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物质的特性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物质的特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06 18:18: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物质的特性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它们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P甲>p乙 B.P甲C.P甲=p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密度公式分析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体的体积V甲>V乙,且质量m甲=m乙,根据公式可知,液体密度ρ甲<ρ乙。液体的深度h甲=h乙,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p甲故选B。
2.(2021七上·吴兴期末)科学测量时,操作步骤和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
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科学测量要符合实际,合理操作,减少误差。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牛奶部分还在牛奶瓶中,误差较大,不合理。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密度,合理。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温度计取出读数不准备,不合理。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1张纸厚度,误差较大,不合理。
故选B。
3.(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
【解答】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2·滨江模拟)2022年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片海域附近搁浅。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鲸鱼重返大海,他们用皮尺粗略测出一头鲸鱼的体积约为8m3,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该鲸鱼的质量约为8×102kg
B.该鲸鱼的重力约为8×103N
C.在岸上抬起盖头鲸鱼至少需要8×104N的力
D.该头鲸鱼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约为8×105N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重力的大小;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m=ρV计算抹香鲸的质量;
(2)根据G=mg计算抹香鲸的重力;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抬起抹香鲸的力;
(4)根据浮沉条件计算出受到的浮力。
【解答】抹香鲸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因此它的质量:m=ρV=103kg/m3×8m3=8000kg,故A错误;
该鲸鱼的重力为:G=mg=8000kg×10N/kg=8×104N,故B错误;
当抬起鲸鱼时,这个力与鲸鱼的重力相互平衡,即F=G=8×104N,故C正确;
鲸鱼在水中悬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8×104N,故D错误。
故选C。
5.(2022·龙港模拟)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强度高 B.熔点低 C.耐磨 D.耐腐蚀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而耐腐蚀性,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故选D。
6.(2022·龙港模拟)密封袋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所示,若密封袋装入适量空气后密封(空气未被压缩)如图乙所示,则电子秤的示数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电子秤的示数其实就是物体对电子秤的压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密封袋中几乎没有空气,由于它的体积很小,因此受到的浮力很小,几乎为零,那么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密封袋的重力;
乙:密封袋中装入空气,由于密封袋很薄,因此里面空气的体积和它排开空气的体积几乎相等。根据G=mg=ρ空气Vg和F浮力=ρ空气gV排可知,密封袋受到的浮力等于里面空气的重力,二者相互抵消,因此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密封袋本身的重力。
比较可知,电子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故选C。
7.(2022·嵊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研究。在一个底面积为200cm2的圆柱形薄壁容器底部,放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然后逐渐向容器中加水(水始终未溢出),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与容器中水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深4cm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4N
B.水深8c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为800g
C.正方体物块的密度是0.8×103kg/m3
D.水深11cm时,将物块取出,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减小300Pa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V排=Sh排计算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出浮力;
(2)首先根据S水=S容器-S计算出水的底面积,再根据m水=ρ水V水计算出水的质量;
(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漂浮时的浮力,根据漂浮条件求出物体的重力,利用G=mg求出物体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物体的密度;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体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求出水面下降的深度,根据Δp=ρ水gΔh求出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量。【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当水深为4cm时,
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Sh排=100cm2×4cm=400cm3=4×10-4m3,
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3kg/m3×10N/kg×4×10-4m3=4N,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深度增大到8cm后,水的底面积为S水=S容器-S=200cm2-100cm2=100cm2,此时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100cm2×8cm)=800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当深度达到8cm时,浮力不再增大,即此时它处于漂浮状态。
此时物体漂浮时的浮力为8N,
由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物体的重力:G=F浮=8N,
由G=mg可知,物体的质量:;
物块的体积:V=10cm×10cm×10cm=1×10-3m3,
物块的密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水深为11cm时,物块漂浮,浮力为F浮=8N,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水的体积:

将物块取出后,水面降低的深度:

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量:
Δp=ρ水gΔh=1.0×103kg/m3×10N/kg×0.04m=400Pa,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2·慈溪模拟)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现象 高山上,普通的锅 难以将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 水库堤坝上窄下宽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探究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应用 用高压锅煮饭 飞机机翼上凸下平 轮船船体上宽下窄 用电风扇降暑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现象、原理和应用进行比较,哪个不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高山上气压很低,水的沸点降低,根据“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制作了高压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刮风时,窗外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于是窗帘飘向外面,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制作了飞机的机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库堤坝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轮船窗体上宽下窄是可以减小行驶阻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是因为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利用这个原理可以使用电风扇降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2·上虞模拟)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己达多个,据了解许多疫苗需在2~8℃的冰箱中保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器吸取疫苗液体的原理和用吸管喝牛奶的原理相同
B.注射疫苗前,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因酒精升华吸热使皮肤感觉凉爽
C.注射疫苗时选用的注射器针尖较细是为了减小压强
D.打开冰箱时看到周围有“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吸热汽化形成的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判断;
(2)根据酒精消毒的原理判断;
(3)根据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判断;
(4)根据液化的知识判断。
【解答】A.当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注射器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被压入针筒,这和吸管喝牛奶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酒精消毒,其实利用的是酒精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故B错误;
C.注射疫苗时,针尖很细是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大,故C错误;
D.打开冰箱时看到周围有“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故D错误。
故选A。
10.(2022·龙港模拟)鱼饼是温州的一道特色菜,鱼饼的制作主要经过以下工序:①鮸鱼去骨②敲打鱼泥③放料蒸煮④油炸亮色,这些工序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①鮸鱼去骨、②敲打鱼泥都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放料蒸煮、④油炸亮色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1.(2022·定海模拟)课本上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下列插图表示的意义有错误的是(  )
A.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说明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B.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C.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筷子提米实验,说明两个静止物体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摩擦力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存在;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根据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判断;
(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判断;
(3)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判断;
(4)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判断。
【解答】A.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说明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筷子提米实验中,虽然大米和筷子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但是大米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大米和筷子之间会产生摩擦力,即静止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摩擦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2·杭州模拟)研究气压对水沸点的影响实验(如图),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待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再用大号注射器抽出烧瓶里的空气,发现烧瓶内的水又重新沸腾。水能重新沸腾的原因是(  )
A.抽气后,水的温度上升
B.抽气后,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C.石棉网的余温加热烧瓶
D.抽气后,水的温度降低
【答案】B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用大号注射器抽出烧瓶内的空气时,烧瓶内的气压减小,则水的沸点降低。由于水的温度高于沸点,因此水会重新沸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2022·杭州模拟)下列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说法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属于升华吸热
B.雾的形成属于凝华放热
C.水结冰属于凝固放热
D.露的形成属于汽化吸热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霜,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雾,故B错误;
C.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从而形成冰,故C正确;
D.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露水,故D错误。
故选C。
14.(2022·滨江模拟)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放热的是(  )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烧杯中冰变少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即水蒸气放热发生液化现象形成;
②烧杯中冰变少,即冰块吸热发生熔化现象;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即通过增大压强的方式使乙醚液化,向外放热;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即吸热碘发生升华现象。
那么放热的是①③。
故选A。
15.(2022·桐乡模拟)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我国科技一直秉持贴近生活、贴近需求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下列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全气候电池为电动汽车充电 B.氢燃料在火炬“飞扬”中燃烧
C.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 D.新冠肺炎的核酸或抗原检测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电池为电动汽车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氢燃料在火炬“飞扬”中燃烧,是氢气燃烧生成新物质水,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新冠肺炎的核酸或抗原检测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22·衢州)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精彩纷呈,如图是王亚平制作蓝色大水球的实验场景。
(1)她用手挤压颜料瓶,瓶子变扁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她将适量蓝色颜料缓慢注入水球中,不久后,整个水球都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    。
【答案】(1)形状
(2)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她用手挤压颜料瓶,瓶子变扁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她将适量蓝色颜料缓慢注入水球中,不久后,整个水球都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2022·西湖模拟)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体积,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34℃,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平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由以上知识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    。
(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首先液化的将是    。
(3)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196℃,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氦气 D.同时分离出来
【答案】(1)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2)氧气
(3)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解答】(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降低温度。
(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临界温度氧是-119℃,氢是-240℃
故首先液化的将是氧气。
(3)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196℃,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氦。
故选C。
18.(2022·温州模拟)如图所示,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玻璃上,向烧杯中两次加入硝酸铵固体充分搅拌,发现玻璃上的水结冰使烧杯和玻璃粘在一起。
(1)烧杯里的硝酸铵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图   。
(2)该过程中玻璃上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名称是   。
【答案】(1)丙
(2)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中都没有未溶的固体,只有丙中存在未溶的固体,因此一定饱和的是丙。
(2)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
19.(2022·北仑模拟)“地漏”(如图甲)是连接排水管道与室内地面的接口。“磁悬浮地漏”相对于传统地漏具有较多优点,如排水速度可随积水深度自动调节、在不排水时能密封管道等。
(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这是因为:   。
(2)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理如图乙。
①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作用下,磁体A将密封盖顶起。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    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   。
【答案】(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N;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①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二者之间力的作用的方向,然后根据磁极之间作用力的规律解答;
②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的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这是因为: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①磁铁A对顶起,它受到的磁体B的磁力与A的重力相互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此磁体B对A产生排斥力。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A和B为同极,即磁体B的上端为N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20.(2022·鹿城模拟)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到10千米。
(1)地展发生后,搜救过程中,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   。
(2)如图为地球表面部分板块示意图,据图分析,四川(标★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   。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 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2)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Cl2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2)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2)据图分析四川(标★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反应后含有2个Na原子,2个Cl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反应前有2个Na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故X中含有两个Cl原子,其化学式为Cl2,故填:Cl2。
21.(2022·嵊州模拟)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周围的水箱中装满水,对发动机进行降温;而电冰箱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冷凝器(装满冷凝剂)使冷冻室达到冷冻环境。请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液,但在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因为这种“防冻液”的   比普通水更低(填物理性质)。
(2)电冰箱通过冷凝剂的循环流动,能把内部热量“带到”外部,使其内部保持低温。它的工作原理是冷凝剂在冷凝器内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情况)。
【答案】(1)凝固点(熔点)
(2)液化放热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时叫凝固,而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凝固点。凝固点越低,温度下降时就越不容易变成固体;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但在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因为这种“防冻液”的凝固点(熔点)比普通水更低。
(2)冷凝剂在进入冷凝器之前为气态,经过冷凝器后为液态,因此冷凝剂在冷凝器内发生液化现象而放热。
22.(2022·江山模拟)小科设计关于“气体液化”的延伸实验(如图甲),具体操作如下:
(1)用温度计测量出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2)将通有导气管的干燥试管放入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   现象,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答案】(1)36
(2)试管内壁有水珠,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水的初始温度;
(2)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而水蒸气沿着导气管到达试管内后,在试管内壁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于是试管内壁上产生大量的小水珠。而烧杯内的水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烧杯内水的初始温度为36℃。
(2)将通有导气管的干燥试管放入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珠,温度计的示数上升现象,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23.(2022·江山模拟)在学校组织的科技节上,同学们展示了许多神奇的实验。
(1)图甲,把装有刚停止沸腾水的玻璃瓶倒放,在瓶底上放上一块冰块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是因为冰块使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   。
(2)图乙,将两支两头都被削出笔芯的铅笔插入水中,并在铅笔上方笔芯接上一节五号电池,发现下方笔芯.上产生了大量气泡,原因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断电后,小磁针恢复到原来指向。这一现象说明   。
【答案】(1)降低
(2)2H2O 2H2↑ + O2↑
(3)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解答;
(2)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知识解答。
【解答】(1)图甲,把装有刚停止沸腾水的玻璃瓶倒放,在瓶底上放上一块冰块,则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而水重新沸腾,说明水的沸点降低,那么得到结论:冰块使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
(2)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O 2H2↑ + O2↑ 。
(3)图丙,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断电后,小磁针恢复到原来指向。这一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4.(2022·松阳模拟)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雪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冰状雪技术”,冰状雪能使雪道表面像披着一层硬冰壳。冰状雪密度是0.65克/厘米3,而普通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0.1~0.4克/厘米。普通造雪机(如图)造雪过程: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嘴,喷出的小水滴在落到地面以前变成小冰晶。
(1)与普通雪相比,冰状雪能使单位面积的雪道承受更大的   ;
(2)普通造雪机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
【答案】(1)压力
(2)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F=pS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强越大,则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根据“冰状雪能使雪道表面像披着一层硬冰壳”可知,冰状雪承受的压强更大,即与普通雪相比,冰状雪能使单位面积的雪道承受更大压力。
(2)造雪时,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即发生凝固。
25.(2022·桐乡模拟)北京冬奥会的人工造雪技术已成为了全世界焦点。据报道,新型造雪机是利用高压空气先将水流击打成细密的“雾状颗粒”,再遇到低温冷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雪花后被喷出,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凝固;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确定吸放热情况。
【解答】空气中颗粒状的小水珠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从而变成雪花后被喷出。凝固过程中放热。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文成模拟)温州城际铁路(城市轻轨) S1线,西起瓯海区桐岭站,东至洞头区双瓯大道站,全长535千米。
(1)如图甲所示,为了减轻列车整车质量,使列车高速运行,下列符合车体所选材料的特征有 。
A.密度大,强度高 B.密度大,强度低
C.密度小,强度高 D.密度小,强度低
(2)小文等车时发现,轻轨铁路站台边建有隔离墙(如图乙),并且人要站在黄线外等车,原因是   。
(3)小文乘坐S1线,从起始站到达终点站,全程历时1.95小时,此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C
(2)空气器流速越快,气压反而越小。站在黄线外,可防止由于气压差将人体压向车体的危害
(3)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m=ρV可知,当材料的体积不变时,材料的密度越小,则材料的质量越小;
(2)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解答;
(3)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公式m=ρV可知,要减轻列车的质量,就必须选用密度小的材料,但是不能降低车体的强度,从而保证运行的安全,故选C。
(2)小文等车时发现,轻轨铁路站台边建有隔离墙(如图乙),并且人要站在黄线外等车,原因是:空气器流速越快,气压反而越小。站在黄线外,可防止由于气压差将人体压向车体的危害。
四、解答题
27.(2021七上·天台期末)今年小科的爸爸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柑橘喜获丰收。小科想测一下柑橘的密度,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26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5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11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柑橘的体积是多少?
(3)请计算出这个柑橘的密度。
【答案】(1)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排出水的质量等于溢水杯和水的总质量的差;
(2)柑橘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即 ;
(3)已知柑橘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 计算出柑橘的密度。
28.(2022八上·慈溪竞赛)某冰块中有一小石头,冰和石头的总质量是64克,将它们放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恰好悬浮于水中(冰和石头的平均密度与水相等。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里的水面下降了0.6厘米,若容器的底面积为10cm2.(ρ水=1.0g/cm3,
ρ冰=0.9g/cm3)
求:
(1)冰块的体积
(2)石头的质量
(3)石头的密度
【答案】(1)解:设冰和石头的总体积为V,其中冰的体积为V1,石头的体积为V2;冰和石头的总质量为m,其中冰的质量为m1,石头的质量为m2。
由题意得,冰的体积减去熔化成水后的体积,就是水面下降的体积,
即:V1﹣ =0.6cm×10cm2=6cm3;
则:V1﹣ ×V1=6cm3,
解得:V1=60cm3。
答:冰块的体积是60cm3;
(2)解:由ρ= 得冰的质量:m1=ρ冰V1=0.9g/cm3×60cm3=54g,
则石头的质量:m2=m﹣m1=64g﹣54g=10g
答:石头的质量是10g
(3)解:由于冰和石头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恰好悬浮于水中,所以由悬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得m排=m=64g,
则由ρ= 得冰和石块的总体积:V=V排= = =64cm3;
石头的体积:V2=V﹣V1=64cm3﹣60cm3=4cm3,
所以石头的密度ρ石= = =2.5g/cm3。
答:石头的密度是2.5g/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在冰块熔化前后,石块始终浸没在水中,则它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因此水面下降与石块无关,只与冰块熔化有关。冰块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利用密度公式m=ρV和V冰-V水=6cm3列出方程,从而计算出冰块的体积即可。
(2)首先根据m=ρV计算出冰块的质量,再根据“石块质量=总质量-冰块质量”计算出石头的质量即可。
(3)当冰和石头在水里悬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二者的总体积,再根据“石头体积=总体积-冰块体积”计算出石头体积,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即可。
29.(2022·舟山模拟)学老师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观察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毫升用于配制成稀硫酸,问:
(1)这1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   克,其中含溶质硫酸   克。
(2)他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硫酸多少克?需往浓硫酸中加入多少mL的水?
【答案】(1)184;180.32
(2)若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100%≈26.4%
(3)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600g×19.6%=x×98%;
解得:x=120g;
需要加水的体积为:。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m=ρV计算出浓硫酸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首先根据m=ρV计算出500mL水的质量,再与原来浓硫酸的质量相加得到溶液的总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3)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之差就是加水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加水的体积。
【解答】(1)这1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m=ρV=1.84g/cm3×100cm3=184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184g×98%=180.32g。
(3)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600g×19.6%=x×98%;
解得:x=120g;
需要加水的体积为:。
30.(2022·宁波模拟)有一足够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竖直放置一段圆木.圆木可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底面积0.8m2 , 高5m,密度0.7×103kg/m3。(g=10N/kg)
(1)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大?
(2)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1m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多大?
(3)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4m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多大?
【答案】(1)解:圆木的体积:V=0.8m2×5m=4m3 ,
由ρ= 得圆木的质量m=ρ木V=0.7×103kg/m3×4m3=2.8×103kg,
圆木重力:G=mg=2.8×103kg×10N/kg=2.8×104N,
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G=2.8×104N,
圆木对池底的压强:p= = =3.5×104Pa
答: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2.8×104N、3.5×104Pa。
(2)解:水位达到1m时,V排1=0.8m2×1m=0.8m3 ,
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1=ρ水V排g=1×103kg/m3×0.8m3×10N/kg=8×103N,
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压=G﹣F浮=2.8×104N﹣8×103N=2×104N
答: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1m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8×103N、2×104N。
(3)解: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0时,F浮2=G=2.8×104N,
即F浮2=ρ水V排2g=1×103kg/m3×0.8m2×h2×10N/kg=2.8×104N,
解得水深h2=3.5m,
当水位达到4m时,圆木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3=G=2.8×104N
答: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4m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2.8×104N。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未向水池底部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重力,根据V=Sh计算出圆木的体积,再根据 m=ρ木V 计算出圆木的质量,再根据G=mg计算出圆木的重力,最后根据F=G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力。根据公式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强;
(2)水位达到1m时,根据 V排1= Sh排1计算出此时圆木排开水的体积,再根据公式 F浮1=ρ水V排g 计算出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最后根据 F压=G﹣F浮 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力。
(3)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0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据此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2=ρ水V排2g 计算出水的深度。当水位到达4m时,将其与前面的深度比较,从而确定圆木漂浮。最后根据浮沉条件计算出圆木受到的浮力。
31.(2022·常山模拟) 2022 年 3 月 24 日,在距地球 400 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所示向外拉动玻璃板,水未分离,形成了“液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    。
(2)同学们对于宇航员在空间站驻留 6 个月,如何获取氧气充满了疑问。查阅资料发现: 空间站中常用水汽整合系统实现供氧(流程图如图乙)。该流程图中未被循环利用的 物质是    。
(3)下列哪些实验有可以在空间站完成 。
A. 植物的向光性
B. 分子扩散
C. 测液体密度
D. 高锰酸钾溶解
【答案】(1)引力
(2)CH4或甲烷
(3)A;B;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液体密度的测量;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解答;
(2)在反应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就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
(3)空间站中处于失重状态,凡是与重力相关的实验都无法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向外拉动玻璃板,水未分离,形成了“液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
(2)根据图乙可知,甲烷只是生成物,而不是反应物,因此未被循环利用的是甲烷。
(3)A.探究植物的向光性时,只要有光即可,与重力无关,故A符合题意;
B.验证分子的扩散现象时,为了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必须将两个瓶子水平放置,而空间站中处于失重状态,正好满足这个条件,故B符合题意;
C.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利用的是浮沉条件,即浮力和重力相等,在空间站无法完成,故C不合题意;
D.高锰酸钾溶解与是否有重力无关,可以在空间站内完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32.(2022·萧山模拟)小明在家利用水槽、电子秤、细针(体积忽略不计)等工具测量一正方形木块(表面经处理不吸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
具体步骤如下(图1):
① 水盆装适量水,用电子秤称其质量,电子秤示数如图甲所示;
② 用细针将缓缓木块压入水中使其完全浸没(水未溢出),电子秤示数如图乙所示;
③ 让木块自由漂浮在水面,电子秤示数如图丙所示。
(1)在步骤②的过程中,当木块刚好浸没时,其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N。
(2)完成步骤②后,在步骤③中发现木头露出水面的部分,其表面会带有水。这会使得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3)根据以上测量数据,求木块的密度。
【答案】(1)2
(2)相等
(3)m木=320g-200g=120g V木=V排水=(400g-200g)/1g/cm3 =200cm3
密度=m木/V木=6g/cm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乙和甲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计算出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下-F上计算即可。
(2)电子秤的示数等于上面所有物体的质量之和;
(3)丙和乙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的质量,乙和甲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计算出木块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解答】(1)在步骤②中,当木块刚好浸没时,
它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0.4kg-0.2kg)×10N/kg=2N;
木块上表面没有水,则受到水的压力F上为0N;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下-F上得到2N=F下-0N;
解得:F下=2N;
(2)根据丙图可知,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容器、水和木块的总质量,无论水在容器内还是在木块上,总质量保持不变,则电子秤的示数不变,那么测出木块的质量不变,因此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等。
33.(2022·桐乡模拟)2022 年“3.15 晚会”曝光了华南五金市场,部分经营电线电缆的商家都有同一规格两种价格的线缆出售,并声称“非标”就是低于国家标准的电线电缆,价格比国标便宜 10%到 40%左右。这些非标电线电缆往往是厂家“偷工减料”对线缆“打折扣”加工而成。如规格 2.5 平方毫米电线的铜芯按国标应该含有 30 根铜丝,但厂家只放了24 根。实验机构检测发现,“非标”线的阻抗均不合格,这意味着耗电增加、容易发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试问:
(1)该“非标”线缆相比国标少放了 6 根铜丝,导致电线电阻   。
(2)家用标准电线有 1.5 平方毫米、2.5 平方毫米等规格,它表示铜芯的横截面积。若以 2.5 平方毫米计算,上述“非标”电线每圈(100 米)少放多少克铜?(铜的密度为 8.9×10 Kg/m )
(3)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快速鉴别同一规格的“国标”电线和“非标”电线的方法。
【答案】(1)变大
(2)解:少放铜丝的体积=100m×2.5×10-6m2÷5=0.00005m3
少放铜丝的质量 m=ρV=8.9×103kg/m3×0.00005m3=0.445kg=445g
(3)解:数铜芯中铜丝根数,多的是“国标”电线,少的是“非标”电线(或:测相同长度铜芯的质量,大的是“国标”电线,小的是“非标”电线;或:测相同长度铜芯的电阻,小的是“国标”电线,大的是“非标”电线;等等)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据此分析解答;
(2)首先根据V=SL计算出少放铜丝的体积,再根据m=ρV计算少放铜丝的质量;
(3)导线中铜丝的数量偏少后,质量会偏小,电阻会偏大,据此确定鉴别方法。
【解答】(1)该“非标”线缆相比国标少放了 6 根铜丝,那么导线的横截面积减小,根据“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可知,导致电线电阻变大。
五、综合说理题
34.(2022·慈溪模拟)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请从减少油挥发的角度,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
【答案】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水的比热容大,可通过水吸收较多的热有利于降低油的温度,进而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减少油的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比热容
【解析】【分析】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②根据Q=cm△t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越大,物质升高的温度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水的比热容大,可通过水吸收较多的热有利于降低油的温度,进而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减少油的蒸发。
35.(2022·龙港模拟)如图,《天工开物》
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等情景。
资料一:割稻----有经验的农民在割稻谷前会把镰刀口磨锋利,收割结束,把剩余的秸秆翻埋入田地里。
资料二:脱粒----在松软的田地里会放一个木桶,木桶底部宽大,用力将稻草击打到木桶边缘,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储藏----储藏前稻谷一定要晾干,晾干的常见做法是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农民的上述做法。
【答案】把镰刀口磨锋利,在压力一定时, 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故把镰刀口磨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强, 容易切断稻草;秸秆翻埋入出地里,可增加土壤肥力(]分) ;木桶底部宽大,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木桶不易下陷 :用力将稻草击打到木桶边缘,原来稻粒和稻朴同时运动,当稻杆突然停止运动时,由于惯性,稻粒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运动,稻粒脱离稻杆 ;储藏前稻谷一定要晾干,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可增加蒸发的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①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③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④粮食的水分越少,呼吸作用越缓慢;
⑤加快蒸发的方法:①提高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增大空气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36.(2022·开化模拟)实验课上老师将热水倒入装有干冰的水槽中,水槽中出现大量白雾,水槽旁的短蜡烛A熄灭。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答案】热水倒入水槽后,干冰迅速吸热升华,使温度下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雾;干冰升华成的气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沉;隔绝了短蜡烛A周围的氧气使之熄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会吸收大量的热;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会放出大量的热;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据此分析解答。
六、科普阅读题
37.(2022·永康模拟)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方法,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水冷淬火,即把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到冷水中快速冷却的过程。当把一大捆高温钢材(1000℃以上)放入水中时,水面上会燃起熊熊大火,并出现大量白雾。入水后,水中出现大量气泡,水面上的火焰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资料: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⒉常见物质着火点
物质名称 白磷 汽油 木材 氢气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50 250--330 574 700--750
【答案】高温钢材放入水中时,由于与水的温差很大,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温升高,水大量汽化成水蒸气,一部分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白雾,一部分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3Fe+4H O=Fe O +4H ;生成的氢气与空气的氧气接触,在高温条件下温度达到着火点,氢气燃烧:2H2+O2==2H2O,所以会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
(2)根据铁和水蒸气的反应生成气泡的原因;
(3)根据氢气与氧气的反应说明产生火焰的原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二轮复习:物质的特性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它们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P甲>p乙 B.P甲C.P甲=p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2021七上·吴兴期末)科学测量时,操作步骤和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下列做法最合理的是(  )
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
3.(2021七上·吴兴期末)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4.(2022·滨江模拟)2022年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片海域附近搁浅。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鲸鱼重返大海,他们用皮尺粗略测出一头鲸鱼的体积约为8m3,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该鲸鱼的质量约为8×102kg
B.该鲸鱼的重力约为8×103N
C.在岸上抬起盖头鲸鱼至少需要8×104N的力
D.该头鲸鱼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约为8×105N
5.(2022·龙港模拟)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强度高 B.熔点低 C.耐磨 D.耐腐蚀
6.(2022·龙港模拟)密封袋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所示,若密封袋装入适量空气后密封(空气未被压缩)如图乙所示,则电子秤的示数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7.(2022·嵊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研究。在一个底面积为200cm2的圆柱形薄壁容器底部,放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然后逐渐向容器中加水(水始终未溢出),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与容器中水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深4cm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4N
B.水深8cm时,容器内水的质量为800g
C.正方体物块的密度是0.8×103kg/m3
D.水深11cm时,将物块取出,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减小300Pa
8.(2022·慈溪模拟)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现象 高山上,普通的锅 难以将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 水库堤坝上窄下宽 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
探究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应用 用高压锅煮饭 飞机机翼上凸下平 轮船船体上宽下窄 用电风扇降暑
A.A B.B
C.C D.D
9.(2022·上虞模拟)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己达多个,据了解许多疫苗需在2~8℃的冰箱中保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器吸取疫苗液体的原理和用吸管喝牛奶的原理相同
B.注射疫苗前,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因酒精升华吸热使皮肤感觉凉爽
C.注射疫苗时选用的注射器针尖较细是为了减小压强
D.打开冰箱时看到周围有“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吸热汽化形成的
10.(2022·龙港模拟)鱼饼是温州的一道特色菜,鱼饼的制作主要经过以下工序:①鮸鱼去骨②敲打鱼泥③放料蒸煮④油炸亮色,这些工序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2022·定海模拟)课本上的插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下列插图表示的意义有错误的是(  )
A.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说明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B.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C.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筷子提米实验,说明两个静止物体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12.(2022·杭州模拟)研究气压对水沸点的影响实验(如图),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待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再用大号注射器抽出烧瓶里的空气,发现烧瓶内的水又重新沸腾。水能重新沸腾的原因是(  )
A.抽气后,水的温度上升
B.抽气后,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C.石棉网的余温加热烧瓶
D.抽气后,水的温度降低
13.(2022·杭州模拟)下列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说法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属于升华吸热
B.雾的形成属于凝华放热
C.水结冰属于凝固放热
D.露的形成属于汽化吸热
14.(2022·滨江模拟)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放热的是(  )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烧杯中冰变少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2·桐乡模拟)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我国科技一直秉持贴近生活、贴近需求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下列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全气候电池为电动汽车充电 B.氢燃料在火炬“飞扬”中燃烧
C.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 D.新冠肺炎的核酸或抗原检测
二、填空题
16.(2022·衢州)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精彩纷呈,如图是王亚平制作蓝色大水球的实验场景。
(1)她用手挤压颜料瓶,瓶子变扁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她将适量蓝色颜料缓慢注入水球中,不久后,整个水球都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    。
17.(2022·西湖模拟)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体积,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34℃,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平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由以上知识可知: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    。
(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首先液化的将是    。
(3)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196℃,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氦气 D.同时分离出来
18.(2022·温州模拟)如图所示,把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玻璃上,向烧杯中两次加入硝酸铵固体充分搅拌,发现玻璃上的水结冰使烧杯和玻璃粘在一起。
(1)烧杯里的硝酸铵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图   。
(2)该过程中玻璃上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名称是   。
19.(2022·北仑模拟)“地漏”(如图甲)是连接排水管道与室内地面的接口。“磁悬浮地漏”相对于传统地漏具有较多优点,如排水速度可随积水深度自动调节、在不排水时能密封管道等。
(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这是因为:   。
(2)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理如图乙。
①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作用下,磁体A将密封盖顶起。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    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   。
20.(2022·鹿城模拟)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到10千米。
(1)地展发生后,搜救过程中,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   。
(2)如图为地球表面部分板块示意图,据图分析,四川(标★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   。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 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1.(2022·嵊州模拟)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时,周围的水箱中装满水,对发动机进行降温;而电冰箱在使用时需要通过冷凝器(装满冷凝剂)使冷冻室达到冷冻环境。请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液,但在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因为这种“防冻液”的   比普通水更低(填物理性质)。
(2)电冰箱通过冷凝剂的循环流动,能把内部热量“带到”外部,使其内部保持低温。它的工作原理是冷凝剂在冷凝器内   (填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情况)。
22.(2022·江山模拟)小科设计关于“气体液化”的延伸实验(如图甲),具体操作如下:
(1)用温度计测量出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2)将通有导气管的干燥试管放入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   现象,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23.(2022·江山模拟)在学校组织的科技节上,同学们展示了许多神奇的实验。
(1)图甲,把装有刚停止沸腾水的玻璃瓶倒放,在瓶底上放上一块冰块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是因为冰块使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   。
(2)图乙,将两支两头都被削出笔芯的铅笔插入水中,并在铅笔上方笔芯接上一节五号电池,发现下方笔芯.上产生了大量气泡,原因是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断电后,小磁针恢复到原来指向。这一现象说明   。
24.(2022·松阳模拟)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雪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冰状雪技术”,冰状雪能使雪道表面像披着一层硬冰壳。冰状雪密度是0.65克/厘米3,而普通造雪机造出来的雪密度是0.1~0.4克/厘米。普通造雪机(如图)造雪过程: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嘴,喷出的小水滴在落到地面以前变成小冰晶。
(1)与普通雪相比,冰状雪能使单位面积的雪道承受更大的   ;
(2)普通造雪机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
25.(2022·桐乡模拟)北京冬奥会的人工造雪技术已成为了全世界焦点。据报道,新型造雪机是利用高压空气先将水流击打成细密的“雾状颗粒”,再遇到低温冷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雪花后被喷出,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2·文成模拟)温州城际铁路(城市轻轨) S1线,西起瓯海区桐岭站,东至洞头区双瓯大道站,全长535千米。
(1)如图甲所示,为了减轻列车整车质量,使列车高速运行,下列符合车体所选材料的特征有 。
A.密度大,强度高 B.密度大,强度低
C.密度小,强度高 D.密度小,强度低
(2)小文等车时发现,轻轨铁路站台边建有隔离墙(如图乙),并且人要站在黄线外等车,原因是   。
(3)小文乘坐S1线,从起始站到达终点站,全程历时1.95小时,此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解答题
27.(2021七上·天台期末)今年小科的爸爸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柑橘喜获丰收。小科想测一下柑橘的密度,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26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5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11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柑橘的体积是多少?
(3)请计算出这个柑橘的密度。
28.(2022八上·慈溪竞赛)某冰块中有一小石头,冰和石头的总质量是64克,将它们放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恰好悬浮于水中(冰和石头的平均密度与水相等。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里的水面下降了0.6厘米,若容器的底面积为10cm2.(ρ水=1.0g/cm3,
ρ冰=0.9g/cm3)
求:
(1)冰块的体积
(2)石头的质量
(3)石头的密度
29.(2022·舟山模拟)学老师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稀释实验,观察瓶上的标签(如下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毫升用于配制成稀硫酸,问:
(1)这1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   克,其中含溶质硫酸   克。
(2)他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硫酸多少克?需往浓硫酸中加入多少mL的水?
30.(2022·宁波模拟)有一足够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竖直放置一段圆木.圆木可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底面积0.8m2 , 高5m,密度0.7×103kg/m3。(g=10N/kg)
(1)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大?
(2)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1m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多大?
(3)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4m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多大?
31.(2022·常山模拟) 2022 年 3 月 24 日,在距地球 400 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所示向外拉动玻璃板,水未分离,形成了“液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    。
(2)同学们对于宇航员在空间站驻留 6 个月,如何获取氧气充满了疑问。查阅资料发现: 空间站中常用水汽整合系统实现供氧(流程图如图乙)。该流程图中未被循环利用的 物质是    。
(3)下列哪些实验有可以在空间站完成 。
A. 植物的向光性
B. 分子扩散
C. 测液体密度
D. 高锰酸钾溶解
32.(2022·萧山模拟)小明在家利用水槽、电子秤、细针(体积忽略不计)等工具测量一正方形木块(表面经处理不吸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3)
具体步骤如下(图1):
① 水盆装适量水,用电子秤称其质量,电子秤示数如图甲所示;
② 用细针将缓缓木块压入水中使其完全浸没(水未溢出),电子秤示数如图乙所示;
③ 让木块自由漂浮在水面,电子秤示数如图丙所示。
(1)在步骤②的过程中,当木块刚好浸没时,其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为   N。
(2)完成步骤②后,在步骤③中发现木头露出水面的部分,其表面会带有水。这会使得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3)根据以上测量数据,求木块的密度。
33.(2022·桐乡模拟)2022 年“3.15 晚会”曝光了华南五金市场,部分经营电线电缆的商家都有同一规格两种价格的线缆出售,并声称“非标”就是低于国家标准的电线电缆,价格比国标便宜 10%到 40%左右。这些非标电线电缆往往是厂家“偷工减料”对线缆“打折扣”加工而成。如规格 2.5 平方毫米电线的铜芯按国标应该含有 30 根铜丝,但厂家只放了24 根。实验机构检测发现,“非标”线的阻抗均不合格,这意味着耗电增加、容易发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试问:
(1)该“非标”线缆相比国标少放了 6 根铜丝,导致电线电阻   。
(2)家用标准电线有 1.5 平方毫米、2.5 平方毫米等规格,它表示铜芯的横截面积。若以 2.5 平方毫米计算,上述“非标”电线每圈(100 米)少放多少克铜?(铜的密度为 8.9×10 Kg/m )
(3)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快速鉴别同一规格的“国标”电线和“非标”电线的方法。
五、综合说理题
34.(2022·慈溪模拟)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请从减少油挥发的角度,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
35.(2022·龙港模拟)如图,《天工开物》
中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割稻、脱粒等情景。
资料一:割稻----有经验的农民在割稻谷前会把镰刀口磨锋利,收割结束,把剩余的秸秆翻埋入田地里。
资料二:脱粒----在松软的田地里会放一个木桶,木桶底部宽大,用力将稻草击打到木桶边缘,谷粒脱落在木桶内。
资料三:储藏----储藏前稻谷一定要晾干,晾干的常见做法是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
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农民的上述做法。
36.(2022·开化模拟)实验课上老师将热水倒入装有干冰的水槽中,水槽中出现大量白雾,水槽旁的短蜡烛A熄灭。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六、科普阅读题
37.(2022·永康模拟)淬火是钢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方法,在现在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是水冷淬火,即把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放到冷水中快速冷却的过程。当把一大捆高温钢材(1000℃以上)放入水中时,水面上会燃起熊熊大火,并出现大量白雾。入水后,水中出现大量气泡,水面上的火焰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请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资料: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会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⒉常见物质着火点
物质名称 白磷 汽油 木材 氢气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50 250--330 574 700--750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密度公式分析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液体的体积V甲>V乙,且质量m甲=m乙,根据公式可知,液体密度ρ甲<ρ乙。液体的深度h甲=h乙,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p甲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科学测量要符合实际,合理操作,减少误差。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测量牛奶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质量和体积,牛奶部分还在牛奶瓶中,误差较大,不合理。
B.测量铜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铜块的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铜块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密度,合理。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为避免温度计损坏,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温度计取出读数不准备,不合理。
D.测量纸张的厚度时,用刻度尺直接测科学书本1张纸的厚度,1张纸厚度,误差较大,不合理。
故选B。
3.【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此时的沸点;
【解答】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重力的大小;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m=ρV计算抹香鲸的质量;
(2)根据G=mg计算抹香鲸的重力;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抬起抹香鲸的力;
(4)根据浮沉条件计算出受到的浮力。
【解答】抹香鲸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因此它的质量:m=ρV=103kg/m3×8m3=8000kg,故A错误;
该鲸鱼的重力为:G=mg=8000kg×10N/kg=8×104N,故B错误;
当抬起鲸鱼时,这个力与鲸鱼的重力相互平衡,即F=G=8×104N,故C正确;
鲸鱼在水中悬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8×104N,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而耐腐蚀性,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电子秤的示数其实就是物体对电子秤的压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密封袋中几乎没有空气,由于它的体积很小,因此受到的浮力很小,几乎为零,那么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密封袋的重力;
乙:密封袋中装入空气,由于密封袋很薄,因此里面空气的体积和它排开空气的体积几乎相等。根据G=mg=ρ空气Vg和F浮力=ρ空气gV排可知,密封袋受到的浮力等于里面空气的重力,二者相互抵消,因此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密封袋本身的重力。
比较可知,电子秤的示数保持不变。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V排=Sh排计算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出浮力;
(2)首先根据S水=S容器-S计算出水的底面积,再根据m水=ρ水V水计算出水的质量;
(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漂浮时的浮力,根据漂浮条件求出物体的重力,利用G=mg求出物体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物体的密度;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体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求出水面下降的深度,根据Δp=ρ水gΔh求出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量。【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当水深为4cm时,
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Sh排=100cm2×4cm=400cm3=4×10-4m3,
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液gV排=103kg/m3×10N/kg×4×10-4m3=4N,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深度增大到8cm后,水的底面积为S水=S容器-S=200cm2-100cm2=100cm2,此时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100cm2×8cm)=800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当深度达到8cm时,浮力不再增大,即此时它处于漂浮状态。
此时物体漂浮时的浮力为8N,
由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物体的重力:G=F浮=8N,
由G=mg可知,物体的质量:;
物块的体积:V=10cm×10cm×10cm=1×10-3m3,
物块的密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水深为11cm时,物块漂浮,浮力为F浮=8N,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水的体积:

将物块取出后,水面降低的深度:

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小量:
Δp=ρ水gΔh=1.0×103kg/m3×10N/kg×0.04m=400Pa,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现象、原理和应用进行比较,哪个不一致,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高山上气压很低,水的沸点降低,根据“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制作了高压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刮风时,窗外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于是窗帘飘向外面,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制作了飞机的机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库堤坝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轮船窗体上宽下窄是可以减小行驶阻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晾在通风处的衣服干得快,是因为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利用这个原理可以使用电风扇降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1)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判断;
(2)根据酒精消毒的原理判断;
(3)根据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判断;
(4)根据液化的知识判断。
【解答】A.当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注射器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被压入针筒,这和吸管喝牛奶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酒精消毒,其实利用的是酒精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故B错误;
C.注射疫苗时,针尖很细是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大,故C错误;
D.打开冰箱时看到周围有“白雾”,这是由于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①鮸鱼去骨、②敲打鱼泥都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放料蒸煮、④油炸亮色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摩擦力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存在;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根据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判断;
(2)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判断;
(3)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判断;
(4)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判断。
【解答】A.烧红的玻璃能导电,说明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筷子提米实验中,虽然大米和筷子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但是大米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大米和筷子之间会产生摩擦力,即静止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摩擦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用大号注射器抽出烧瓶内的空气时,烧瓶内的气压减小,则水的沸点降低。由于水的温度高于沸点,因此水会重新沸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确定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从而形成霜,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雾,故B错误;
C.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从而形成冰,故C正确;
D.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露水,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即水蒸气放热发生液化现象形成;
②烧杯中冰变少,即冰块吸热发生熔化现象;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即通过增大压强的方式使乙醚液化,向外放热;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即吸热碘发生升华现象。
那么放热的是①③。
故选A。
1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电池为电动汽车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涉及化学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氢燃料在火炬“飞扬”中燃烧,是氢气燃烧生成新物质水,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海岛上采用风力发电照明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新冠肺炎的核酸或抗原检测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形状
(2)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解答;
(2)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她用手挤压颜料瓶,瓶子变扁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她将适量蓝色颜料缓慢注入水球中,不久后,整个水球都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答案】(1)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2)氧气
(3)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解答】(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降低温度。
(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临界温度氧是-119℃,氢是-240℃
故首先液化的将是氧气。
(3)氧的沸点是-183℃,氮的沸点是-196℃,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氦。
故选C。
18.【答案】(1)丙
(2)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中都没有未溶的固体,只有丙中存在未溶的固体,因此一定饱和的是丙。
(2)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
19.【答案】(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N;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①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二者之间力的作用的方向,然后根据磁极之间作用力的规律解答;
②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的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这是因为: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①磁铁A对顶起,它受到的磁体B的磁力与A的重力相互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此磁体B对A产生排斥力。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A和B为同极,即磁体B的上端为N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20.【答案】(1)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2)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Cl2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2)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1)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2)据图分析四川(标★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反应后含有2个Na原子,2个Cl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反应前有2个Na原子,2个H原子,2个O原子,故X中含有两个Cl原子,其化学式为Cl2,故填:Cl2。
21.【答案】(1)凝固点(熔点)
(2)液化放热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时叫凝固,而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凝固点。凝固点越低,温度下降时就越不容易变成固体;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但在北方冬天要将发动机冷却液改为特殊的“防冻液”,因为这种“防冻液”的凝固点(熔点)比普通水更低。
(2)冷凝剂在进入冷凝器之前为气态,经过冷凝器后为液态,因此冷凝剂在冷凝器内发生液化现象而放热。
22.【答案】(1)36
(2)试管内壁有水珠,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水的初始温度;
(2)水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而水蒸气沿着导气管到达试管内后,在试管内壁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于是试管内壁上产生大量的小水珠。而烧杯内的水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烧杯内水的初始温度为36℃。
(2)将通有导气管的干燥试管放入烧杯中,向试管中导入水蒸气,一段时间后小科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珠,温度计的示数上升现象,说明气体液化放热。
23.【答案】(1)降低
(2)2H2O 2H2↑ + O2↑
(3)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规律解答;
(2)根据水的电解实验,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的知识解答。
【解答】(1)图甲,把装有刚停止沸腾水的玻璃瓶倒放,在瓶底上放上一块冰块,则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压减小,而水重新沸腾,说明水的沸点降低,那么得到结论:冰块使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
(2)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O 2H2↑ + O2↑ 。
(3)图丙,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断电后,小磁针恢复到原来指向。这一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4.【答案】(1)压力
(2)凝固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F=pS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强越大,则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根据“冰状雪能使雪道表面像披着一层硬冰壳”可知,冰状雪承受的压强更大,即与普通雪相比,冰状雪能使单位面积的雪道承受更大压力。
(2)造雪时,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即发生凝固。
25.【答案】凝固;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确定吸放热情况。
【解答】空气中颗粒状的小水珠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从而变成雪花后被喷出。凝固过程中放热。
26.【答案】(1)C
(2)空气器流速越快,气压反而越小。站在黄线外,可防止由于气压差将人体压向车体的危害
(3)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m=ρV可知,当材料的体积不变时,材料的密度越小,则材料的质量越小;
(2)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分析解答;
(3)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公式m=ρV可知,要减轻列车的质量,就必须选用密度小的材料,但是不能降低车体的强度,从而保证运行的安全,故选C。
(2)小文等车时发现,轻轨铁路站台边建有隔离墙(如图乙),并且人要站在黄线外等车,原因是:空气器流速越快,气压反而越小。站在黄线外,可防止由于气压差将人体压向车体的危害。
27.【答案】(1)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排出水的质量等于溢水杯和水的总质量的差;
(2)柑橘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即 ;
(3)已知柑橘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 计算出柑橘的密度。
28.【答案】(1)解:设冰和石头的总体积为V,其中冰的体积为V1,石头的体积为V2;冰和石头的总质量为m,其中冰的质量为m1,石头的质量为m2。
由题意得,冰的体积减去熔化成水后的体积,就是水面下降的体积,
即:V1﹣ =0.6cm×10cm2=6cm3;
则:V1﹣ ×V1=6cm3,
解得:V1=60cm3。
答:冰块的体积是60cm3;
(2)解:由ρ= 得冰的质量:m1=ρ冰V1=0.9g/cm3×60cm3=54g,
则石头的质量:m2=m﹣m1=64g﹣54g=10g
答:石头的质量是10g
(3)解:由于冰和石头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恰好悬浮于水中,所以由悬浮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可得m排=m=64g,
则由ρ= 得冰和石块的总体积:V=V排= = =64cm3;
石头的体积:V2=V﹣V1=64cm3﹣60cm3=4cm3,
所以石头的密度ρ石= = =2.5g/cm3。
答:石头的密度是2.5g/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在冰块熔化前后,石块始终浸没在水中,则它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因此水面下降与石块无关,只与冰块熔化有关。冰块熔化成水后,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利用密度公式m=ρV和V冰-V水=6cm3列出方程,从而计算出冰块的体积即可。
(2)首先根据m=ρV计算出冰块的质量,再根据“石块质量=总质量-冰块质量”计算出石头的质量即可。
(3)当冰和石头在水里悬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二者的总体积,再根据“石头体积=总体积-冰块体积”计算出石头体积,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即可。
29.【答案】(1)184;180.32
(2)若将这100毫升浓硫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 ×100%≈26.4%
(3)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600g×19.6%=x×98%;
解得:x=120g;
需要加水的体积为:。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m=ρV计算出浓硫酸的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首先根据m=ρV计算出500mL水的质量,再与原来浓硫酸的质量相加得到溶液的总质量,最后根据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3)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据此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之差就是加水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加水的体积。
【解答】(1)这100毫升浓硫酸的质量为m=ρV=1.84g/cm3×100cm3=184g;
其中溶质的质量为:184g×98%=180.32g。
(3)设需要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
600g×19.6%=x×98%;
解得:x=120g;
需要加水的体积为:。
30.【答案】(1)解:圆木的体积:V=0.8m2×5m=4m3 ,
由ρ= 得圆木的质量m=ρ木V=0.7×103kg/m3×4m3=2.8×103kg,
圆木重力:G=mg=2.8×103kg×10N/kg=2.8×104N,
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G=2.8×104N,
圆木对池底的压强:p= = =3.5×104Pa
答:未向水池内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2.8×104N、3.5×104Pa。
(2)解:水位达到1m时,V排1=0.8m2×1m=0.8m3 ,
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1=ρ水V排g=1×103kg/m3×0.8m3×10N/kg=8×103N,
圆木对池底的压力:F压=G﹣F浮=2.8×104N﹣8×103N=2×104N
答:向水池内缓慢注水,在水位到达1m时圆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圆木对池底的压力分别为8×103N、2×104N。
(3)解: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0时,F浮2=G=2.8×104N,
即F浮2=ρ水V排2g=1×103kg/m3×0.8m2×h2×10N/kg=2.8×104N,
解得水深h2=3.5m,
当水位达到4m时,圆木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圆木受到的浮力:F浮3=G=2.8×104N
答:当向水池内注水深度达到4m时,圆木受到的浮力又为2.8×104N。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1)未向水池底部注水时,圆木对池底的压力等于重力,根据V=Sh计算出圆木的体积,再根据 m=ρ木V 计算出圆木的质量,再根据G=mg计算出圆木的重力,最后根据F=G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力。根据公式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强;
(2)水位达到1m时,根据 V排1= Sh排1计算出此时圆木排开水的体积,再根据公式 F浮1=ρ水V排g 计算出此时它受到的浮力,最后根据 F压=G﹣F浮 计算出圆木对池底的压力。
(3)当圆木对池底的压力为0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据此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2=ρ水V排2g 计算出水的深度。当水位到达4m时,将其与前面的深度比较,从而确定圆木漂浮。最后根据浮沉条件计算出圆木受到的浮力。
31.【答案】(1)引力
(2)CH4或甲烷
(3)A;B;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液体密度的测量;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解答;
(2)在反应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就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
(3)空间站中处于失重状态,凡是与重力相关的实验都无法完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向外拉动玻璃板,水未分离,形成了“液桥”,说明水分子间存在引力 。
(2)根据图乙可知,甲烷只是生成物,而不是反应物,因此未被循环利用的是甲烷。
(3)A.探究植物的向光性时,只要有光即可,与重力无关,故A符合题意;
B.验证分子的扩散现象时,为了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必须将两个瓶子水平放置,而空间站中处于失重状态,正好满足这个条件,故B符合题意;
C.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利用的是浮沉条件,即浮力和重力相等,在空间站无法完成,故C不合题意;
D.高锰酸钾溶解与是否有重力无关,可以在空间站内完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32.【答案】(1)2
(2)相等
(3)m木=320g-200g=120g V木=V排水=(400g-200g)/1g/cm3 =200cm3
密度=m木/V木=6g/cm3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乙和甲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计算出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下-F上计算即可。
(2)电子秤的示数等于上面所有物体的质量之和;
(3)丙和乙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的质量,乙和甲的示数之差就是木块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计算出木块的体积,最后根据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解答】(1)在步骤②中,当木块刚好浸没时,
它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0.4kg-0.2kg)×10N/kg=2N;
木块上表面没有水,则受到水的压力F上为0N;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下-F上得到2N=F下-0N;
解得:F下=2N;
(2)根据丙图可知,电子秤的示数等于容器、水和木块的总质量,无论水在容器内还是在木块上,总质量保持不变,则电子秤的示数不变,那么测出木块的质量不变,因此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等。
33.【答案】(1)变大
(2)解:少放铜丝的体积=100m×2.5×10-6m2÷5=0.00005m3
少放铜丝的质量 m=ρV=8.9×103kg/m3×0.00005m3=0.445kg=445g
(3)解:数铜芯中铜丝根数,多的是“国标”电线,少的是“非标”电线(或:测相同长度铜芯的质量,大的是“国标”电线,小的是“非标”电线;或:测相同长度铜芯的电阻,小的是“国标”电线,大的是“非标”电线;等等)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据此分析解答;
(2)首先根据V=SL计算出少放铜丝的体积,再根据m=ρV计算少放铜丝的质量;
(3)导线中铜丝的数量偏少后,质量会偏小,电阻会偏大,据此确定鉴别方法。
【解答】(1)该“非标”线缆相比国标少放了 6 根铜丝,那么导线的横截面积减小,根据“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可知,导致电线电阻变大。
34.【答案】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水的比热容大,可通过水吸收较多的热有利于降低油的温度,进而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减少油的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比热容
【解析】【分析】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
②根据Q=cm△t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越大,物质升高的温度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水的比热容大,可通过水吸收较多的热有利于降低油的温度,进而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减少油的蒸发。
35.【答案】把镰刀口磨锋利,在压力一定时, 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故把镰刀口磨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强, 容易切断稻草;秸秆翻埋入出地里,可增加土壤肥力(]分) ;木桶底部宽大,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木桶不易下陷 :用力将稻草击打到木桶边缘,原来稻粒和稻朴同时运动,当稻杆突然停止运动时,由于惯性,稻粒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运动,稻粒脱离稻杆 ;储藏前稻谷一定要晾干,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将稻谷铺开来放在阳光下暴晒,可增加蒸发的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蒸发。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惯性;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①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②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③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④粮食的水分越少,呼吸作用越缓慢;
⑤加快蒸发的方法:①提高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增大空气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36.【答案】热水倒入水槽后,干冰迅速吸热升华,使温度下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形成白雾;干冰升华成的气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沉;隔绝了短蜡烛A周围的氧气使之熄灭。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会吸收大量的热;
②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会放出大量的热;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据此分析解答。
37.【答案】高温钢材放入水中时,由于与水的温差很大,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温升高,水大量汽化成水蒸气,一部分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白雾,一部分水蒸气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3Fe+4H O=Fe O +4H ;生成的氢气与空气的氧气接触,在高温条件下温度达到着火点,氢气燃烧:2H2+O2==2H2O,所以会出现“水火共存”的奇观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
(2)根据铁和水蒸气的反应生成气泡的原因;
(3)根据氢气与氧气的反应说明产生火焰的原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