立、相辅相成;明清扬商贬士、地位大增→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2.原因分析:生产力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盛;社会观念转变。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 2.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3.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4.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5.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6.根据图片与教材内容自行归纳。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 7.分析和比对图文材料,思考唐宋坊市制的异同。 8.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9.根据图片与文字材料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 10.听讲与思考明清商帮的特点。 1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解读图文材料,思考中国古代商人地位的演变规律,并思考其原因与所反映出的商业贸易何发展概况。 1.问题引领开启本子目。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史料实证的意识。 6.结合地图自行归纳,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丝绸之路为重点知识点,教师应对其进行名词解释与材料分析。 7.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8.通过史料解读,全面理解两宋的商人地位新变化。在史料解读中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素养。 9.结合材料,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重点新名词须教师配以图文材料的名词解释。 11.通过史料解读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全面理解商人地位的发展特点与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在史料解读中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素养,在小组合作中锻炼群体合作能力。
三、借用时间轴看古代三大商贸工具 问题引领三:古代三大商贸工具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国外、国内货币发展的时间轴。 向学生提问,国内外货币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 教师点拨: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3.信用货币 交子知识点讲解。通过展示文字与图片材料,对交子进行名词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交子的诞生原因与影响。 材料: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故以交子为便。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 ——《宋朝事实》 教师点拨:交子便于民众携带纸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展示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外国货币,并根据时间绘制成相应时间轴。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中国出现国外金币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1.跨国贸易交往增多; 2.商品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国外、国内借贷发展的时间轴。 飞钱、庄票知识点讲解。展示飞钱、庄票的相关史料,并向学生进行名词解释。 材料:(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飞钱名词解释:飞钱,亦称“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 庄票名词解释:庄票形成于清初,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国内外契约发展的时间轴。 向学生简要展示货币、借贷和契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探究三:三大商业工具的演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1.商业领域日益扩大; 2.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3.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 1.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 2.根据材料内容,完成时间轴。 根据时间轴内容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思考问题。 3.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4、5.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时间轴思考问题。 6.结合材料深入理解飞钱、庄票的含义与特点。 7.根据材料,自主概括完成时间轴。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解读图文材料,思考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 1.问题引领开启本子目。 2.货币发展因难度较小,采用学生自学归纳时间轴形式形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并予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3.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4、5.因这一模块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时空观。 6. 重点新名词须教师配以图文材料的名词解释。 7.时间轴的使用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全面理解三大商业工具的演变规律与发展原因,锻炼群体合作能力。
四、古今贯通 1. 播放现代一带一路的相关视频。 向学生进行讲解:古今商业贸易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沟通交流是保持商业活力的信条,我们需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观看视频。品读、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通过视频播放与教师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今一脉相承的联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本课以商贸范围变化、商人地位、商贸工具发展时间轴三条为线索,同时布置了三个问题探究,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掌握国内外古代商业贸易的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变化体现的背景原因,并掌握古代三大商业工具的含义与发展特点。 由于本节课采用《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这一新教材,一课中容量极大,且涉及到较多新概念,但上课时间却极其有限,故建议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环节的优化、选用史料的精炼和对学生思维的调动与点拨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吾定虚心接受意见并修改不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