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问题
茶卡盐湖
【问题探讨】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讨论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坏境?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阅读教材P82,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态足迹?
2、生态足迹包括哪些内容?
3、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为什么生态足迹越来越大?
1. 概念
生态足迹: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
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
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也叫生态占用。
举例换算
①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人所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一
生态足迹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2、生态足迹的组成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3、生态足迹的特点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
多
大
因此,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可能不同
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生态足迹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____生态足迹
增大
增大
提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右上图所示。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只提高了30%(右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二
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资料3、4见P85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开发新能源,通过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我们该怎么做?
整体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讨论: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1. 我国的人口现状
2. 实施措施
① 实施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 (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例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推进生态农业,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消费水平提高
人口继续增长
生态足迹量大于生态承载量出现生态赤字,因而生态超载。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少
城市化和老齡化加速
生态足迹大
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荒漠化
多样性丧失
污染加剧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秸秆还田率。
全球气候变暖
1
2. 水资源短缺
① 形成原因: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
源短缺的危机。
② 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③ 防治措施:节约用水。
2021.04 日月潭内近日也已多处干涸见底,湖内用来测水位的“九蛙”已全部露出
风景秀丽的日月潭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臭氧层破坏
3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土地荒漠化
4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
5
① 类型:
② 形成原因:
③ 危害:
④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生物多样性丧失
6
(1) 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
(2) 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思考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及原因
生态问题 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
水资源短缺 人口多, 严重
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制冷剂)
土壤荒漠化 植被的 ,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 被破坏
环境污染 包括 、 、 。
CO2
污染
氟氯烃、哈龙
破坏
环境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应对措施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我国:
1.正确理念:
二、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退耕还林、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节能减排计划
碳中和与碳达峰
垃圾分类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思维训练:
辨别“偷换概念”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思考:
结
小
课
堂
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关系
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生态赤字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一、概念检测
1.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3.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二、拓展应用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2.“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 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国家节水标志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2)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3.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的办法。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4.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