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个任务主要是通读五篇文章,梳理文脉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重点阅读每篇散文的写景文段,体会每位作者笔下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初步理解和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注入的不同情感。两篇文言文,需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
任务要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请从五篇散文中选取一个最喜欢的情境画面,为之命名并做简要点评,小组交流评议,并在班级微信群展示。
设计意图
感知五篇文章的内容,是散文单元整体阅读的第一层面,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项内容。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意图
“寻找”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最美”风景是需要在比对中确定的。此活动不是为了比出风景的高下,而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五篇文章的不同内容、不同景色和作者的不同情感、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通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现代散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三篇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脉,了解内容,初步感知三篇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走近散文
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写景抒情散文多是对自然的描写和反观。但优秀的写景散文不单是展现景物之美,还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生命理解和人生思考。说到写景抒情散文,你会想起哪些作家、作品?你对写景散文有怎样的阅读期待?
作家张晓风说:读散文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希望你可以从中获得感性的感动、知性的深度,掌握阅读和写作写景散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
引入文体和单元人文主题。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原有的散文阅读经验,激活学生的散文阅读期待。
(二)走近单元
1.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1)鉴赏美景,感悟作者渗透在景物中的情味、哲理和人生思考。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3)反复诵读经典文段,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4)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感受五篇散文的写景之美——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学习任务二:品味每篇散文的情味之真——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学习任务三:借鉴情景交融的手法之妙——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我们将用3课时完成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知道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整体规划、专题学习的意识。
学习活动一:阅读文章,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默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标出文中生疏的字词。
2.标出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遇到喜欢的写景文字,可简单批注。
学习活动二:完成下面表格,写出你的初读印象和困惑
篇目 选取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作者情感 初读印象或困惑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的初读困惑,便于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生反馈:
1.对文章的认同及喜欢程度依次排序是:
(1)喜欢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字。
(2)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郁达夫笔下的北平风物。
2.比较一致的问题:
(1)朱自清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
(2)郁达夫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是伤感还是赞叹?
(3)史铁生在地坛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说明
学生普遍的困惑集中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上。直接抒情和叙事抒情他们都能理解,但对含蓄的借景抒情把握不了。可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考和感悟。三篇文章都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但由于作者的经历、审美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一篇散文都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展现了作者不同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准确理解文章,需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作业
1.整理三篇文章的字词。(字音、字形、字意)
2.查找作者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完成读书笔记:《我所了解的三位散文家》。
设计意图
1.语言的建构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关注基础知识很必要。
2.教师不提供作者的生平背景资料,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章,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写景文段,理解并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标出自己的初读困惑。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理解并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是第一个学习任务的继续,思路与第一课时类似,同属于整体感知内容环节。但因为《赤壁赋》《登泰山记》是文言文,所以在“寻找最美风景”的同时,需要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导入
三篇现代散文描写的是城市中的人文自然,两篇文言文从赤壁到泰山,虽也有历史文化色彩但更倾向于山水意义上的自然。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会看到怎样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不能轻松带过,在教学的时间分配上应予以充分重视,对于薄弱校、普通校来说尤为重要。
学习活动一:读《赤壁赋》,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
2.完成表格内容。在文中标出自己喜欢的写景段落,简单做批注。
段落 正音 重点词句 内容情感
第1段 壬戍(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 )客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焉 斗(d 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嘱”,引申为劝酒。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自然之水月: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乐)
第2、3段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 溯(sù)流光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举匏樽以相属(zh ) 蜉蝣(fú yóu)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为使动用法。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危坐,端正地坐着。 缪:通“缭”,盘绕、围绕。 横槊:横持着长矛。 挟:持,带。这里指偕同。 抱:环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 历史之水月: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悲)
第4、5段 曾不能以一瞬(shùn) 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ēng)酌 相与(y )枕藉(jiè) 斯:这,指水。彼:那,指月。 盖:假若。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狼籍:即狼藉,凌乱。 哲理之水月:欣赏大自然山水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喜)
初读困惑
设计意图
两个活动表格可作为学案提供。使用建议:可让学生填写“内容情感”一列,帮助理清文脉。重点词句的解释一列,意在帮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强化和积累文言知识。教学过程视学情而定。
说明
文言文阅读文字障碍比较多,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帮助。
第一步:听教师(或播放录音)范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第二步: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解,同桌互助,大致读懂文意;
第三步:集中学生的疑难语句,全班答疑。
学生困惑较多的句子如下: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⑧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设计意图
新教材注解非常详细,几乎句句跟注,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吸收消化。
学习活动二:阅读《登泰山记》,寻找我最喜欢的风景
1.朗读全文。结合注解,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文意。
2.完成表格内容。在文中标出自己喜欢的写景段落,简单做批注。
段落 重点词句 概括内容
第 1 段 1.泰山之阳……其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2.西流……东流: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当,处在。 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
第 2 段 1.余以乾隆:以,于、在。 2.越长城之限:限,界限,指城墙。 3.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循”后省略“之”,即中谷;以,连词,而,来。 4.崖限当道者:限,门坎;崖限,像门坎一样的悬崖。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苍,青色;负,背、覆盖;烛,名词用作动词,照亮;天南,南边的天空。 记述登山经过。描绘登山之所见。
第 3 段 1.戊申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稍,渐渐;摴蒱,一种赌具,骰子。 3.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极,天边。 4.或得日或否:或,有的地方。 5.而皆若偻:偻,弯腰,意为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描绘观看日出的景象。
第 4、5 段 1.尽漫失:漫,磨灭,模糊;失,缺失。 2.少圜:圜,通“圆”。 3.生石罅,皆平顶:罅,石缝;平顶,树顶都是平的。 交代泰山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教师小结
《赤壁赋》记述作者的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以江山风月作骨”,很有层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感悟的水(江)月。《登泰山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写了登泰山的全程。作者着力描写了两幅风景画面:泰山夕照,泰山日出。要了解作者的景物描写之后的情感,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
学生理解的难点不是词语或句子的直译,而是句子里包含的作者情感。这一点需要教师关注。
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整理文言知识。
2.查找苏东坡、姚鼐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了解苏轼的黄州作品。
3.观看视频。
资料一: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资料二:电视音乐风光片《泰山》。
说明
利用好网络上的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安排视频的观看时间,两周之内完。
设计意图
第一次成果呈现:寻找最喜欢的一幅风景。写点评,朗诵交流,小组评议,完成单元大任务的第一个环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并展示第一个学习任务成果,感受散文中写景文字之美。
2.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评价他人,学会表达自己。
教学重难点
点评、朗诵、交流推荐“我最喜欢的一幅风景”。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脚步匆匆地行走在文字织就的自然画卷中。走过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秋日故都,赏过朱自清笔下清华园的夏日荷塘,沿着史铁生的车辙游遍了地坛的四季,领略了现代大家笔下的风景。又陪苏轼月下泛舟于黄冈的赤壁,随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去登雪后的泰山。这一路走来,你一定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学习活动一:命名画面,撰写点评
请为“我最喜欢的风景”命名,并写100字左右的点评。
要求:
(1)给画面命名;
(2)交代出处;
(3)有观点,表达有条理;
(4)可适当引用原文;
(5)限时10分钟。
可参照这样的格式:我最喜欢《______》中的第______段的写景文字。
示例: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荷塘夜色”,出自《荷塘月色》的第6段。这一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情态赋予景物,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作者借用阴阴的树影、弥漫的烟雾、热闹的蛙鸣等景物营造了一个神秘闲适而又幽静的氛围。这段文字让人如临其境。
设计意图
课上限时写点评,训练写作速度,形成比赛竞争氛围,激活内驱力,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活动二:展示交流,评议推荐
活动要求:
(1)个人发言:包括朗诵文段、命名、简要赏析(喜欢的理由)。
(2)小组评议:推选三篇文字,写出推荐理由。可参照下表中的评议要素。
(3)被推荐者,将赏析连同推荐文字一并发到微信群。
朗诵 画面命名 赏析 总分 评议推荐
3分 2分 5分 10分
附:学生评点文字示例。
1.我最喜欢的风景是“月下荷塘”。
选自《荷塘月色》第4段。首先开头点出描写的对象是荷塘里的叶子,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柔软纤薄的情态,接着写出了叶子四周的零散白花或袅娜或羞涩的清雅明丽的样子。在这一段中,作者用极其细膩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一幅幽静雅致的荷塘图景。
2.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自在生命”。
选自《我与地坛》第5段。尽管地坛外表荒芜,但其内在有着不息的生命律动。蜜蜂诗意的停落,蚂蚁可爱的运动速度,瓢虫忽悠一下升空,弱小的生命能够无拘无来、自由自在地飞。就连露水也是动力十足,“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开”等一连串流畅而华丽的动作,写尽了露水的活泼可爱和强劲的生命力。
教师小结
大家选取的风景画面都很有特色各有千秋、各美其美。如:赤壁泛舟、泰山夕照、秋槐落蕊、荷塘月色、沧桑的地坛、生命的活力……大家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画面的美感和韵味来命名、评点。散文贵在有作家笔下的不同景物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每一幅风景都有独到的情味。
作业
1.根据小组评议意见,修改点评文字。
2.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文段,将录音发到班级微信群。提示:选取的音乐要与画面的情感基调一致。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