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9:12:5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jiān)焉 B.牺牲玉帛(bó)
C.下视其辙(zhé) D.望其旗靡(mǐ)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A项应该是:间(jià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选出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
A.乃人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中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竟然”的意思;B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对”的意思;D中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并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3.写出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故:故逐之    公问其故   
③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④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⑤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⑥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这些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答案为: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也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项中的“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B项中的“狱”,古义为诉讼事件,今义为监狱。C项中的“鄙”,古义为目光短浅,今义为品德低劣。D项中的“勇气”,古义今义都是“敢作敢为豪不畏惧的气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从原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可以看出,在曹刿心目中,获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下列对《曹刿论战》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出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不正确。文中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写的详细,对交战双方的对峙和交锋写到简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对文本熟悉,对内容清楚即可辨析作答。
7.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
①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②必以   分   人。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④可以   一战。
⑤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答案】尔(你);之;于;君(你);之;鼓;气;鼓;气
【知识点】省略句式
【解析】【分析】①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语境分析省略的部分,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因此横线上省略了第二人称代词尔(你)。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根据语境可知横线上要补充的是“之”(指衣服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和“于”(给)。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据此可知横线上应该补充的内容为:君(你)。④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这个条件)。⑤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因此横线上依次应该补写的词语是:鼓;气;鼓;气。
故答案为:①尔(你);②之 于;③君(你);④之;⑤鼓;气;鼓;气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省略的内容。
8.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②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③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④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答案】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诉讼事件;多指监狱;可以凭借;多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这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要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意思。注意区分古今义。
故答案为: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②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③诉讼事件;多指监狱
④可以凭借;多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古义强化;古义弱化等。
9.本文是一篇论述   的文章,作者以   为序,记叙了著名的   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凭借民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打败强齐的过程,阐明作战必须政治上   ,运用正确的   ,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答案】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曹刿论战》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何以战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D
(4)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福”这里是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A狱:古义是诉讼事件;今义多指监狱。B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C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 。D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战争的意思。故选D。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在齐国攻打自己的国家时请见鲁庄公的,他要向鲁庄公献计献策,目的是打败齐国保卫自己的国家,结果鲁庄公听取了他的正确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机关头,每个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而曹刿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表达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⑵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⑶ D
⑷ 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⑷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个对于军事一无所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士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对在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3)B
(4)【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驰”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靡:倒下。逐:追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气:士气。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ACD理解正确。B 【甲】文“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对军事一无所知,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做到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做到了取信于民,得到人们的支持。
(4)结合两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鲁国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鲁庄公听取了曹刿正确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甲】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然后举孙仲谋、诸葛武侯和荀罃、陆抗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据此可知这段话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故答案为:⑴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⑵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⑶ B
⑷ 【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
【附参考译文】
【乙】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在心里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巧妙之处,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没有了士气的缘故。只有苟罃攻克逼阳时,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时,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气衰力竭。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2.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答案】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知识点】创新题型;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须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的主题来回答。 回答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阐述。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分析,比较、研究材料,凝练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三、综合应用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哪句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2)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哪句话?
(3)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分析,曹刿见到鲁庄公后问鲁庄公凭什么与强大的齐国打仗,鲁庄公共回答了三次,前两次曹刿都予以否定,只有当鲁庄公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据此可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2)《曹刿论战》有一句话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一鼓作气”的由来。
(3)根据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根据战后曹刿对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是看到齐国军队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故答案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答案为: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⑶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袖、戎、雌”的书写。
(3)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属于直接性默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4)本题考查了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14.《曹刿论战》中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得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斗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5.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曹刿论战》后搜集了以下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答案】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生动
【解析】【分析】导读的目的是引导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给栏目写导读的时候要注意:①导读内容要结合栏目的内容,可以用一两句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内容的兴趣,可以引用栏目内容中非常精彩的语言或故事等。②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给人以可读性。③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给栏目写导读的能力。 第一、导读必须精且简,不要面面俱到。第二、导读必须趣且奇,读者的心理只是想从导读文章中找到读书的提示,如果导读文章毫无新意,毫无趣味,读者对书本自然也就兴趣大减,导读也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明白。
1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线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既克——
夫大国,难测也——
【答案】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深不可测(高深莫测)。
【知识点】词义理解;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只要写出的成语包含题干所给字就行。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对照题干拟写答案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6.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jiān)焉 B.牺牲玉帛(bó)
C.下视其辙(zhé) D.望其旗靡(mǐ)
2.选出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
A.乃人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写出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故:故逐之    公问其故   
③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④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⑤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⑥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雄雌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也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6.下列对《曹刿论战》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出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7.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
①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②必以   分   人。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④可以   一战。
⑤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8.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②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③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④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9.本文是一篇论述   的文章,作者以   为序,记叙了著名的   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凭借民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打败强齐的过程,阐明作战必须政治上   ,运用正确的   ,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何以战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个对于军事一无所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士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对在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
12.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三、综合应用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哪句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2)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哪句话?
(3)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曹刿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什么?
14.《曹刿论战》中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15.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曹刿论战》后搜集了以下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1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线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既克——
夫大国,难测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A项应该是:间(jià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中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竟然”的意思;B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对”的意思;D中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并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3.【答案】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这些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答案为:参与;夹杂;所以;缘故,原因;凭、靠;把;进攻;砍伐;虚夸,夸大;安身;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人;怎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项中的“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B项中的“狱”,古义为诉讼事件,今义为监狱。C项中的“鄙”,古义为目光短浅,今义为品德低劣。D项中的“勇气”,古义今义都是“敢作敢为豪不畏惧的气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5.【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从原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可以看出,在曹刿心目中,获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不正确。文中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写的详细,对交战双方的对峙和交锋写到简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对文本熟悉,对内容清楚即可辨析作答。
7.【答案】尔(你);之;于;君(你);之;鼓;气;鼓;气
【知识点】省略句式
【解析】【分析】①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语境分析省略的部分,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因此横线上省略了第二人称代词尔(你)。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根据语境可知横线上要补充的是“之”(指衣服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和“于”(给)。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据此可知横线上应该补充的内容为:君(你)。④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这个条件)。⑤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因此横线上依次应该补写的词语是:鼓;气;鼓;气。
故答案为:①尔(你);②之 于;③君(你);④之;⑤鼓;气;鼓;气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省略的内容。
8.【答案】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诉讼事件;多指监狱;可以凭借;多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这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要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意思。注意区分古今义。
故答案为: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粗俗,低下
②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③诉讼事件;多指监狱
④可以凭借;多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点评】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古义强化;古义弱化等。
9.【答案】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曹刿论战》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战略战术思想;时间;长勺;取信于民;战略战术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D
(4)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福”这里是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A狱:古义是诉讼事件;今义多指监狱。B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C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 。D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战争的意思。故选D。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在齐国攻打自己的国家时请见鲁庄公的,他要向鲁庄公献计献策,目的是打败齐国保卫自己的国家,结果鲁庄公听取了他的正确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机关头,每个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而曹刿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表达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⑵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⑶ D
⑷ 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⑷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1.【答案】(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3)B
(4)【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驰”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靡:倒下。逐:追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气:士气。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ACD理解正确。B 【甲】文“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对军事一无所知,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做到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做到了取信于民,得到人们的支持。
(4)结合两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鲁国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鲁庄公听取了曹刿正确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甲】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然后举孙仲谋、诸葛武侯和荀罃、陆抗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据此可知这段话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故答案为:⑴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⑵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⑶ B
⑷ 【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
【附参考译文】
【乙】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在心里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巧妙之处,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没有了士气的缘故。只有苟罃攻克逼阳时,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时,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气衰力竭。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2.【答案】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知识点】创新题型;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须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的主题来回答。 回答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故答案为:提示: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见解阐述。答题时应注意,仔细阅读、分析,比较、研究材料,凝练准确的语言写出自己发现、探究的结果。
13.【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分析,曹刿见到鲁庄公后问鲁庄公凭什么与强大的齐国打仗,鲁庄公共回答了三次,前两次曹刿都予以否定,只有当鲁庄公说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据此可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
(2)《曹刿论战》有一句话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就是“一鼓作气”的由来。
(3)根据曹刿和乡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根据战后曹刿对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是看到齐国军队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故答案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答案为: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⑶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袖、戎、雌”的书写。
(3)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属于直接性默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4)本题考查了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14.【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得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斗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故答案为: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筛选,简要表达。
15.【答案】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生动
【解析】【分析】导读的目的是引导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给栏目写导读的时候要注意:①导读内容要结合栏目的内容,可以用一两句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内容的兴趣,可以引用栏目内容中非常精彩的语言或故事等。②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给人以可读性。③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的,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是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却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点评】本题考查给栏目写导读的能力。 第一、导读必须精且简,不要面面俱到。第二、导读必须趣且奇,读者的心理只是想从导读文章中找到读书的提示,如果导读文章毫无新意,毫无趣味,读者对书本自然也就兴趣大减,导读也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明白。
16.【答案】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深不可测(高深莫测)。
【知识点】词义理解;曹刿论战
【解析】【分析】此题只要写出的成语包含题干所给字就行。
【点评】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对照题干拟写答案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