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课外古诗诵读·一
竹里馆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感受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节奏划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诗句鉴赏
长啸,指嘬起嘴巴发出高而长的叫声。
魏晋时期,许多隐居山林的贤士喜欢用长啸来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因此长啸常被认为是贤人雅士的高雅行为。
文化知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赏析:“独坐”“幽篁”都说明了环境的清幽,“弹琴”“长啸”都是高雅贤人的举动。这些内容都说明了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追求。
诗句鉴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竹林僻静幽深,没有人知道,只有明月来照耀我。
诗句鉴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明月”并没有意识,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明月作为相知的知己。表明了诗人不以“人不知”为寂寞,说明内心的充实宁静,体现出了淡泊名利,宁静自然的志向追求和生活情趣。
诗句鉴赏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在唐肃宗时期担任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代表,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二人以山水田园诗为长。王维诗书画都享有盛誉,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其名字来由。王维信奉佛教,其诗歌创作常体现其禅意追求,故又称“诗佛”。
《竹里馆》创作于王维晚年,当时其居住于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按其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在隐居过程中,其常坐在幽静竹林之中,过着平静而内心安宁的生活。
背景链接
课外古诗诵读·二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朗读感受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节奏划分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翻译:是从谁家传来悠隐的笛声,(笛声)融入春风, 飘满洛阳称。
诗句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赏析:“暗”说明笛声不知来历,悠隐难辨;“满洛城”是诗人的想象,十足的夸张。表现出诗人因笛声而内心感受到无比的震撼。
诗句鉴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在这样(客居)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又能不升发怀恋故乡的情感呢?
诗句鉴赏
折柳,古人离别时,因“柳”“留”同音,常折柳枝相赠留别。
后来“折柳”便有“惜别怀远”的内涵,因此抒发离别思乡情感的乐曲也命名为《折杨柳》。
文化知识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何人”说明所有人都因此生发怀念故乡的情感,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进一步想象。用直白的语言抒情,表现了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
诗句鉴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李青莲”。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感情奔放,爱好饮酒作诗,曾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故又称李翰林。
李白诗风豪放雄奇,想象丰富,被誉为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浪漫主义,就是用夸张、想象的方式来抒发极富个人主观色彩的情感观点。
悠隐的笛声,充满洛阳城,已是夸张;再到所有人都因此生发思乡情感,更是极致的夸张。
这种“我的感受就是全世界的感受”,即是夸张到极致的想象,也是李白与其他人卓然不同的特征,无愧于“浪漫主义诗人”之名。
浪漫主义
课外古诗诵读·三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感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翻译:向东远望家乡,长路无边无际,两只衣袖已经湿透,泪水仍不住流淌。
诗句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赏析:“东望”点明家乡方位,“路漫漫”说出离家之远;“龙钟”“泪不干”用夸张手法写出伤心之极,表现诗人对于亲人的无限眷恋。
诗句鉴赏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马上相见时没有找到纸笔,只能请求您捎个口信,就说我一路平安(不必牵挂)。
诗句鉴赏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无纸笔”相遇乃意料之外,仍抓此机会报平安,表现对于家人牵挂之深。“马上”“传语”说明思乡并未阻挡远行的脚步,表现出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
诗句鉴赏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其《感旧赋》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参,相门子”。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三人都官至宰相。
此诗创作于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之时。
边塞是盛唐文人成就自我功名价值地方,无数文人怀揣对于家国的责任和理想的期待,投身边塞,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边塞诗派。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边塞情结
课外古诗诵读·四
晚春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朗读感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翻译:植物们知道春天不久就要过去,万紫千红地开始争芳斗艳。
诗句鉴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鉴赏:用拟人手法,写出草木花开之灿烂。“不久归”说明春日无多,但花木间毫无衰败气象,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动人情景。
诗句鉴赏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翻译:柳絮和榆荚们没有什么才华情思,只知道要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诗句鉴赏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鉴赏:也用拟人手法,写杨花榆荚的勇气可爱。虽然“无才思”,但并不害怕展示自我的生命姿态,不辜负属于自己的美好时间。“无才思”三字,细思之下,似有言外之意,可与韩愈生平参照。
诗句鉴赏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为人耿介,不屈权贵,曾因此多次遭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逝世后,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谏佛骨表》体现了韩愈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恰如杨花榆荚一般,不负年华时光,不加掩饰地追求生命的意义。
韩愈《谏佛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