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深刻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新文化发展的特点。
文化交流与传播
战争与
文化交锋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学思之窗:观察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
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
奥匈帝国解体。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波兰重新建国
德意志帝国解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罗斯帝国解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
奥斯曼帝国解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四大帝国的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一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激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民族自决原则
“第五帝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帝国)的解体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桑地诺(1893-1934)
扎格鲁尔(1857-1927)
甘地(1869-1948)
陈独秀(1879-1942)
李大钊(1889-1927)
胡志明(1890-1969)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领导力量
代表人物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 陈独秀
李大钊
印度支那 (越南) 反抗法国殖民者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 尼赫鲁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建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年,并不比中国先进多少,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之后文化观念有什么变化?
文化自卑 → 文化自信
文化自大 → 文化平等
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
从此,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必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大帝国瓦解,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殖民地人民因为被迫参加一战,激化了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文化观念转变
西方中心 文化多元
文化自大 文化平等
全盘西化 东西调和
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
世界文化多样和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
自由、民主、平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二战给殖民主义以致命打击以致急剧衰落;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确立的原则与正义性;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
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掀起第二次民主革命浪潮;
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泛非会议;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945年台湾光复
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瓦解
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土崩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自由主义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
英语
传统文化
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甘地思想
种姓制度
印地语
今天的印度
西方文化
民族文化
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性
今天的埃及
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伊斯兰教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语
英语、法语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文明古国新生
新加坡 韩国 儒家传统: 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
东亚新兴的工业国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东西文化融汇
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发展复兴本民族文化是国家主权的表现,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文化复兴往往呈现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成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
动力:民族意识提高;国际社会支持;
非殖民化的历史趋势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前后欧洲国家形势的变化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埃及
文明古国新生
东西文化融汇
印度
一战后文化观念的转变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中国收复台湾
印度印巴分治
非洲独立
韩国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