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二: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写景文字》
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理清思路,通过对外在景物特点的分析,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和人生思考。把握景与情、情与理之间的关系,通过细品景物描写的情味,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景外之情、情外之理。
任务要求: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写景文字。从五篇文章中选取一个写景段落,分析其中“情与景”或“情与理”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4课时。
设计意图
这一任务进入散文的深层阅读。通过品味语言,准确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从品读文字走向理解作者内心。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赏美景,阅读三篇现代散文,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品读语言,体会三篇文章在景物描写方面各自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投射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三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初读文章后,同学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最美风景,但是不是真的美,为什么美,还需要进一步地品评发现。第二个学习任务是细读文本,走近作者,透过三位作者笔下的景物,去品味、感受作者寄托在风景中的景中味、画中意、文中情。
初读困惑:
(1)郁达夫着力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要表达悲伤,还是欣赏?
(2)《荷塘月色》第4段、第5段中的景色描写很美,也很有诗意,作者要营造一种什么意境?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3)史铁生为何在与地坛的守望相处中,能从生死挣扎中摆脱出来?地坛对于他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习活动一:品读《故都的秋》体会郁达夫笔下的景中味
问题:《故都的秋》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分析情景关系,体会画外之意。
示范赏析:第3段——晨院赏秋。
思考:这一段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通过哪些修饰性词语来突出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情态意趣?
分析:天色:很高很高、碧绿的,给人以一种明净、高爽、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这里的阳光多了几分冷落和萧条。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闹写静。
牵牛花:蓝朵,作者喜欢的是冷色调。
秋草:几根稀稀疏疏尖细且长的秋草,让人感受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房屋:残破的房屋才有历史沧桑感,因为这是故都。
点拨:一方面作者所写的景是破败、狭窄、单调、平凡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的生活;一方面却透露出文人的清雅和韵致。一方面生活漂泊、寂寞、清贫,一方面却悠闲、散淡、宁静、隐忍。
需要关注的是表现表情和心态的词语。如:“向院子一坐”“朝东细数着静对着”“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等词语,让人读出赏秋人悠然的神态。庭院清秋不单是一幅秋景图,而是可以题为“赏秋”的传神画。后面几幅图,无论是接着写槐树,写秋蝉,还是写秋雨、秋果,作者无不是带着浓厚的兴味一边描摹着,一边欣赏着。在淡淡的忧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秋之“清”“静”“悲凉”特点的玩味与欣赏。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抓住写景状物中意象和修饰性的词语,体会其中的景与物的特点提炼出修饰性的词语及含义,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学生也就能体会到情景交融之美,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
学习活动二:品读《荷塘月色》,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景中情
问题:朱自清描写荷塘景物时,用了哪些手法?勾勒出怎样的意境?从第4、6段中,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写景文字赏析。
示范赏析:第4段——月下的荷塘。
分析:
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别见风致——以比喻写荷叶的高而直的自然舒展之美,高雅典雅。
写荷花:袅娜、羞涩、刚出浴的美人——以拟人和比喻手法,用写美人的词语写花的形态神韵,写出花的柔美多姿,引人联想,有情致。
写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以通感手法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写出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状态。真切,新奇。
写荷波:脉脉的流水——以拟人手法写水的静无声,呼应田田、层层、肩并肩,写出流水无声、含蓄、有情。
点拨: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精雕细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神地勾勒出月下荷塘静谧、淡雅、朦胧的意境,情景交融为一体。再联系后文看,荷塘上的月色朦胧诗意,但与灌木“峭楞楞的如鬼一般”的参差斑驳的黑影似乎有着几分不和谐。荷塘四周“阴阴的”树色,“没精打采”的一两点路灯光,无不投射出作者淡淡喜悦中的淡淡哀愁。美好的外在景色的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内心对美好、自由、宁静的渴望。
学习活动三:品读《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笔下的景中悟
问题:阅读第3、5、7段三个写景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地坛有怎样的特点,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感悟?
分析:
第3段,写沧桑幽静又不屈的地坛。它等“我”接纳“我”,是懂“我”怜“我”的知己,给“我”共情和同病相怜般的安慰。
第5段,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它充满生机,让“我”获得生命的感悟获得坦然面对现实,顽强活下来的勇气。
第7段,写四季轮回的地坛中种种生命状态。写它的从容,它的永恒给“我”以生活的信念和勇气。
点拨:
破败、荒芜、古旧的地坛,宁静,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给“我”心理安慰,给“我”生存启示,给“我”生活信心。景物描写本身,就是作者感悟生命的过程,是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
教师小结
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美,都通过景物描写或含蓄或直接地传递作者的情感和审美,都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景物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郁达夫以情驭景,极写清、静、悲凉的美,这是传统文人的雅趣和心境在文中的自然流露;朱自清工笔细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荷塘的美是他心灵的外化,这是中国文人骨子里追求美而雅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史铁生笔下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景观,三处景物描写凝结着史铁生深刻的生命感悟与哲思。
作业
用课堂学习的赏析方法,对三篇文章中其他的写景段落进行评注赏析,重点分析情景关系。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深情,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2.品读语言,理清作者或起伏或隐现的情感线索,深层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味。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语言,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的重要特征。如何通过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进一步理解作者独到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是阅读散文、理解风景中的情味的又一重要途径。
阅读困惑:
(1)《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与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有何不同?作者为何把悲凉也当成一种美?
(2)《荷塘月色》第3、6、8段中作者直接表达感受的句子该如何理解?
(3)《我与地坛》既非文言,又不是生词遍布,亦非纯粹的风花雪月,为何我读起来这么累(泪)呢?
学习活动一: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问题:文章开篇表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颇不宁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朱自清的内心在寻找什么?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品味其话外之意。
1.阅读第3段。
思考:第3段中“另一世界”指什么?
点拨:第3段独白中,作者心中有两个荷塘两个自己。“另一世界”表层意指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深层意则展示出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
2.阅读第6段。
思考:“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与上文荷塘月色的“宁静”矛盾吗?
点拨:清华园的荷塘原本就不是那样的宁静、幽僻,还有喧闹的一面。作者上文写荷塘,只是选择了幽僻的一面。因为幽僻的一面和他的内心相通,所以他以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诗意的境界。这种诗意来自一种“独处的妙处”——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荷塘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即使如此,作者依然没能摆脱不宁静,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
3.阅读第7段。
思考:文章写《采莲赋》《西洲曲》中热烈的场面,如何理解“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点拨:引用梁元帝的诗《采莲赋》,让作者想到南朝宫廷男女嬉戏的场面,这段内容与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因为内心不自由才产生了对快乐自由的向往,进一步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某种失望情绪。最后还是发出了无福消受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无奈的叹息。
总结:从“颇不宁静”到“另一个世界”,从眼前的荷塘月色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伤感,从“热闹是他们的”到“可惜无福消受”“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可以投射出作者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抑、烦闷与不自由的情况下,对宁静、自由、美好、快乐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活动二:理解《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达,体验郁达夫的审美体验
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而“悲凉”的秋味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美,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审美心理?
1.比较阅读。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老舍《济南的秋天》
点拨:同是写北方的秋天,郁达夫和老舍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选择。
同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逃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显然,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雅”。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雅和俗是相对立的。俗是平民百姓的,缺乏文化熏陶的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
——孙绍振《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如何理解第12段的中国诗文中“赞秋”的议论性文字?
点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生命悲凉之美的杰作。中国古代文人从宋玉起就定下悲秋的调子,往往将秋天的肃杀作为秋景的基调。而郁达夫笔下的秋,虽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但秋天的悲凉中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小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凉也是美的。因为郁达夫认为“忧郁”即艺术本身,写此文也未必没有淡淡的忧郁。但作者把这种“忧郁”当作美来欣赏,这是郁达夫与众不同的审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
学习活动三:理清《我与地坛》的情感线索,理解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问题:文章第二部分“我”对母亲的回忆中,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可以通过表格梳理内容,分析形象。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包容、隐忍 艰难的命运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痛苦、惊恐 坚忍的意志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惊慌、担忧 毫不张扬的爱
点拨:回忆母亲,实际是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作者的反思和怀念中,表现了深深的悔恨和内疚。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地坛和母爱是作者生命的两个精神支点。
设计意图
建议:教学中根据学情决定表格中空白的内容。
教师小结
通过梳理情感线索、品读语言,深层理解作者的内容情感,这是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的抓手。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郁达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情趣?史铁生对生命还有怎样的思考?需要通过查找资料、知人论世、互文求证等多种方法,课下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扩充阅读散文的其他重要方法,而不是追求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过去、今天和未来,每一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年代、身份、阅历等读出属于自己理解。
作业
1.从史铁生的车辙后面找找自己和自己家长的影子,写一段读后感,悄悄放在家长的床头。
2.查阅相关资料,探究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郁达夫为何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推荐阅读: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写赏析文字,完成并展示第二个学习任务成果,展示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2.在小组交流展示中,学会评价他人,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分享和欣赏。
设计意图
第二次成果呈现,完成主题活动的第二项任务——赏析一段有情味的写景文字。在关注写作方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中的情景关系,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从整体感知景物特点,进入散文的深层阅读。
教学重难点
朗诵、赏析、交流推荐“风景中的情味”赏析文字。
教学过程
导入
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都具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所谓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是在写景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情与景有机结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景物的特点?是否真正读懂了作者的内心?我们需要再一次走进文本,体验自己所喜欢的那一段文字、那一片风景中的“情味”。
学习活动一:品读语言,写赏析文字
请从五篇散文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写景文段,赏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提示及要求:
(1)要思考怎样的景中有怎样的情,作者的情感如何让景物生色,情感与景物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这样的含景之情……可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氛围意境、修辞手法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字数200字左右。表达要有条理。
(2)文段出处要交代清楚。可参照这样的格式开头:我最喜欢《______》中第______段的写景文字。限时15分钟。
示例:
我最喜欢《赤壁赋》中第1段的写景文字。我把这段风景命名为:月下泛舟图。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让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乘一叶扁舟,越过苍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泛舟畅游快乐之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俱佳。作者将超然的心情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
学习活动二:小组交流,写推荐意见
活动要求:
(1)个人发言:包括朗诵文段及赏析文字。
(2)小组评议:推选三篇文字,写出推荐意见。可参照下表中的要素评议。
(3)被推荐者,将赏析连同推荐文字一并发到微信群。
朗诵 景物特点 情感分析 语言或手法分析 评议推荐
2分 3分 3分 2分
教师小结
多数同学能从语言文字入手赏析写景文段,能够透过语言文字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关系把握较好,对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得也比较准确。
存在问题:赏析文字缺少层次和逻辑;景物分析与情感分析断层分离;语言表达不准确,赏析停留在会于心、止于言的层面。能意会,不会言传。
赏析文字要有层次,有思维逻辑。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的,表现这个特点要传递作者怎样的意图和情感。文章基本要按着“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效果如何”这样的一个基本思路来写。赏析的过程就是品评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言材料、获得阅读经验、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
作业
1.根据小组评议意见,修改自己的赏析文字。
2.为赏析的文段制作一个2-3分钟的散文音画小视频,发送至班级微信群。
3.推荐阅读:任选一篇文章,为其中的写景文字作赏析。
(1)冰心散文《一日的春光》
(2)季羡林散文《海棠花》
设计意图
《一日的春光》《海棠花》分别为2005年全国高考、2010年北京市高考散文阅读篇目,两篇都是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适当引入高考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有助于迁移阅读能力。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从情景关系的分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2.理清《赤壁赋》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和缘由,体会情、景、理三者有机融合的特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把握“过程”,深入体味。“缘由”适当了解即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并了解其情感变化的缘由。
教学过程
导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自然山水遇见中国文人,山水也就拥有了生命。《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临水一登山,同是游记,同是名篇,却各具风格,各有意趣。
初读困惑:
(1)《赤壁赋》中作者的感情一直在变化,苏轼为何由乐转悲?又为何由悲转喜?作者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何能够说服自己?
(2)《登泰山记》全文主要是记述登山流程,描绘景物和时令特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核心问题:两篇文章都有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景的意趣有何不同?
学习活动一:诵读《赤壁赋》探究苏轼心情变化的原因
问题:苏轼面对着怎样的山水,怎样的赤壁?他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又如何转悲为喜?文中的“江”“月”有几层含义?
点拨:文中有自然之江月、历史之江月和哲理之江月。三个场景的转换带动着作者情绪的变化,不同的江月背景寄寓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1.自然之江月——分析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
诵读文章第1、2段。
自然之江月:壬戌之秋,由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小舟等意象,构成一个静谧、澄明、空灵、如梦似幻之景象。这景色引发出作者舒畅、飘逸、陶醉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乐”由景生,尽显月下泛舟之乐。
为何作者会由乐转悲呢?
作者的悲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歌词伤感,“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中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箫声幽怨,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妇”化用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这里的“悲”有两层含义:怀才不遇之悲,遭受贬谪之怨。
2.历史之江月——分析“悲”的多层含义。
诵读文章第3段。
历史江月的虚幻背景下,是苏轼想象中的当年气势雄壮的赤壁古战场和建功立业的英雄,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苏轼内心更深的悲。
其一,功业未成之叹。曹操的丰功伟业与苏子的闲散平淡作对比。一个是“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一个是“渔樵”“泛舟”“饮酒”,消散闲适。英雄的丰功伟业尚且转瞬即逝,何况未建功业的闲散之人,总是要“被”历史的长河淘尽,终归空无。表现有无之间瞬间转换的“空茫”之悲。
其二,生命短暂之悲。苏子与客的须臾人生与自然万物的无穷无尽作对比。“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通过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将功业未成而又短暂即逝的人生境遇推向了极致的悲哀,表现生命有限的终极悲哀。
从怀才不遇,遭受贬谪之愁,到有无之间瞬间转化的空茫之悲,再到生命有限自然无穷的终极困境;从自己的得失之愁,到时空下一群人的得失之悲,再到宇宙自然中人类的终极悲哀。
在历史的江月的虚幻景象中,苏轼的“悲情”是层层加深的。
3.哲理之江月——分析作者为何由悲转喜。
诵读文章第4段。
作者抓住“水”“月”两个意象,从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个角度分析。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生命短暂”“须臾变幻”的终极悲哀。因为月亮是永恒的,水是水恒的,人也是水恒的。
从“不取”的角度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功业未成之悲。山间明月,江山清风,帮助其破除执我,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
设计意图
面对自然山水,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波动,我们需要透过这些自然物象来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原因。进步领悟“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悟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总结:
整篇文章由自然山水的江月到历史幻境中的江月,再到哲学意义上的江月,作者的情感从乐到悲,再由悲转喜,情从景出,景随情移,因情悟理,情、景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苏轼的悲情从哲思的山水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需要说明的是,苏轼在文中的悲喜不仅仅是一般的感情意义上的悲喜,而是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后面我们会从哲学思想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说明
需要和学生说明,苏轼在文中的悲喜都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不仅仅是一般的感情意义上的悲喜。
学习活动二:赏读《登泰山记》,体会姚鼐的情感和意趣
问题:姚鼐描写泰山景象叙述登山过程,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或情趣?
1.朗读写景段落,赏情与景之美。
第二段的后半段和第三段,一是泰山夕照图,二是泰山日出图。重点品读两幅图景的描写手法,感受景物之美。
示例:泰山日出图
顺序 景色 特点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雄美壮阔之景
日出时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磅礴绚丽之象
日出后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绚丽多姿之色
分析:
泰山之景描写逼真细致,形象生动,状写有层次。通过多种角度、多种色彩,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写出了壮美的景色。登山则情满于山,作者沉醉于泰山日出的盛景之中,泰山景色的绚烂壮美折射出作者内心的喜悦。
2.品读叙事段落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第2段,“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取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安的情形。虽然风高雪猛,但作者并无顶风冒雪之苦,反而是兴致淋漓,潇洒轻松。
另外,作者似是信笔交代登山时间——“是月丁未”“戊申晦”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大年除夕。除夕之夜不守在家,却与朋友顶风冒雪去泰山之巅收获登山的惊喜,在泰山极顶静候日出,这是何等别样的雅兴与情怀。
设计意图
进一步领悟“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感悟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师小结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借山水写自己,故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在言外。姚鼐的《登泰山记》则是以自己写山水,趣在文内,情在景中。看似客观的叙事和描写中,处处传递着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文人特有的雅趣泰山绝顶的日出在经历风雪之后壮丽显现,应该也含有作者对人生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感悟。
作业
1.背诵《赤壁赋》。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
推荐阅读:
李泽厚《苏轼的意义》《美的历程》、曾枣庄《苏轼在黄州》、林语堂《苏东坡传》。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赤壁赋》“赋”体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苏轼儒道互补的文化思想。
2.体会《登泰山记》的语言特点,了解桐城派雅洁的语言风格和雅正的思想追求。
设计意图
文言文学习的三个层级分别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第一次读,落实文言知识;第二次读,解读文章内容;第三次读,完成对文化层面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特点,了解两篇文章包含的思想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从《赤壁赋》风清月明的自然山水中读出了一个失意的苏轼,一个旷达的苏轼,也更深层地读出了山水之于苏轼的救赎意义。我们从姚鼐《登泰山记》简洁的文字中,看到了泰山日出的景象,也从中读到了文人的诗情和意趣。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思想文化源头上有什么异同?这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学习活动一:诵读课文,感受不同的语言特点
《登泰山记》语言简洁、流畅、精准。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赤壁赋》文白结合,骈散迭出,错落有致,极富声韵之美。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点拨:《赤壁赋》的语言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作为文赋,有着整饬之美。《登泰山记》文字朴素雅正,通畅清顺。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桐城派追求一种“雅洁”的文风,所谓“雅”是古雅,以先秦古文为蓝本,意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神韵,拒绝虚妄晦涩浮夸文风,“洁”则是指语言的简洁流畅准确。
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探讨文中的思想文化
1.了解苏轼山水哲思的道家思想。
仕途失意的苏轼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了一个无功利的纯净本真的世界。苏轼山水哲思的文化源头何在?
补充资料:
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②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人间世》)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我?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点拨:这是庄子道家思想的哲学观点。自然山水乃人性本真所在,要物我两忘,融人自然,乘物游心,方能获得灵魂自由和生命水恒,所以苏轼可以在“变”和“不变”中获得生命的水恒。道家在自然山水中寄托了“无功利的审美追求”,所以苏轼可以在“取”和“不取”之间获得一种得失的平衡,不在患得患失中纠缠。苏轼劝解自我,寄情山水都是源于对道家思想的认同。自然界乃天地大美,文人寄情于山水就是接近真纯自然的自我的本心。
2.理解苏轼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也是儒道思想的对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找两处体现儒与道思想的语句,体会苏轼思想的复杂性。
例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儒家思想:以美人比君王,表现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例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道家思想:渴望融于天地之间,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逍遥与超脱。
点拨:苏轼的黄州之怨,是因为内心无法实现儒家济世之志的痛苦;在山水哲思中得到自我救赎,这是道家游世之心在他身上的体现。儒道思想在他身上互相依存又互为补充,所以他会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暖右手,能达观地看待人生,其实不仅仅是苏轼、李白、柳宗元等很多古代文人,在仕途受到挫折后寄情于山水,都是儒道互补的思想体现,苏轼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典型充分。
课后可以通过阅读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词对这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3.泰山承载的文化与桐城派的“雅正”思想。
补充资料: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承载的文化思想——圣人胸襟,崇高之美。
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承载的文化思想——厚重高洁的人格高度。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鲁颂》)
④凡朝廷之制度纪纲,莫不得其条理,而四海九州岛之民,莫不安居乐业,天下之势,盖若泰山而四维之安。(《尚书》)
承载的文化思想——国泰民安、中正平和的象征。
点拨:姚鼐作为桐城派大家,文章除了追求雅洁文风,也体现了一种“雅正”的思想。而“雅正”是一种中正平和又博大崇高的思想,不同于小桥流水的婉约优美,也不同于诘屈聱牙的晦涩凝滞。这种雅正思想就如同“雅乐”一般,有“哀而不伤”的中正之音,也有“黄钟大吕”的庄严崇高。这种思想正是泰山作为文化胜地所承载的重要内涵。
说明
对苏轼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分析及相关的阅读拓展,见后边的“教学设计二”第七课时。
教师小结
文言文学习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就两篇文章的文化层面作了初步探讨,了解到苏轼人生哲学中儒道互补的思想,了解到桐城派散文雅正的思想追求。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赤壁因古战场而引发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怀古之情,这两个重要的文化意象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同学课后可以搜集相关的诗文,对泰山、赤壁承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山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给了文人抒怀的载体,而文人也给予了山水丰富的情感、哲思和艺术内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中国山水文学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作业
1.搜集写泰山或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推荐阅读见《教师教学用书》第236页)
2.推荐阅读:
刘磊《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袁爱国《中国名人的泰山情结》、李泽厚《宋元山水意境》《美的历程》
说明
两篇文章均见《教师参考用书》。推荐探讨山水审美、赤壁、泰山审美意象一类的文章、论著,帮助学生做理性化思考。
1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