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生命科学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脚气病多发于亚洲,原因是亚洲人喜食大米,但习惯磨掉表皮食用雪白的米粒,这种磨皮过程会大量丢失(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答案】B
【解析】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引起各种疾病。
【详解】A、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体的正常视觉,缺乏时易引起皮肤粗糙与夜盲症,A错误;
B、维生素B1主要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易引起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脚气病等状况,且维生素B1在粗粮或粮食的麸皮中含量丰富,磨去大米表皮的过程中会大量丢失维生素B1,B正确;
C、维生素C可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会导致坏血病和抵抗力下降,C错误;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元素的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会患有佝偻病和骨质疏松,D错误;
故选B。
【点睛】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来源于禽、畜的肝脏、蛋黄、奶粉,植物中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内转变为维生素A;
维生素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水溶性维生素,来源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粮谷类、豆类、硬果和干酵母中含量比较丰富,二是在动物的内脏如肝、肾、瘦肉和蛋黄等;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之中;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在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蛋黄中的含量相对较多,鱼肝油中含量高。
2. 人的瞳孔是虹膜中间的开孔,当外界光照强度突然增加时,瞳孔括约肌收缩以减少进光量。其中的感受器是
A.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B. 瞳孔括约肌
C. 角膜上的神经末梢 D. 虹膜平滑肌
【答案】A
【解析】
【分析】感受器分为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物理感受器包括皮肤感受器、光感受器和声波感受器。
1、皮肤感受器: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有许多神经末梢,当受到压力、温度、针刺等刺激时,便会将各种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从神经末梢传递到神经中枢,这些神经末梢统称为皮肤感受器。
2、光感受器:眼球壁的最外层结构致密,称为巩膜,使眼球保持一定的形状,眼球壁的最内层称为视网膜,其中,视细胞(光感受细胞)是眼球中唯一感光部分,光是穿过不感光的神经细胞后投射到视细胞上。人和高等动物的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前者能感受光亮,后者除能感受光亮外,在强光下还能感受色彩。视细胞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必须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后才能形成视觉。
3、声波感受器:陆生脊椎动物通过耳感受声波。人和哺乳动物的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
内耳三部分。外耳收集声波,通过外耳道向内传递,声波可以引起位于外耳道底部的鼓膜振动。鼓膜内侧是中耳,内有3块彼此以关节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来自鼓膜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组成,耳蜗是声音感受器,将声波转化成神经冲动。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①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视网膜上的视细胞是光感受器。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下列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中,产生CO2最多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详解】A、图中通入了空气,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A正确;
BD、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D错误;
C、由于菜籽油隔绝了空气,故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虽然产生了二氧化碳,但少于有氧呼吸产生的,C错误。
故选A。
4. 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依据的证据属于( )
A. 古生物化石证据 B. 胚胎学证据
C. 比较解剖学证据 D. 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详解】A、由分析可知,题中的信息显然不是化石信息,A错误;
B、阑尾是胚胎发育完成后留存的结构,因此不是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
C、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都是需要解剖之后才能看到的器官,即需要通过解剖并比较后才能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图中的证据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正确;
D、生物化学证据指的是研究的生物之间有生理过程或化学产物上的异同,而题目中只是显示的结构上的相似性,故不是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D错误。
关系C。
5. 如图为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实验测定结果。据图分析,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为( )
A. 污泥含水量20-40%、pH=7
B. 污泥含水量20-40%、pH=9
C. 污泥含水量60-80%、pH=7
D. 污泥含水量60-80%、pH=5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实验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越低,即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在pH不变的前提下,污泥含水量越高,实验2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越低,即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
故可知,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是污泥含水量60-80%、pH=7。
【详解】A、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越高,石油降解酶分解石油能力越强,污泥含水量20-40%条件下的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污泥含水量60-80%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A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C选项条件,A错误;
B、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pH=9条件下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pH=7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B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A选项条件,B错误;
C、由图可知,在污泥含水量60-80%、pH=7条件下,实验两天后污泥中的石油含量最低,即石油降解酶分解石油的能力最强,C正确;
D、据题意可知,污泥含水量不变的前提下,ph越接近7,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越高,pH=5条件下石油降解酶的石油分解能力低于pH=7条件下的石油分解能力,即D选项条件下酶的石油降解能力低于C选项条件,D错误;
故选C。
6.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需对植物根尖进行漂洗,其目的是( )
A. 杀死根尖细胞 B. 使根尖细胞形态固定
C. 有利于染色体染上颜色 D. 使根尖细胞压成一层均匀的细胞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为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防止解离过度,同时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
故选C。
7. 家鸭由野生绿头鸭驯化而来,有的羽毛为黑色,有的羽毛为白色,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均匀度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家鸭是一个物种,该物种有的羽毛为黑色,有的羽毛为白色,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
故选A。
8. 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除ATP外,还需要GTP提供能量,如图为GTP的结构简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GTP和ATP的结构类似
B. G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 GTP可分解为GDP和Pi
D. GTP也可作为直接能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的代谢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细胞中的反应可分为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TP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在细胞中易于再生,因此可以作为源源不断的能源,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所含能量不多,易于转化。
【详解】A、ATP为腺苷三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GTP和ATP的结构类似,A正确;
B、GTP有2个高能磷酸键和1个普通磷酸键,B错误;
C、GTP可分解为GDP和Pi,释放能量,C正确;
D、GTP也可作为直接能源,与ATP类似,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GTP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能将ATP于GTP相联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9. 下表列举了人体内甲、乙、丙、丁四种激素参与血压调节的生理作用,能降低血压的激素是( )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
甲 促进对Cl-和水的重吸收
乙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丙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丁 使全身小动脉收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详解】A、甲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Cl-、水分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因而可以升高血压,A错误;
B、乙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血管舒张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B正确;
C、丙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因此是一种作用快而强的强心激素,可以升高血压,C错误;
D、丁能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D错误。
故选B。.
10. 寒冷环境中,很多人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面色苍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 B. 全身颤抖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C. 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面色苍白与皮肤血管收缩有关,A错误;
B、全身颤抖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得骨骼肌收缩,有利于加快产热,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错误;
D、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产热,D正确。
故选D。
11. 图是血液中四种脂蛋白的密度与形态对比图,则符合四种脂蛋白分析的是( )
A. Ⅰ主要携带甘油三酯运送至肝脏 B. Ⅱ主要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
C. Ⅲ可在小肠中合成运送至脂肪组织 D. Ⅳ可将内源性甘油三酯运至血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脂蛋白是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质-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根据图中四种脂蛋白的密度与形态对比和分析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
【详解】A、甘油三酯的主要携带者是Ⅲ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Ⅳ乳糜微粒(CM),A错误;
B、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是Ⅰ高密度脂蛋白(HDL)、Ⅱ低密度脂蛋白(LDL),B正确;
C、食物中的脂肪在小肠经过消化吸收形成Ⅳ乳糜微粒,C错误;
D、内源性甘油三酯以Ⅲ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送至血液,D错误。
故选B。
12. 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 以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 该过程模拟了下列生命活动中的
A. 细胞分裂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化 D. 细胞变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裂是指活细胞增殖其数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真核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实质是使细胞内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从而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该过程模拟的是细胞分化,C正确。
13. 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1年内BMI增加0.03 kg/m2。下图关于糖类物质在人体内转化过程中,能够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 ①② B. ③⑤ C. ④ D. 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BMI指数,是指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目前在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BMI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1年内BMI增加0.03 kg/m2,也就是说,每天增加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肥胖程度增加,即使儿童体内脂肪含量增加。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两种原料合成的,在人体内多余的糖会通过过程③转化为甘油和过程⑤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为脂肪,使人体变胖,使得BMI指数增加,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4. 图为基因型AABb的雌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示意图。则( )
A. 此细胞可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含8条脱氧核苷酸链
C. 此细胞中基因a与基因重组有关 D. 此细胞可形成两种成熟生殖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型AABb的二倍体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细胞中出现了a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又细胞中只有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A、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
B、该细胞中含有共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B正确;
C、由于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细胞中的基因a是间期复制时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C错误;
D、雌性动物细胞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为卵细胞,该细胞可能是次级卵细胞或极体,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的个数可能是1个或0个,因此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种类是1种或0种,D错误。
故选B。
15. 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以得到无籽西瓜,下列能正确表示无籽西瓜体细胞染色体组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2个染色体组(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获得三倍体,在开花时,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详解】A、无籽西瓜体细胞有3个染色体组,A中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无籽西瓜体细胞有3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图中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图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16.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出自《齐民要术》,意思是“麦苗呈现黄色,毛病在过于稠密,过于稠密,有锄锄稀些”。古人的这种措施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是( )
A. 只提高光反应 B. 只提高暗反应
C. 降低呼吸速率 D. 提高光反应和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麦苗呈现黄色,毛病在过于稠密,过于稠密,有锄锄稀些,这是合理密植。
【详解】合理密植可以减少植物的种内斗争,保证每一株植物能够获得充足的光照,CO2,水和矿质元素等,所以能够提高光反应和暗反应。
故选D。
17. 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 )
A. b和c之间容易形成生殖隔离
B. a和b之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迁回到原产地之后,a、b、c已经是三个物种
D. a植物引种到不同纬度地区,产生了适应当地环境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将植物a从原产地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之间出现地理隔离,导致这三个种群的个体彼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植物种群a、b和c的开花时期出现明显的差异,但种群a和b之间、a和c之间,仍有极少数个体的开花时期相同,这些极少数个体之间有可能进行正常的受粉,也有可能不能进行正常的受粉,因此它们之间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b和c之间,绝大多数个体的开花时期不同,导致不能正常受粉,因此容易形成生殖隔离,A正确;
B、a和b之间,极少数个体的开花时期相同,这些个体之间有可能通过正常的受粉而进行基因交流,B错误;
C、迁回到原产地之后,a和b之间、a和c之间的极少数个体的开花时期相同,说明它们之间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a、b、c不一定是三个物种,C错误;
D、引种到不同纬度地区的a植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下,将具有适应当地环境变异的个体选择出来,D错误。
故选A。
18. 表呈现了不同核酸中部分含氮碱基与精氨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则精氨酸的密码子是( )
DNA双链 G A
G T
mRNA
tRNA(与mRNA互补的碱基) A
氨基酸 精氨酸
A. GCA B. GCU C. CGU D. CGT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mRNA上的组成密码子的3个碱基能够与相应的tRNA上的组成反密码子的3个碱基互补配对,也能与转录时DNA模板链上相应的3个碱基互补配。
【详解】A、tRNA上的组成反密码子的3个碱基能够与mRNA上的组成密码子的3个碱基互补配,GCA中的3个碱基均不能与表中tRNA上的碱基“A”配对,说明GCA不是精氨酸的密码子,A错误;
B、C、表中信息显示:组成tRNA上的反密码子的右侧的碱基为“A”,由可推知,组成精氨酸的密码子的右侧的碱基应为“U”,而该碱基“U” 能够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A”互补配对,进而推知DNA模板链上相应的3个碱基为GCA,精氨酸的密码子为CGU,B错误,C正确;
D、密码子是由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的,不含有碱基“T”,D错误。
故选C。
19. 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可用于酶的固定化。它表面的氨基可以与蛋白质分子的羧基反应,从而将蛋白质分子吸附固定,因此利用它固定酶的方法是
A. 载体结合法 B. 交联法 C. 网格法 D. 包埋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固定化酶的方法有包埋法、吸附法、载体结合法和交联法。1、吸附法是指利用各种吸附剂将酶或含酶菌体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的方法。通常有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常用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等;2、包埋法是将酶包埋于聚合物的孔隙中的固定化方法。根据包埋形态类型可将包埋法分为网格型和微囊型两种。利用聚丙烯酰胺、聚乙妇醇、淀粉、明胶、海藻酸等载体的细微网格将酶包埋进去的方法称为网格型包埋。微囊型是指将酶包埋于高分子半透膜中形成微胶囊;3、交联法指的是利用一些多功能交联试剂,如戊二醛等,在酶分子间或酶分子和载体分子间形成共价键,再加上一些不同的交联条件,从而产生固定化酶。交联法往往和其他方法共同使用。4、载体结合法是通过载体表面的活性功能基团和酶分子上的非必需基团形成化学共价键,从而实现不可逆结合的酶固定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能偶联的蛋白质基团包括:氨基、羧基、半胱氨酸的巯基、组氨酸的咪唑基、酪氨酸的酚基、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等。由以上分析可知,磁性壳聚糖微球表面的氨基可以与蛋白质分子的羧基反应,从而将蛋白质分子吸附固定,属于载体结合法。
故选A。
20. 某物种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如图所示,若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则最符合F1表现型的图形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遗传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后会出现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三种遗传现象。完全显性是指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性状,;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子一代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子一代个体上表现出来,称为共显性。
【详解】A、的性状与亲本之一性状相同,属于完全显性,A错误;
B、的性状与亲本之一性状相同,属于完全显性,B错误;
C、的性状为亲本性状的中间类型,属于不完全显性,C正确;
D、的性状兼具两个亲本的性状,属于共显性,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2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香蕉枯萎病的微生物治疗
香蕉枯萎病对香蕉种植业极具破坏性,由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感染香蕉植株后导致。已知菌株S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保证香蕉产量。某研究小组拟利用微生物协同作用,优化枯萎病生物防治方案,部分研究过程如下:
[阶段一]将菌株S施于香蕉种植园的土壤中,并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情况。
(1)若要筛选出土壤中与菌株S有协同作用的有益菌,应选择施加菌株S后,数量_____(减少/增加/不变)的微生物。
[阶段二]筛选与菌株S有协同作用的有益菌,流程如图,点接菌液并培养,测量结果见下表。
(2)I-Ⅳ环节中,需无菌操作的是_____;在第_____环节可以分离到土壤中的各种菌;环节IV中,需预先涂布的菌株X是_____。
菌液编号 ① ② ③ ④
清晰区直径 0.8 0.5 1.2 0
(3)为达到阶段二的目的,据表应优先选择的菌液是_____。
[阶段三]利用图筛选出的有益菌P,为进一步分析菌株S和菌株P之间的相互关系,现设计三个实验组,施加不同菌液,见表。
培养基 预先涂布菌株 点接菌液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固体培养基 菌株X ? ? ?
(4)各实验组点接的菌液中应含有菌株分别是:实验组1_____;实验组2_____;实验组3_____;其中能说明菌株P对菌株S的作用的两个实验组是_____。
【答案】(1)增加 (2) ①. Ⅰ、Ⅱ、Ⅲ、Ⅳ ②. Ⅱ ③. 尖孢镰刀菌 (3)③
(4) ①. 只接种菌株S ②. 只接种菌株P ③. 接种菌株P和菌株S ④. 实验组一(只接种菌株S)和实验组三(接种菌株P和菌株S)。
【解析】
【分析】图中Ⅰ是将土壤样品加入无菌水,制成稀释液,进行扩大培养,Ⅱ是将菌液接种于平板,Ⅲ是选择优良菌种进行纯化,Ⅳ是进行鉴定选择菌株。
【小问1详解】
如果该菌和菌株S有协同作用,则施加菌株S后,数量会增加。
【小问2详解】
图中过程Ⅰ、Ⅱ、Ⅲ、Ⅳ均在实验室完成,均需要无菌操作,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避免杂菌污染;在环节Ⅱ中,将菌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即可分离到土壤中的各种菌;实验的目的是选择出与菌株S有协同作用的有益菌,而菌株S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所以为筛选出有益菌,则菌株X是尖孢镰刀菌。
【小问3详解】
环节IV在预先涂布了尖孢镰刀菌的平板中选择优良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纯化,如果菌落周围的清晰圈越大,说明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越强,因此有益菌的数量越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③清晰圈直径最大,所以应优先选择的菌液是③。
【小问4详解】
为进一步分析菌株S和菌株P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照组只接种尖孢镰刀菌,实验组一只接种菌株S,实验组二只接种菌株P,实验组三接种菌株P和菌株S,其中能说明菌株P对菌株S的作用的两个实验组是实验组一(只接种菌株S)和实验组三(接种菌株P和菌株S)。
【点睛】本题考查了土壤中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灭菌的方法以及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接种方法,能够结合表格获取解题的关键信息。
2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工程
应对不断蔓延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接种疫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疫苗已经发展了三代,但各有特点和使用范围。图表示三代疫苗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1)接种疫苗能使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以下对疫苗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是一种抗体 B. 是一种抗原
C. 与病原微生物部分结构相同 D. 化学本质都为蛋白质
(2)若图疫苗I是某种病毒疫苗,则制备过程中需先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足够的病毒株。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除了适宜的营养条件、氧气和温度外,还需控制的条件有_____等(写出2点)。
(3)图制备疫苗Ⅱ和疫苗Ⅲ的①~⑥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限制酶的过程是_____完成过程④后需进行筛选,其目的是_____。
(4)若图中过程①得到的片段两侧末端碱基序列为,则能运载该片段的质粒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可能有_____。(只考虑运载部位的碱基序列)
A. -CAGAATTCGT- B. -ACCTGCAGTG-
C. -ACGGATCCTG- D. -CAAAGCTTAG-
(5)图中,过程⑤⑥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是_____。结合疫苗Ⅱ和疫苗Ⅲ的生产和使用分析,直接合成抗原的细胞分别是_____和_____。
【答案】(1)BC (2)pH、渗透压
(3) ①. ①和② ②. 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工程菌或受体细胞 (4)B
(5) ①. 发酵工程 ②. 大肠杆菌 ③. 人体细胞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表示三代疫苗的制作原理示意图,其中①表示从病菌或病毒中获取目的基因,②表示获取质粒,③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Ⅰ为灭活或减毒疫苗,Ⅱ为含有病原体抗原的疫苗,Ⅲ为基因疫苗。
【小问1详解】
A、抗体是由于人体经过特异性免疫后产生的对应某种病毒特定的蛋白质,疫苗是经过处理后的灭活病毒,A错误;
B、疫苗是经过处理后的灭活病毒,接种疫苗是接种抗原使人体发生主动免疫的过程,B正确;
C、疫苗是全病毒接受处理后获得的灭活病毒,与病原微生物的部分结构相同,C正确;
D、疫苗是由病毒灭活处理获得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C。
【小问2详解】
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除了适宜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条件外,还需要控制pH、渗透压等条件。
【小问3详解】
在如图所示的疫苗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限制酶的过程是①获取目的基因和②和获取改造质粒。
过程④是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完成后还要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工程菌或受体细胞。
【小问4详解】
图中过程①得到的片段的黏性末端是ACG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则运载该片段的质粒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也有TGCA片段。
故选B。
【小问5详解】
过程⑤⑥涉及菌种的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扩大培养和接种,涉及发酵工程;疫苗Ⅱ是大肠杆菌直接合成的,而疫苗Ⅲ是质粒导入人体细胞合成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以及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过程等,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能够比较三种疫苗的制备和优缺点等。
2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野牛草抗旱性强,易养护,是较理想的草坪绿化植物,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幼苗生长缓慢。为使野牛草更容易养殖,研究者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野牛草种子浸泡14小时,培养7天后测定发芽率,14天后测定苗长和根长及叶片的淀粉含量,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发芽率(%) 苗长(cm) 根长(cm) 叶片淀粉含量(%)
激素 浓度(mg·L-1)
1 蒸馏水 53 2.3 1.9 0.14
2 生长素 250 61 3.2 3.4 0.10
3 350 58 3.1 2.8 0.08
4 450 62 3.1 3.0 0.35
5 赤霉素 1000 70 3.9 2.1 0.03
6 1500 74 4.3 1.8 0.38
7 2000 76 4.5 1.9 0.13
(1)植物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有_____。(多选)
A. 茎尖 B. 侧芽 C. 根尖 D. 发育的种子
(2)除生长素和赤霉素外,植物合成的调节生长的激素还有_____(写出两个即可)。
(3)关于野牛草叶片中淀粉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叶片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中由光合产物转变而来
B. 叶片中的淀粉可以直接运输到野牛草的其他器官
C. 叶片单位时间内淀粉合成量可以反映光合速率
D. 叶片淀粉中的碳可能来自叶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4)据表判断,下列说法肯定正确的_____(多选)
A. 生长素对苗长和根长都有较明显的促进增长作用
B. 赤霉素对苗长的增长作用明显优于对根长的作用
C. 250mg·L-1的生长素和2000mg·L-1的赤霉素联合使用,能有效促进发芽和生长
D. 随着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的变化,叶片淀粉的含量表现出更大变化幅度
(5)为使野牛草更易种植,据题意和表中信息选择合理的激素处理方法并写出选择的依据。_____。
【答案】(1)ABCD
(2)细胞分裂、脱落酸和乙烯 (3)ACD (4)ABD
(5)采用450mg·L-1的生长素处理,此时野牛草的发芽率、苗长和根长明显高于对照,赤霉素对根长没有促进作用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小问1详解】
植株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有根尖、茎尖、幼嫩的芽和叶以及发育中的种子。
故选ABCD。
【小问2详解】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脱落酸和乙烯等。
【小问3详解】
A、叶片中的淀粉可以由光合作用产物葡萄糖直接合成,A正确;
B、淀粉不能直接运输至各器官,需要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运输至各器官,再合成淀粉,B错误;
C、光合作用的合成产物不止淀粉,还有其他产物,所以不能用位时间内的淀粉合成量反映光合速率,C错误;
D、叶片淀粉中的碳可能来自叶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D正确。
故选AD。
【小问4详解】
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生长素处理的根和苗均长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对苗长和根长都有较明显的促进增长作用,A正确;
B、从表中可以看出,用赤霉素处理后,苗增长较快,根增长较慢,或者抑制生长,说明赤霉素对苗长的增长作用明显优于对根长的作用,B正确;
C、从表格中只能看出250mg·L-1的生长素和2000mg·L-1的赤霉素单独使用的作用,但不能看出二者联合使用的效果,C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生长素浓度在250mg·L-1叶片淀粉含量低于对照,但上升到450mg·L-1时,高于对照,赤霉素也是如此,所以随着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的变化,叶片淀粉的含量表现出更大变化幅度,D正确。
故选ABD。
【小问5详解】
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为使野牛草更易种植,应采用450mg·L-1的生长素处理,此时野牛草的发芽率、苗长和根长明显高于对照,赤霉素对根长没有促进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重点是分析表格的数据,得出结论,结合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遗传病及其预防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其中发育性青光眼(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图是某家系发育性青光眼的系谱图。
(1)经检测发现I-2无致病基因,可知发育性青光眼是_____遗传病。
A. 常染色体显性 B. X染色体连锁显性
C. 常染色体隐性 D. X染色体连锁隐性
检查发现,发育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小梁细胞中M蛋白异常。为研究其病因,研究者用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的质粒、正常人M蛋白基因(M+)或青光眼患者M蛋白基因(M-),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分别导入动物细胞中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及检测结果见表。
(示含荧光蛋白基因和M蛋白基因的质粒片段,此时两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个整体)。
1组 2组 3组
导入动物细胞的质粒
荧光检测 细胞内 有红色荧光 有红色荧光 有红色荧光
培养液 无荧光 有红色荧光 无荧光
(2)红色荧光蛋白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A. 指示M蛋白基因的位置 B. 探究M蛋白是否会降低荧光强度
C. 示踪M蛋白的分布与去向 D. 筛选出正常基因的细胞
(3)据表信息推测发育性青光眼的病因。_____。
(4)为验证M+和M-的显隐性关系,有同学提出将第2组和第3组的质粒同时导入一个细胞中(基因型为M+M-),此时的荧光分布应为_____。若将第I代两位个体细胞内的相应等位基因分别重复以上操作,也可得到相同荧光分布的个体是_____。
(5)Ⅲ-2结婚后育有一子正常,现准备生二胎,为防止发育性青光眼病孩的出生,其妻子怀孕后需要进行的产前诊断是_____。
①B超检查 ②性别确定 ③基因检测 ④染色体分析
【答案】(1)A (2)C
(3)M 蛋白基因异常导致其指导合成的 M 蛋白异常,不能正常地分泌到小梁细胞外而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角膜小梁细胞功能异常。
(4) ①. 细胞内有红色荧光,培养液中无荧光 ②. Ⅰ-1 (5)③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从系谱图上无法直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以及基因的位置。但是Ⅰ-1患病,而Ⅱ-4不患病,则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患病,而Ⅲ-3不患病,则该病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于I-2的儿子和女儿都患病,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或X染色体隐性病,则患病女儿的基因型是aa或者XaXa,因此如果I-2都会携带致病基因,如果是X显性病,Ⅱ-1患病,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母亲,所以母亲患病,与题干不符,因此如果I-2无致病基因,则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病。
故选A。
【小问2详解】
分析图表,红色荧光蛋白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示踪M蛋白的分布与去向。
故选C。
【小问3详解】
M 蛋白基因异常导致其指导合成的 M 蛋白异常,不能正常地分泌到小梁细胞外而在细胞中积累,最终导致角膜小梁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青光眼。
【小问4详解】
为验证M+和M-的显隐性关系,有同学提出将第2组和第3组的质粒同时导入一个细胞中(基因型为M+M-),由于该细胞青光眼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所以表现出M-的性状,此时的荧光分布应为细胞内有红色荧光,培养液中无荧光。
由以上分析,只要个体患病,则会表现出相同的性状,所以将第I代两位个体细胞内的相应等位基因分别重复以上操作,也可得到相同荧光分布的个体是Ⅰ-1。
【小问5详解】
Ⅲ-2结婚后育有一子正常,现准备要生二胎,为防止发育性青光眼病孩的出生,由于青光眼的出现是由于基因发生改变,同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通过性别鉴定无法筛查),通过B超检查和染色体分析无法判断,所以其妻子怀孕后需要进行的产前诊断是基因检测。
故选③。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以及人类遗传病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能够根据表格的分析确定发育型青光眼的病因,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等。
血糖平衡与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密切相关,图12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甲表示细胞,乙表示细胞器,①~⑤表示发生在膜上的过程,其余箭头表示物质转变或促进作用。
25. 据图分析,细胞甲表示______细胞,细胞器乙表示______。
26. 图中的过程①~⑤中,能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是______。
27. 根据图和已有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甲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增大,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
B. 胰岛素的分泌可能与Ca2+进入甲细胞引起膜电位的改变有关
C. 胰岛素可以在组织细胞中转变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D.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利用
28. 若体内的细胞甲大量受损,会影响血糖调节,引起______(1型/2型)糖尿病。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很多,二甲双胍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可能与生长和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有关,为此科研人员用小鼠做了为期10周的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其中WT表示野生型小鼠,KO表示敲除GDF15基因的小鼠,M表示小鼠口服二甲双胍,C表示小鼠口服生理盐水。
组别 血浆GDF15(pg·mL-1) 血浆胰岛素(ng·mL-1) 注射葡萄糖1小时后的血糖(mM)
WT-C 45 1.56 20.2
WT-M 93 0.60 15.7
KO-C 0 1.64 20.5
KO-M 0 2.82 21.1
29. M组小鼠口服二甲双胍,需用______溶解。
30. 根据表所示的实验结果,有人提出了以下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强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但与GDF15是否表达无关。其结论是否科学?请作出判断并阐释原因:______。
【答案】25. ①. 胰岛B ②. 线粒体
26. ①②③ 27. ABD
28. 1型 29. 生理盐水
30. 该说法不完全科学。与WT-C组相比,WT-M组小鼠的血浆胰岛素浓度低,而降血糖效果明显,说明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强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将上述两组结果与KO-C组和KO-M组比较发现,敲除GDF15基因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却有所上升,说明二甲双胍的降血糖效应与GDF15的表达有关
【解析】
【分析】①~⑤表示发生在膜上过程,①、②表示葡萄糖进入细胞,③表示Ca2+进入甲细胞,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④表示胰岛素的释放,为胞吐。⑤表示胰岛素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dL。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
【25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细胞甲能释放胰岛素,因此细胞甲为胰岛B细胞。丙酮酸进入细胞器乙能产生ATP,可知乙为线粒体。
【26题详解】
①、②表示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组织细胞,③表示Ca2+进入组织细胞,均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7题详解】
A、甲细胞中,ATP可以为胰岛素的分泌(胞吐)提供能量,ATP与ADP的比值增大,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B、从示意图中可知,Ca2+进入甲细胞有利于胰岛素的释放,可能与Ca2+进入引起膜电位的改变有关,B正确;
C、胰岛素是激素,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作用完后会被分解,不会在组织细胞中转变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C错误;
D、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的贮存等,D正确。
故选ABD。
【28题详解】
若体内的细胞甲大量受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影响血糖调节,引起1型糖尿病。
【29题详解】
M表示小鼠口服二甲双胍,C表示小鼠口服生理盐水。M组小鼠口服的二甲双胍,需用生理盐水溶解,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30题详解】
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强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但与GDF15是否表达无关,该说法不完全科学。与WT-C组相比,WT-M组小鼠的血浆胰岛素浓度低,而降血糖效果明显,说明二甲双胍可能通过增强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将上述两组结果与KO-C组和KO-M组比较发现,敲除GDF15基因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却有所上升,说明二甲双胍的降血糖效应与GDF15的表达有关。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生命科学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脚气病多发于亚洲,原因是亚洲人喜食大米,但习惯磨掉表皮食用雪白的米粒,这种磨皮过程会大量丢失( )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2. 人的瞳孔是虹膜中间的开孔,当外界光照强度突然增加时,瞳孔括约肌收缩以减少进光量。其中的感受器是
A.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B. 瞳孔括约肌
C. 角膜上的神经末梢 D. 虹膜平滑肌
3. 下列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中,产生CO2最多的是( )
A. B.
C. D.
4. 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依据的证据属于( )
A. 古生物化石证据 B. 胚胎学证据
C 比较解剖学证据 D. 生物化学证据
5. 如图为不同条件下石油降解酶对污泥中石油分解能力的实验测定结果。据图分析,石油降解酶分解能力最强的条件为( )
A. 污泥含水量20-40%、pH=7
B. 污泥含水量20-40%、pH=9
C. 污泥含水量60-80%、pH=7
D. 污泥含水量60-80%、pH=5
6.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中,需对植物根尖进行漂洗,其目的是( )
A. 杀死根尖细胞 B. 使根尖细胞形态固定
C. 有利于染色体染上颜色 D. 使根尖细胞压成一层均匀的细胞层
7. 家鸭由野生绿头鸭驯化而来,有的羽毛为黑色,有的羽毛为白色,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物种均匀度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8. 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除ATP外,还需要GTP提供能量,如图为GTP的结构简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GTP和ATP的结构类似
B. GTP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 GTP可分解GDP和Pi
D. GTP也可作为直接能源
9. 下表列举了人体内甲、乙、丙、丁四种激素参与血压调节的生理作用,能降低血压的激素是( )
激素名称 生理作用
甲 促进对Cl-和水的重吸收
乙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丙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丁 使全身小动脉收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寒冷环境中,很多人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面色苍白与皮肤血管舒张有关 B. 全身颤抖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C. 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
11. 图是血液中四种脂蛋白的密度与形态对比图,则符合四种脂蛋白分析的是( )
A. Ⅰ主要携带甘油三酯运送至肝脏 B. Ⅱ主要携带胆固醇运送至全身组织
C. Ⅲ可在小肠中合成运送至脂肪组织 D. Ⅳ可将内源性甘油三酯运至血液
12. 研究人员尝试打开皮肤细胞中与大脑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并关闭无关基因, 以诱导皮肤细胞转变成脑细胞。 该过程模拟了下列生命活动中的
A. 细胞分裂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化 D. 细胞变形
13. 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1年内BMI增加0.03 kg/m2。下图关于糖类物质在人体内的转化过程中,能够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 ①② B. ③⑤ C. ④ D. ⑥
14. 图为基因型AABb的雌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示意图。则( )
A. 此细胞可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中含8条脱氧核苷酸链
C. 此细胞中基因a与基因重组有关 D. 此细胞可形成两种成熟生殖细胞
15. 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以得到无籽西瓜,下列能正确表示无籽西瓜体细胞染色体组的是( )
A. B. C. D.
16.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出自《齐民要术》,意思是“麦苗呈现黄色,毛病在过于稠密,过于稠密,有锄锄稀些”。古人的这种措施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是( )
A. 只提高光反应 B. 只提高暗反应
C. 降低呼吸速率 D. 提高光反应和暗反应
17. 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 )
A. b和c之间容易形成生殖隔离
B. a和b之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迁回到原产地之后,a、b、c已经是三个物种
D. a植物引种到不同纬度地区,产生了适应当地环境变异
18. 表呈现了不同核酸中部分含氮碱基与精氨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则精氨酸的密码子是( )
DNA双链 G A
G T
mRNA
tRNA(与mRNA互补的碱基) A
氨基酸 精氨酸
A. GCA B. GCU C. CGU D. CGT
19. 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可用于酶的固定化。它表面的氨基可以与蛋白质分子的羧基反应,从而将蛋白质分子吸附固定,因此利用它固定酶的方法是
A 载体结合法 B. 交联法 C. 网格法 D. 包埋法
20. 某物种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如图所示,若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则最符合F1表现型的图形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2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香蕉枯萎病的微生物治疗
香蕉枯萎病对香蕉种植业极具破坏性,由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感染香蕉植株后导致。已知菌株S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保证香蕉产量。某研究小组拟利用微生物协同作用,优化枯萎病生物防治方案,部分研究过程如下:
[阶段一]将菌株S施于香蕉种植园土壤中,并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情况。
(1)若要筛选出土壤中与菌株S有协同作用的有益菌,应选择施加菌株S后,数量_____(减少/增加/不变)的微生物。
[阶段二]筛选与菌株S有协同作用的有益菌,流程如图,点接菌液并培养,测量结果见下表。
(2)I-Ⅳ环节中,需无菌操作的是_____;在第_____环节可以分离到土壤中的各种菌;环节IV中,需预先涂布的菌株X是_____。
菌液编号 ① ② ③ ④
清晰区直径 0.8 0.5 1.2 0
(3)为达到阶段二的目的,据表应优先选择的菌液是_____。
[阶段三]利用图筛选出的有益菌P,为进一步分析菌株S和菌株P之间的相互关系,现设计三个实验组,施加不同菌液,见表。
培养基 预先涂布菌株 点接菌液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固体培养基 菌株X ? ? ?
(4)各实验组点接的菌液中应含有菌株分别是:实验组1_____;实验组2_____;实验组3_____;其中能说明菌株P对菌株S的作用的两个实验组是_____。
2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工程
应对不断蔓延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最好的方式仍然是接种疫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疫苗已经发展了三代,但各有特点和使用范围。图表示三代疫苗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1)接种疫苗能使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以下对疫苗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是一种抗体 B. 是一种抗原
C. 与病原微生物部分结构相同 D. 化学本质都为蛋白质
(2)若图疫苗I是某种病毒疫苗,则制备过程中需先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足够的病毒株。在动物细胞培养中,除了适宜的营养条件、氧气和温度外,还需控制的条件有_____等(写出2点)。
(3)图制备疫苗Ⅱ和疫苗Ⅲ的①~⑥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限制酶的过程是_____完成过程④后需进行筛选,其目的是_____。
(4)若图中过程①得到的片段两侧末端碱基序列为,则能运载该片段的质粒其中一条链上的碱基序列可能有_____。(只考虑运载部位的碱基序列)
A. -CAGAATTCGT- B. -ACCTGCAGTG-
C. -ACGGATCCTG- D. -CAAAGCTTAG-
(5)图中,过程⑤⑥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是_____。结合疫苗Ⅱ和疫苗Ⅲ的生产和使用分析,直接合成抗原的细胞分别是_____和_____。
2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野牛草抗旱性强,易养护,是较理想的草坪绿化植物,但其种子发芽率低,幼苗生长缓慢。为使野牛草更容易养殖,研究者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野牛草种子浸泡14小时,培养7天后测定发芽率,14天后测定苗长和根长及叶片的淀粉含量,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发芽率(%) 苗长(cm) 根长(cm) 叶片淀粉含量(%)
激素 浓度(mg·L-1)
1 蒸馏水 53 2.3 1.9 0.14
2 生长素 250 61 3.2 3.4 0.10
3 350 58 3.1 2.8 0.08
4 450 62 3.1 3.0 0.35
5 赤霉素 1000 70 3.9 2.1 0.03
6 1500 74 4.3 1.8 0.38
7 2000 76 4.5 1.9 0.13
(1)植物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有_____。(多选)
A. 茎尖 B. 侧芽 C. 根尖 D. 发育的种子
(2)除生长素和赤霉素外,植物合成的调节生长的激素还有_____(写出两个即可)。
(3)关于野牛草叶片中淀粉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多选)
A. 叶片中的淀粉是在叶绿体中由光合产物转变而来
B. 叶片中的淀粉可以直接运输到野牛草的其他器官
C. 叶片单位时间内的淀粉合成量可以反映光合速率
D. 叶片淀粉中的碳可能来自叶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4)据表判断,下列说法肯定正确的_____(多选)
A. 生长素对苗长和根长都有较明显的促进增长作用
B. 赤霉素对苗长的增长作用明显优于对根长的作用
C. 250mg·L-1的生长素和2000mg·L-1的赤霉素联合使用,能有效促进发芽和生长
D. 随着生长素和赤霉素浓度的变化,叶片淀粉的含量表现出更大变化幅度
(5)为使野牛草更易种植,据题意和表中信息选择合理的激素处理方法并写出选择的依据。_____。
24.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遗传病及其预防
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其中发育性青光眼(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图是某家系发育性青光眼的系谱图。
(1)经检测发现I-2无致病基因,可知发育性青光眼是_____遗传病。
A. 常染色体显性 B. X染色体连锁显性
C. 常染色体隐性 D. X染色体连锁隐性
检查发现,发育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小梁细胞中M蛋白异常。为研究其病因,研究者用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的质粒、正常人M蛋白基因(M+)或青光眼患者M蛋白基因(M-),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分别导入动物细胞中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及检测结果见表。
(示含荧光蛋白基因和M蛋白基因的质粒片段,此时两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一个整体)。
1组 2组 3组
导入动物细胞的质粒
荧光检测 细胞内 有红色荧光 有红色荧光 有红色荧光
培养液 无荧光 有红色荧光 无荧光
(2)红色荧光蛋白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A. 指示M蛋白基因的位置 B. 探究M蛋白是否会降低荧光强度
C. 示踪M蛋白的分布与去向 D. 筛选出正常基因的细胞
(3)据表信息推测发育性青光眼的病因。_____。
(4)为验证M+和M-的显隐性关系,有同学提出将第2组和第3组的质粒同时导入一个细胞中(基因型为M+M-),此时的荧光分布应为_____。若将第I代两位个体细胞内的相应等位基因分别重复以上操作,也可得到相同荧光分布的个体是_____。
(5)Ⅲ-2结婚后育有一子正常,现准备生二胎,为防止发育性青光眼病孩的出生,其妻子怀孕后需要进行的产前诊断是_____。
①B超检查 ②性别确定 ③基因检测 ④染色体分析
血糖平衡与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密切相关,图12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甲表示细胞,乙表示细胞器,①~⑤表示发生在膜上的过程,其余箭头表示物质转变或促进作用。
25. 据图分析,细胞甲表示______细胞,细胞器乙表示______。
26. 图中的过程①~⑤中,能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是______。
27. 根据图和已有知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甲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增大,有利于胰岛素的分泌
B. 胰岛素的分泌可能与Ca2+进入甲细胞引起膜电位的改变有关
C. 胰岛素可以在组织细胞中转变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D.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中葡萄糖的利用
28. 若体内的细胞甲大量受损,会影响血糖调节,引起______(1型/2型)糖尿病。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很多,二甲双胍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可能与生长和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有关,为此科研人员用小鼠做了为期10周的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其中WT表示野生型小鼠,KO表示敲除GDF15基因的小鼠,M表示小鼠口服二甲双胍,C表示小鼠口服生理盐水。
组别 血浆GDF15(pg·mL-1) 血浆胰岛素(ng·mL-1) 注射葡萄糖1小时后的血糖(mM)
WT-C 45 1.56 20.2
WT-M 93 0.60 15.7
KO-C 0 1.64 20.5
KO-M 0 2.82 21.1
29. M组小鼠口服的二甲双胍,需用______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