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14:46: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语言运用: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情境导入】
出水芙蓉,美而不妖。——《爱莲说》
【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代表作】《周元公集》《爱莲说》等。
【写作背景】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字音字形】
【文章朗读】
朗读视频(朗读短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爱莲说
平直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牡丹;高升调(↗)语速缓慢自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节奏快,赞美的朗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平直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平直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低降调(↘)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高升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低降调(↘)牡丹/之爱,拖长音节读宜乎众/矣。
【诗文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 洗。涟,水波。妖, 艳丽),中通外直((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 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噫(叹词,表示感慨)!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新课讲解】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1):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层(2):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1)“淤泥”和“清涟”写生长环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体态;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香味;
(4)“亭亭净植”写整个形体姿态;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清高风度;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3.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美好的资质;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志洁行廉。
4.怎样理解文章中多次出现的“独”字?
“独”字,表现出作者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
还有菊花、牡丹,三处。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6.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菊花凌霜开放→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隐居
根据图片联想古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7.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作者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9.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1.《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借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写法探究】
1.托物言志。
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 排比、比喻
“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 反衬
“同予者何人?” 反问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文言清单】
一、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香远益清
动词,远播。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三、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课后作业】
作业布置(约10分钟)
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