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6:23: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社戏
设计说明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
教学本课,重点应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首先注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其次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再次是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伙伴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O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儿童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鲁迅和社戏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O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定格在绍兴社戏的戏台。
同学们,戏台在江南司空见惯,但唯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在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去感受鲁迅在颠沛流离中燃起的童年记忆。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
撺掇
旺相
弥散
舀水
竹篙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揮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呐喊》,是一篇小说(体裁),作者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4.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看社戏。
5.本文围绕线索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写了七件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六一送豆。
详写: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略写: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6.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八叔的船回来了;小伙伴们与"我"同去;双喜写包票。
三、初读感知
(一)速读全文,把握思路。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线索:看社戏。
看戏前: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看戏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看戏后: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二)默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明确: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的是3456;略写的是①②⑦。
2.课文在选材安排上,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具体表现: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作用: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做铺垫。
2.自读第4~9段,概括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觉得有希望一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我"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下文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困难?明确:看社戏出发前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怕外祖母担心,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看社戏。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五、拓展延伸
课文写了"我"母亲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你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明确:(示例)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就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清明节既有祭扫时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时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六、达标检测
内容详见"导学案"。
七、课堂小结
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在这里,"我"可以免读《诗经》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结构,将文章分成了三部分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聚焦文章的主体-“看戏中”这一部分,探究“我”在看戏中有哪些惊喜。
二、检查作业,梳理过程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第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月夜归航偷豆。
三、合作探究
(一)看社戏途中的月夜美景。
在去赵庄看社戏的途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哪些感官 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 豆麦、水草的清香。
触觉: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听觉:宛转、悠扬的笛声。(二)看社戏后的感受。
社戏好看吗 从哪些内容或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没翻;②想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等了好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日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④“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等句子从侧面表现出了社戏不好看。
(三)看社戏后的意外收获。
1一件开心的事:偷罗汉豆吃。
2.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明确:“偷豆”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偷窃”不一样。平常的“偷窃”是偷别人的东西,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小伙伴们“偷豆”,是因为在返回途中大家肚子饿了,于是罗汉豆便成了“偷”的对象;之所以称为“偷”,是因为摘豆之前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
但这个“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出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这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的、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积累拓展”五。
明确:通过将“我”在北京看戏和在农村看社戏的两种情景、两种感受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2.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 请你运用从课文中所学的写景技巧也写一段在景。(100字左右)
明确:(示例一)黑天鹅绒似的夜幕上,挂着一钩残月。我站在尖顶高塔上,风吹蔷薇的花瓣,轻抚过我的脸颊。水晶般的夜空,寂静幽邃,宛如镜花水月,一触即逝。邹蛙高唱着梦的旋律,缓缓地流入我的心中。在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树叶掉落,那枯黄在月夜燃烧,掉落,静止……
(示例二)在一个寂静的月夜,我漫步走过荷花池边,微风轻柔地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地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幅和谐的夏夜美景。
五、达标检测
内容详见“导学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了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具体说来,一是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的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多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二是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