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9 21:25:3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洎牧以谗诛(jì)
B.弊在赂秦(lù) 率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芥(jiè)
C.暴霜露(bào) 小则获邑(yì) 革灭殆尽之际(dài)
D.胜负之数(shǔ) 岁不我与(yǔ) 思厥先祖父(jué)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率应读shuài;C项,暴应读pù;D项,数应读sh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包括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等字的读音,平时总结时要注意分门别类的积累。
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D 项,“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A、B、C三项为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虚词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理解虚词主要依靠平时的文言虚词的积累总结,其次是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语境。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彻底
C.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完:保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文言文实词,一是注意平时的积累;二是在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语境,由语境含义推出词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查词类活用,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做动词;礼遇、坚守道义;A项为形容词做动词,保全;C、D两项为名词做状语,向西、每日。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对课本内容词类活用的总结。做此题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其次要牢记每种活用类别的特点。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地事秦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日削月割    
【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为: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为:土地侍奉秦国。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句意为: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句意为: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句意为: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1)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2)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义”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3)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终”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4)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6.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A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六国论
【解析】【分析】A项,动词,亲近;B、C、D都是介词,和。
【点评】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整理总结。本次所考虚词紧扣考纲要求。
7.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⑧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①③⑤⑦ B.①③⑤⑧ C.③⑤⑥⑧ D.②⑤⑦⑧
【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六国论
【解析】【分析】②披④擒⑥娶⑦曲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8.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B.《苏轼》《鸿门宴》《赤壁之战》都属于历史传记。
C.《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都属于游记。
D.《眼睛与仿生学》《都江堰》《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属于说明文。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六国论
【解析】【分析】B中的《赤壁之战》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一次战役,不是传记;C中的《荷塘月色》不是游记;D中的《都江堰》是散文,不是说明文。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六国论
【解析】【分析】“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六国论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中“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二、阅读理解
(2022高二上·泸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B.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
C.始速祸焉速:迅速
D.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C.文章第三段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1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12.C
13.D
14.B
15.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②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六国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2.C项,始速祸焉: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故“速”翻译为“招致”。
故答案为:C。
13.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齐人勿附于秦/ ”,这里的“勿附于秦”的主语为“齐人”,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刺客”“不行”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14.B项,“……‘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赏析错误。“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
故答案为:B。
15.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然,这样;则,那么;厌,通“餍”,满足;愈,更加;
②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为……所,表被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
故答案为: 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②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2022高三上·淮安月考)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6.D
17.C
18.B
19.C
20.B
21.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六国论;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6.D项“当”同“倘”,如果。句意: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故答案为:D
17.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人。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C项,连词,表转折。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项,介词,与,同/介词,从。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故答案为:C。
18.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小则获邑”和“大则得城”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据此排除CD;再看“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中的“与”是介词,与后面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其前断开,排除A。故答案为:B。
19.C项“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中的“齐国”解说错误,李牧是赵国人。 故答案为:C
20.B项“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分析错误。应该是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故答案为:B
21.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国家;“下”,降低身份;“故事”,前例(先例,旧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 上官均传》)
2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26.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答案】22.C
23.C
24.D
25.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26.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22.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划线句子中“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前后内容是对称的;根据对称结构,应该断为: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故排除AB。
“今不计本末而”中,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故排除D。
句子译为: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
故答案为:C。
23.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故答案为:D。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引”,安排,带领;“猜险”,猜忌阴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几十人的官吏;“明”,申明;“其”,代词,他们的。
(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望风”,跟风;“趣”,通“促”,催促;“不暇”,来不及;“以”,介词,把。
26.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明确需要筛选的内容是什么。本题中,需要筛选的重点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内容。
根据原文“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通过翻译可以看出: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有两种方法,宽松和严厉,过于宽松就难以推行政策,过于严厉就会有损德惠。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但根据上官均的论断说明,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危害国家政事和百姓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31.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27.A
28.D
29.C
30.①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②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31.让荆轲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然后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眼看秦国将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到来。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暴虐无道,又对燕国久怀怨恨,这已经够叫人心惊胆战的了,更何况他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放置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口实。”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艰难窘迫,来投靠我,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逼迫,便抛弃我所同情怜爱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如果这样我的生命一定是到了终了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另想别的办法。”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然后又倒退而行替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把座席擦拭干净。田光坐下以后,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便离开席位向田光请教:“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留心。”田光说:“如今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力壮时候的情形,却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如愿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田光到门口,说:“国之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说:“遵命。”
田光弯着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友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访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用膝盖行走,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太子说:“我之所以请求田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完成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没有泄密,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下以后,太子离开席位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不才,让我有机会来到您的面前,希望能够有所引导,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我啊。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从各诸侯国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那就趁机杀死他。那时秦国的大将都在外领兵,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机会,各个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那就一定能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对此留心。”过了许久,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了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27.“太子容之”中,“太子”是主语,“容”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又”表示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28.D项中“伯”不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故答案为:D。
29.“担心田光……自刭而死”分析有误,由原文“国之大事……勿泄也”“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丹所请……成大事之谋”可知,太子丹是担心如果走漏消息会使大事难成,故叮嘱田光,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故答案为:C。
30.①虽然,虽然如此。以,因为。乏,荒废。善,友好,亲善。②愿,希望。过,拜访,探望。明,证明。
31.本题题干“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分析可知,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三、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32.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字。
选择图(   ),标题:   
33.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   
图2:   
【答案】32.图一/图二;凝聚力量,抗击疫情/新门神
33.图一: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有力号召。;图二: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概括标题,需要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理解图片内涵。 (2) 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把握漫画寓意,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画面的夸张之处,这多是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可将漫画所反映的直观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漫画的含义。
32.要求给漫画拟标题。比如图一,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二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33.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图一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形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形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二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34.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   
②   
【答案】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第①句,“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此要重申自己的观点。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第②句“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对方说“实在是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故答案为: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推理。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5.在下面一段文字给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材料:T型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恢复力, ① 。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② ,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③ 。
【答案】小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六国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有一定的物理知识,要知道小球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更要结合上下文推测出空白处小球所发生的情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16.2 *六国论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洎牧以谗诛(jì)
B.弊在赂秦(lù) 率赂秦耶(lǜ) 弃之如草芥(jiè)
C.暴霜露(bào) 小则获邑(yì) 革灭殆尽之际(dài)
D.胜负之数(shǔ) 岁不我与(yǔ) 思厥先祖父(jué)
2.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彻底
C.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4.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地事秦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日削月割    
6.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7.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②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④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⑧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①③⑤⑦ B.①③⑤⑧ C.③⑤⑥⑧ D.②⑤⑦⑧
8.从文体分类的角度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过秦论》《伶官传序》都属于史论文章。
B.《苏轼》《鸿门宴》《赤壁之战》都属于历史传记。
C.《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都属于游记。
D.《眼睛与仿生学》《都江堰》《南州六月荔枝丹》都属于说明文。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专业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姿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本文运用了大量对比论证,尤其突出了六国与秦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比,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D.作者指出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也为“讽今”做了准备。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二、阅读理解
(2022高二上·泸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B.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
C.始速祸焉速:迅速
D.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败的损失差不多。
C.文章第三段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1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022高三上·淮安月考)阅读下面《六国论》中的文字,完成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令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致仕。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 上官均传》)
2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B.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C.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D.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
B.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C.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
D.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
B.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
C.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
D.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
②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
26.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中父子、婆媳主轴和夫妻配轴“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在本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处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请找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31.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摘编自《文汇报》)
32.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字。
选择图(   ),标题:   
33.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图1:   
图2:   
34.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①   
②   
35.在下面一段文字给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材料:T型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恢复力, ① 。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② ,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③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率应读shuài;C项,暴应读pù;D项,数应读sh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字音包括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等字的读音,平时总结时要注意分门别类的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D 项,“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A、B、C三项为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虚词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理解虚词主要依靠平时的文言虚词的积累总结,其次是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语境。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完:保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文言文实词,一是注意平时的积累;二是在做题时要结合文章的语境,由语境含义推出词的意思。
4.【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六国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查词类活用,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做动词;礼遇、坚守道义;A项为形容词做动词,保全;C、D两项为名词做状语,向西、每日。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对课本内容词类活用的总结。做此题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其次要牢记每种活用类别的特点。
5.【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为: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为:土地侍奉秦国。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句意为: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句意为: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句意为: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1)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2)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义” 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3)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终”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4)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已经给出了加点词的活用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认真思考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即可。如“日削月割”中,“削”和“割”均为动词,修饰动词的是状语,因此,“日”“月”就活用为状语。可以根据语法进行判断。
6.【答案】A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六国论
【解析】【分析】A项,动词,亲近;B、C、D都是介词,和。
【点评】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整理总结。本次所考虚词紧扣考纲要求。
7.【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六国论
【解析】【分析】②披④擒⑥娶⑦曲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8.【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六国论
【解析】【分析】B中的《赤壁之战》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一次战役,不是传记;C中的《荷塘月色》不是游记;D中的《都江堰》是散文,不是说明文。
9.【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六国论
【解析】【分析】“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10.【答案】C
【知识点】概括分析;六国论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本文没有分析生产力发展问题。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内容。概括归纳的技巧,一是根据所学知识疏通文本内容;二是根据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信息,然后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答案。
11.【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中“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不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答案】12.C
13.D
14.B
15.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②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六国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2.C项,始速祸焉: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故“速”翻译为“招致”。
故答案为:C。
13.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首先看“ /齐人勿附于秦/ ”,这里的“勿附于秦”的主语为“齐人”,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刺客”“不行”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D。
14.B项,“……‘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赏析错误。“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
故答案为:B。
15.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然,这样;则,那么;厌,通“餍”,满足;愈,更加;
②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为……所,表被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
故答案为: ①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②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答案】16.D
17.C
18.B
19.C
20.B
21.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六国论;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6.D项“当”同“倘”,如果。句意: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故答案为:D
17.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些人。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B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C项,连词,表转折。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项,介词,与,同/介词,从。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故答案为:C。
18.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小则获邑”和“大则得城”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据此排除CD;再看“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中的“与”是介词,与后面词语组成介词短语,其前断开,排除A。故答案为:B。
19.C项“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中的“齐国”解说错误,李牧是赵国人。 故答案为:C
20.B项“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分析错误。应该是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故答案为:B
21.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国家;“下”,降低身份;“故事”,前例(先例,旧例)。
【答案】22.C
23.C
24.D
25.①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②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
26.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上官均,字彦衡,是邵武人。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策试进士,选为第二名。元丰年间,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当时,相州富家子弟杀人,案件的审理受到审刑、大理寺的怀疑,京城中谣传法官窦莘等人接受贿赂。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上官均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但因此获罪,被贬谪为光泽县县令。窦莘等人最终被判无罪,天下百姓佩服上官均能主持公正。哲宗元祐初年,有谏官请示兼用诗赋来考试录取士人,宰相就想废除考试经义。上官均说:“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从熙宁时期以来,京城众多官府禁止接待外人。上官均说:“以诚待人,别人就会竭力尽忠;用怀疑的态度待人接物,人们就会只想苟且免于罪罚而得过且过。希望除了开封、大理之外,其他地方都取消禁令,以表明胸襟磊落,对人不疑之意。”接着又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又进言说官吏冗多的弊端,请求停止入粟补官,减少任命子员,控制过多的“特奏名”,增加代理官职的数量。抑制办事人员做官,从根本上来整治冗官的现状。又进言说:“治理天下无非宽和猛两种方法,过于宽松则(好的)政令就会推行缓慢有伤大义,太严厉就会过激有损德惠。方法虽然不同,但危害国家和人民是一样的。近来,监司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也就)跟风催促办理(强行推行政令),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陛下亲自主持朝政时,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希望皇上明令诏告天下,使政令宽松而不纵恶,严厉而不失恩德,以此来兴起中正和顺之风。”皇帝按他的奏章之意下诏书。蔡确的弟弟蔡硕非法借贷官府的钱币数以万计,他的案件呈上后,上官均抨击蔡确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应当揭露他的罪行,来告诫百官。张垛、李清臣等人掌权,与正直的人的志向不同,将正派的官员相继排挤出朝廷。监察御史张舜民议论边塞的事情,因为涉及宰相文彦博,张舜民被贬官。上官均说:“御史官员可以议论传闻的事情,这有利于增长见闻。张舜民的话正确,就应当听从;他的话不对,就应当宽容。希望恢复张舜民的官职。”(但他的建议)没有被批准。后来退休。七十八岁去世。
22.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划线句子中“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前后内容是对称的;根据对称结构,应该断为: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故排除AB。
“今不计本末而”中,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故排除D。
句子译为: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
故答案为:C。
23.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
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故答案为:D。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引”,安排,带领;“猜险”,猜忌阴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几十人的官吏;“明”,申明;“其”,代词,他们的。
(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望风”,跟风;“趣”,通“促”,催促;“不暇”,来不及;“以”,介词,把。
26.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明确需要筛选的内容是什么。本题中,需要筛选的重点是“因为执政效率而影响了群众感情”的内容。
根据原文“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通过翻译可以看出:上官均认为治理天下有两种方法,宽松和严厉,过于宽松就难以推行政策,过于严厉就会有损德惠。管理的宽严向来是一对矛盾,但根据上官均的论断说明,虽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危害国家政事和百姓是一样的。
【答案】27.A
28.D
29.C
30.①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②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31.让荆轲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然后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眼看秦国将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到来。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暴虐无道,又对燕国久怀怨恨,这已经够叫人心惊胆战的了,更何况他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放置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口实。”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艰难窘迫,来投靠我,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逼迫,便抛弃我所同情怜爱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如果这样我的生命一定是到了终了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另想别的办法。”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然后又倒退而行替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把座席擦拭干净。田光坐下以后,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便离开席位向田光请教:“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留心。”田光说:“如今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力壮时候的情形,却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如愿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田光到门口,说:“国之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说:“遵命。”
田光弯着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友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访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用膝盖行走,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太子说:“我之所以请求田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完成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没有泄密,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下以后,太子离开席位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不才,让我有机会来到您的面前,希望能够有所引导,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我啊。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从各诸侯国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那就趁机杀死他。那时秦国的大将都在外领兵,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机会,各个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那就一定能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对此留心。”过了许久,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了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27.“太子容之”中,“太子”是主语,“容”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又”表示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A。
28.D项中“伯”不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故答案为:D。
29.“担心田光……自刭而死”分析有误,由原文“国之大事……勿泄也”“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丹所请……成大事之谋”可知,太子丹是担心如果走漏消息会使大事难成,故叮嘱田光,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故答案为:C。
30.①虽然,虽然如此。以,因为。乏,荒废。善,友好,亲善。②愿,希望。过,拜访,探望。明,证明。
31.本题题干“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分析可知,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劫持秦王。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可以凭借这样的机会,使得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
【答案】32.图一/图二;凝聚力量,抗击疫情/新门神
33.图一: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有力号召。;图二: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点评】 (1)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概括标题,需要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理解图片内涵。 (2) 该题考查漫画类图文转换的能力。把握漫画寓意,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画面的夸张之处,这多是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可将漫画所反映的直观内容同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漫画的含义。
32.要求给漫画拟标题。比如图一,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二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33.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图一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形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形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二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34.【答案】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第①句,“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有偷换概念的嫌疑,首先可以抓住这一点反驳对方,即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其次,“谈道德”是有条件的,道德属于精神层面,“谈道德”要以物质为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在此要重申自己的观点。最后指出精神和物质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第②句“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反驳对方这一观点可以用反证法,即“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对方说“实在是不胜枚举”,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故答案为:①社会的温饱不等于个人的温饱;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物质是第一性的。②有衣食之困不能坚持品德修养的例子也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属于不完全归纳,结论不可靠。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推理。在反驳对方时,要做到自己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5.【答案】小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六国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有一定的物理知识,要知道小球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更要结合上下文推测出空白处小球所发生的情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