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梳理与探究》
1.“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这两句话说出了景与情的两种基本关系。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后,请从课文中举例说明景与情有哪两种基本关系,并据此归纳每篇课文所选景物的共性和与之对应的情感。
提示
①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基本上属于寓情于景、情先于景的类型,作者先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然后将情感投射到周围景致上,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朱自清夜游荷塘时,虽然先有内心“不宁静”,但荷塘四周的景色却感染了他,让他暂时忘却生活的种种,享受到短暂的宁静与喜悦,这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景先于情。
②归纳每篇课文选景的共性时,不必拘泥于某一个景物的独特性,要从整体上把握。比如《故都的秋》中,作者选择的是秋意十足又贴近生活的风景,同时还带有清凉、落寞的味道。
③归纳情感时,要注意与前面的景物特征相对应,比如《我与地坛》中充满了勃发生命力的景物,就应该与热爱、敬畏等情感对应。
2.苏轼、姚鼐、郁达夫、朱自清和史铁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代表,他们的文章既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请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组织一次以“时代·命运”为主题的单元学习研讨会,并为研讨会写一则800字左右的发言稿。
提示
①苏轼生平可查阅曾枣庄的《苏轼评传》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平可查阅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家》,姚鼐生平可查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室编的《乾嘉名儒年谱》或孟醒仁的《桐城派三祖年谱》。
②请紧扣研讨会的主题撰写发言稿。
3.(1)钱锺书《宋诗选注》论及苏轼诗歌风格,言其一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请从《荷塘月色》中找出一个博喻的句子,结合钱锺书先生的解释,说说它是如何做到“本相毕现”的。
(2)梳理《荷塘月色》的写景技巧,完成下面的表格。然后参照该表格,整理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主要写景技巧及其艺术效果,无需面面俱到。
写作技巧 示例(举一例即可) 效果
提示
①博喻的句子在课文的第4段,由一个本体“白花”带动多个喻体,形成博喻。
②分析效果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不能简单地运用套路作答,题干中“毕”字是指本体和喻体都能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
③常见写景技巧归纳如下: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正侧结合、烘托衬托、感官描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空间描写、修辞、炼字……
④主要的写景技巧包含这样几种情况:使用频率高的,或能直接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或规范且具有代表性的。
4.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分别用了诵读、评点、文本细读等方法,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独特的学习方法?请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提示
①阅读散文要注意文体特点和文章个性特征。诵读法是借助基于理解的声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评点法能够帮助我们收获阅读的智慧闪光;文本细读能够发现文字间的内在关联。此外,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属性,可以从梳理文章思路角度去学习。比如《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作者的情感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梳理出文章的结构,看看哪些文字是怀念,哪些文字是感恩,哪些文字是后悔,哪些文字是自我安慰。
②比较阅读法也比较适用于本单元学习。比如《故都的秋》可以和《北平的四季》《想北平》(老舍)相比较;《我与地坛》可以和《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相比较;《赤壁赋》可以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相比较。
5.学习本单元两篇古文后,要从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角度进行梳理和积累。
(1)积累古代常见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提示
千支纪年(月、日)法见“表一”;天色与地支纪时法见“表二”;更点计时法见“表三”;此外还有年号纪年法,如“元和十年。”
表一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图
天干地支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甲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卯 乙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辰 甲辰 丙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巳 乙已 丁已 己巳 辛巳 癸巳
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庚午 壬午
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辛未 癸未
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壬申
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癸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表二 天色与地支纪时法
子时 夜半 23:00—1:00
丑时 鸡鸣 1:00—3:00
寅时 平旦 3:00—5:00
卯时 日出 5:00—7:00
辰时 食时 7:00—9:00
巳时 隅中 9:00—11:00
午时 日中 11:00—13:00
未时 日昳 13:00—15:00
申时 晡时 15:00—17:00
酉时 日入 17:00—19:00
戌时 黄昏 19:00—21:00
亥时 人定 21:00—23:00
表三 更点计时法
夜间时辰 更 鼓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19:00—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21:00—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23:00—01:00
鸡鸣 四更 四鼓 01:00—0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03:00—05:00
(2)整理古典诗词中“美人”意象的常见象征内涵。
提示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中说:“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例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一句中的美女象征贤臣;“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一句中的美女象征君主。
(3)根据下面提示,梳理和积累第16课中的重点文言词语。
提示
①一词多义。例如“属”。
a.酌玄酒,三属于尊。(倾注)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c.属予作文以记之。(叮嘱)
d.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e.亡国破家相随属。(继续,连接)
f.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关注)
g.举酒属客。(倾注,引申为劝酒)
②一义多词。例如“石阶、台阶”。
a.阶。例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b.砌。例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c.除。例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d.陛。例句: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e.级。例句:拾级而上。
f.磴。例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③词义变化规律。例如“烛”,用作名词:火炬,蜡烛(始于唐代);用作动词:照亮,洞察。这几个义项基本上遵循从名词到动词,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规律,义项之间有某种意义关联。除此以外如“绳”,用作名词:绳子,墨绳,准绳,准则;用作动词:捆绑,制裁。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