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2.6.2 *再别康桥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圮(pǐ) 酵(jiào)母 浮藻(zǎo) 霉菌(jūn)
B.彷(pánɡ)徨 彳亍(chì chù) 回溯(suò) 佝(jū)偻
C.胆怯(què) 忏(chàn)悔 惆(chóu)怅 枯槁(ɡǎo)
D.青荇(xìnɡ) 踟(chí)蹰 呻吟(yín) 矫(jiāo)正
【答案】A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回溯”中的“溯”应读sù,“佝偻”中的“佝”应读ɡōu;
C项,“胆怯”中的“怯”应读qiè;
D项,“矫正”中的“矫”应读jiǎo;
故答案为:A。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怯”为易误读字,“矫”易误读为“娇”的音,属于形近字误读。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陷井”中“井”应为“阱”;
B项,“破锭”中“锭”应为“绽”;
C项,正确;
D项,“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识记字形的方法有同音归类法、同字联系法、形义结合法、语境辨析法、结构分析法、追本溯源法。“井”和“阱”“锭”和“绽”为形近字误写,“生”和“声”为音同字误写。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飞机坠毁,才子消逝,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举世震惊,文学界一时间哀鸿遍野。胡适大师连连惊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话的确是切中肯綮,它高度地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与其说是神来之笔,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
D.《雨巷》一诗,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远、丰富,并具有了含蓄的美。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此处不合语境。
B项,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C项,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此处不合语境。
D项,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多用来形容人才。此处错用对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对成语准确理解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的能力。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提供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为答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依据。本题中“哀鸿遍野”“心照不宣”使用时要注意和语境的协调。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体验不只是/更是 B.譬如体会不只是/更是
C.譬如体验不是/而是 D.宛如体会不是/而是
【答案】A
【知识点】再别康桥
【解析】注意词语的细微区别和前后语境。“宛如”,好像,仿佛;多用来打比方。“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体会”,体验领会。“不只是/更是”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5.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答案】B
【知识点】断句;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句式杂糅。社会认可度高,这样才能成功融资。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策划、发动和指挥”。
C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策划、发动和指挥”属于并列短语,容易出现的语病为顺序不当。
7.(2022高三上·石家庄月考)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神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答案】C
【知识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再别康桥;致大海;诗歌
【解析】【分析】C项“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赏析错误。诗人故地重游,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 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 见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他在诗里所描写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是复杂而热烈的,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8.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理解错误。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康桥的柳影和水草,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的区别。故选C项。
9.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C.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修辞格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明确规定了江苏卷考查的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这一要求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有三点: 1.注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 2.“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六种; 3.“正确运用”是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解题策略。这三点中,一是属于命题的原则,据此可知复习不能只停留在明确术语上,更要注重应用;第二说明考试范围,复习应主要抓以上六种修辞格;第三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可见,建立修辞格的知识网络是灵活运用修辞格的基础。
10.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郁达夫——散文
B.《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
C.《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再别康桥
【解析】郁达夫应为朱自清。
11.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再别康桥
【解析】“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错误。在这里,语意同中有异,又进了一层。
1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再别康桥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但是没有借代!
二、阅读理解
13.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2)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答案】(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雨巷;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1)“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理解错误。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康桥的柳影和水草,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的区别。
(2)从诗歌内容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所以,“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准确,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3)结合语句可以看出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修辞的作用主要有几下几点: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使事物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③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答题时,只有抓住比喻的这几点作用来答即可。
(4)解答这类题,应结合句子,抓住两句话在表达上的差异来分析。“轻轻的我走了”侧重点在“轻轻”,“我轻轻的走了”侧重点在“我”。根据诗文,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用“轻轻的我走了”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
(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第一题要抓住“柳影和水草”来确定写作顺序,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是沈沈①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注】①沈沈:即“沉沉”。
(1)诗歌的第二小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它的话是古旧的”中的“它”指代什么?“古旧”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雨巷;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1)先找出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代表的生活状态,然后分析诗人为何这样。比如“燃着的烟卷”“喝了一半的酒瓶”等,都体现了诗人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2)结合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可结合题目,结合诗中对“它”的描述。分析“古旧”这个词语与“它”的关系,理解“老讲着同样的故事”的意思,以此把握“古旧”的含义。
故答案为:
(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点评】诗词的鉴赏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第二题就是考查代词及形容词的含义,回到原文,抓具体诗句理解含义。
15.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他的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旋即渡海赴英,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加上天生的聪明伶俐,也就难怪,不长的时间,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期望,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时候,这位富裕的浪荡子,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匆匆回国。
林徽因不过是个诱饵,实则国内,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天才。
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也就需要一个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先锋,古今中外,概莫有外。为了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在徐志摩回国前,已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说如同儿戏。
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知道泰戈尔到了北京,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为了讨老诗人喜欢,便在他住所的门外,挂了一个小小的木牌,用毛笔写了三个不是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人们都休息的时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
然而,就是这一挂,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它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同道,蓄积力量。这期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启超的情面,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之争”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认识上,连胡适都逊他一筹。
一九二七年春天,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几乎齐集上海,办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其贡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发表,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比如以胡适为主,发起的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尤可骇怪的是,谁都说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梁实秋,不独梁实秋,还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几乎他同时期的所有朋友,却都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现代文学诸名家中,梁实秋留美多年,专门研修文学批评,在这方面,他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
天才云云,不过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概括徐志摩回国后的主要成就。
(2)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的灵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3)徐志摩为什么能成为“天才”?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知识点】雨巷;再别康桥;传记
【解析】【分析】(1)抓住文章第⑧⑩ 段的主要信息即可概括。如第⑧段的“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第⑩段的“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等。
(2)答题区间在第 段。根据第 段“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等语句组织答案即可。
(3)一个人成才需要主、客观条件。所以,解答此题,要从徐志摩能成为“天才”的主、客观条件分析,重点是分析客观条件。
故答案为:
(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点评】第三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类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人物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谈启示要有针对性,学生要对成才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看法,谈的深入、透彻。
三、综合运用
16.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揭示主题起什么作用?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答案】①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缭绕心头。②两词不能互换,“轻轻”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地来、悄悄地去。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诗歌题目为“再别康桥”,首尾节文字强调的“走了”正好点明“别”之意。由“别”展开的思绪,最终又回到“别”上来,既展现了形式上的完整性,又在反复强调中流露出作者的留恋之情。“悄悄”是顺承上节文字“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而来,从行文逻辑上来看,不能与“轻轻”互换。且“轻轻”展现的是动作,“悄悄”展现的是心理,从动作到心理,是感情深化的过程。
【点评】关键词句或句式的反复出现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强调主题的一种手法。理解诗歌词句的独特性一定要结合词句所在的逻辑环境与思想环境。
17.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金柳”“青荇”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
【答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极度迷恋之情。河底的泥是“软”的,青荇的色泽是“油油的”,写出了景物的质感美。“招摇”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动态美,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之情。
【知识点】欣赏作品的形象;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金柳”“青荇”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结合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重点写出金柳、新娘、青荇、招摇的特点;结合上下文,由于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因此“甘心做一条水草”。
18.《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
【答案】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入了诗人对康桥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形象;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对于“云彩”,作者“轻轻的招手”;对于“金柳”,作者把它比作“新娘”,用“艳影”形容,并说在“心头荡漾”;对于“青荇”,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与之相伴;对于“潭”,作者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作者用“斑斓”形容,并在其下放歌。作者在形容这些景物时多用含义美好而宁静的词语,明显包含着喜爱之情,喜爱而不得不别,又含蓄透露出淡淡的忧愁。
【点评】分析意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应该把握形容或表现这些意象的词语,这些词语透露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对青少年来说,① 。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在这个时期各生理器官都没有成熟,其对外界的有害环境抵抗力比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正常生长。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② 。一些吸烟者主观上感觉吸烟可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实际上这是尼古丁引起的暂时性快感,兴奋后的神经系统随即出现抑制。据美国25个州的调查,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若将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设为1.00,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死亡率为19.68;20~24岁为10.08;25岁以上为4.08。说明吸烟开始年龄越早,③ 。
【答案】危害就更大了;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第一处为中心句,根据段落内容和“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可推断应填“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程度”方面的内容;第二处,根据“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和其后面的一句可推断填写内容;第三处,根据“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来推断应填写的内容。
故答案为:①危害就更大了;②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③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点评】这是一道补写题,补写的内容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补写出与前后语意贯通,修辞和句式相照应的句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语段是讲吸烟的害处,补写不要脱离这一语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2.6.2 *再别康桥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圮(pǐ) 酵(jiào)母 浮藻(zǎo) 霉菌(jūn)
B.彷(pánɡ)徨 彳亍(chì chù) 回溯(suò) 佝(jū)偻
C.胆怯(què) 忏(chàn)悔 惆(chóu)怅 枯槁(ɡǎo)
D.青荇(xìnɡ) 踟(chí)蹰 呻吟(yín) 矫(jiāo)正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飞机坠毁,才子消逝,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举世震惊,文学界一时间哀鸿遍野。胡适大师连连惊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话的确是切中肯綮,它高度地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与其说是神来之笔,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
D.《雨巷》一诗,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远、丰富,并具有了含蓄的美。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体验不只是/更是 B.譬如体会不只是/更是
C.譬如体验不是/而是 D.宛如体会不是/而是
5.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7.(2022高三上·石家庄月考)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神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8.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9.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10.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郁达夫——散文
B.《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
C.《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
11.下列选项中关于《再别康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的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B.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都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感情,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但正是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D.诗人以“西天的云彩”为别离对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在气氛创造方面,诗人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又选取了“云彩”“青荇”“星辉”等意象,造成一种清新感。
1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二、阅读理解
13.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2)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是沈沈①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注】①沈沈:即“沉沉”。
(1)诗歌的第二小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它的话是古旧的”中的“它”指代什么?“古旧”的含义是什么?
15.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他的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旋即渡海赴英,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加上天生的聪明伶俐,也就难怪,不长的时间,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期望,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时候,这位富裕的浪荡子,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匆匆回国。
林徽因不过是个诱饵,实则国内,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天才。
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也就需要一个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先锋,古今中外,概莫有外。为了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在徐志摩回国前,已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说如同儿戏。
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知道泰戈尔到了北京,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为了讨老诗人喜欢,便在他住所的门外,挂了一个小小的木牌,用毛笔写了三个不是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人们都休息的时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
然而,就是这一挂,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它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同道,蓄积力量。这期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启超的情面,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之争”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认识上,连胡适都逊他一筹。
一九二七年春天,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几乎齐集上海,办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其贡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发表,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比如以胡适为主,发起的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尤可骇怪的是,谁都说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梁实秋,不独梁实秋,还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几乎他同时期的所有朋友,却都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现代文学诸名家中,梁实秋留美多年,专门研修文学批评,在这方面,他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
天才云云,不过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概括徐志摩回国后的主要成就。
(2)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的灵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3)徐志摩为什么能成为“天才”?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三、综合运用
16.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揭示主题起什么作用?开头的“轻轻的”与结尾的“悄悄的”能不能对换?
17.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金柳”“青荇”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
18.《再别康桥》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对青少年来说,① 。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在这个时期各生理器官都没有成熟,其对外界的有害环境抵抗力比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正常生长。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② 。一些吸烟者主观上感觉吸烟可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实际上这是尼古丁引起的暂时性快感,兴奋后的神经系统随即出现抑制。据美国25个州的调查,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若将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设为1.00,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死亡率为19.68;20~24岁为10.08;25岁以上为4.08。说明吸烟开始年龄越早,③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项,“回溯”中的“溯”应读sù,“佝偻”中的“佝”应读ɡōu;
C项,“胆怯”中的“怯”应读qiè;
D项,“矫正”中的“矫”应读jiǎo;
故答案为:A。
【点评】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音近字的读音,以及方言误读字的读音,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怯”为易误读字,“矫”易误读为“娇”的音,属于形近字误读。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陷井”中“井”应为“阱”;
B项,“破锭”中“锭”应为“绽”;
C项,正确;
D项,“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识记字形的方法有同音归类法、同字联系法、形义结合法、语境辨析法、结构分析法、追本溯源法。“井”和“阱”“锭”和“绽”为形近字误写,“生”和“声”为音同字误写。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此处不合语境。
B项,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C项,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此处不合语境。
D项,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形容在一般水平之上,多用来形容人才。此处错用对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掌握成语的数量和对成语准确理解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语境并据此确定成语的使用正确与否的能力。本题选用了常见常用的成语,提供的语言环境比较通俗浅显,为答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依据。本题中“哀鸿遍野”“心照不宣”使用时要注意和语境的协调。
4.【答案】A
【知识点】再别康桥
【解析】注意词语的细微区别和前后语境。“宛如”,好像,仿佛;多用来打比方。“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体验”,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体会”,体验领会。“不只是/更是”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5.【答案】B
【知识点】断句;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项,句式杂糅。社会认可度高,这样才能成功融资。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策划、发动和指挥”。
C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可删掉“使读者”。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策划、发动和指挥”属于并列短语,容易出现的语病为顺序不当。
7.【答案】C
【知识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再别康桥;致大海;诗歌
【解析】【分析】C项“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赏析错误。诗人故地重游,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 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 见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他在诗里所描写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这里的情感是复杂而热烈的,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8.【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理解错误。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康桥的柳影和水草,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的区别。故选C项。
9.【答案】B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A.C.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修辞格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明确规定了江苏卷考查的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这一要求提供给考生的信息有三点: 1.注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 2.“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六种; 3.“正确运用”是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解题策略。这三点中,一是属于命题的原则,据此可知复习不能只停留在明确术语上,更要注重应用;第二说明考试范围,复习应主要抓以上六种修辞格;第三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可见,建立修辞格的知识网络是灵活运用修辞格的基础。
10.【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再别康桥
【解析】郁达夫应为朱自清。
11.【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再别康桥
【解析】“语意完全相同,没有变化”,错误。在这里,语意同中有异,又进了一层。
12.【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再别康桥
【解析】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但是没有借代!
13.【答案】(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雨巷;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1)“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理解错误。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康桥的柳影和水草,不能体现出远近高低的区别。
(2)从诗歌内容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所以,“无限的伤感”一语不准确,应为“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3)结合语句可以看出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修辞的作用主要有几下几点: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使事物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③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答题时,只有抓住比喻的这几点作用来答即可。
(4)解答这类题,应结合句子,抓住两句话在表达上的差异来分析。“轻轻的我走了”侧重点在“轻轻”,“我轻轻的走了”侧重点在“我”。根据诗文,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用“轻轻的我走了”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故答案为:
(1)C
(2)D
(3)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表达“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第一题要抓住“柳影和水草”来确定写作顺序,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14.【答案】(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雨巷;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1)先找出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代表的生活状态,然后分析诗人为何这样。比如“燃着的烟卷”“喝了一半的酒瓶”等,都体现了诗人郁闷、无聊的生活状态。
(2)结合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可结合题目,结合诗中对“它”的描述。分析“古旧”这个词语与“它”的关系,理解“老讲着同样的故事”的意思,以此把握“古旧”的含义。
故答案为:
(1)诗人用“燃着”“破旧”“颓垣”等词语来分别修饰“烟卷”“粉盒”“木莓”,又有“喝了一半的酒瓶”“凄暗的灯”这些意象,都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甚至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
(2)“它”指“我”的记忆中的世界。“古旧”指“我”记忆中的内容已经十分古老、陈旧了。
【点评】诗词的鉴赏答题,最关键的是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第二题就是考查代词及形容词的含义,回到原文,抓具体诗句理解含义。
15.【答案】(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知识点】雨巷;再别康桥;传记
【解析】【分析】(1)抓住文章第⑧⑩ 段的主要信息即可概括。如第⑧段的“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第⑩段的“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等。
(2)答题区间在第 段。根据第 段“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等语句组织答案即可。
(3)一个人成才需要主、客观条件。所以,解答此题,要从徐志摩能成为“天才”的主、客观条件分析,重点是分析客观条件。
故答案为:
(1)他回国不到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顶级的诗人和散文家;组建起一个功绩卓著的文学社团,开书店,办刊物,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2)徐志摩为新月派的成立奔走最卖力;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徐志摩遇难后,《新月》月刊寿终正寝。
(3)徐志摩能成为“天才”,一是得益于他父亲的精心打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学校;二是时事造天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的时期。
启示:一个人要成为人才,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一是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是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点评】第三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类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人物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谈启示要有针对性,学生要对成才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和看法,谈的深入、透彻。
16.【答案】①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缭绕心头。②两词不能互换,“轻轻”是诗人客观的动作和心理,而“悄悄的”既是周围环境的静,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搅康桥的一切,所以选择轻轻地来、悄悄地去。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诗歌题目为“再别康桥”,首尾节文字强调的“走了”正好点明“别”之意。由“别”展开的思绪,最终又回到“别”上来,既展现了形式上的完整性,又在反复强调中流露出作者的留恋之情。“悄悄”是顺承上节文字“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而来,从行文逻辑上来看,不能与“轻轻”互换。且“轻轻”展现的是动作,“悄悄”展现的是心理,从动作到心理,是感情深化的过程。
【点评】关键词句或句式的反复出现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强调主题的一种手法。理解诗歌词句的独特性一定要结合词句所在的逻辑环境与思想环境。
17.【答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既写出了柳枝的娉婷袅袅、妩媚多姿,也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极度迷恋之情。河底的泥是“软”的,青荇的色泽是“油油的”,写出了景物的质感美。“招摇”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它的动态美,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做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之情。
【知识点】欣赏作品的形象;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金柳”“青荇”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结合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重点写出金柳、新娘、青荇、招摇的特点;结合上下文,由于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因此“甘心做一条水草”。
18.【答案】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想象中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景物融入了诗人对康桥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形象;再别康桥;诗歌
【解析】【分析】对于“云彩”,作者“轻轻的招手”;对于“金柳”,作者把它比作“新娘”,用“艳影”形容,并说在“心头荡漾”;对于“青荇”,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与之相伴;对于“潭”,作者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作者用“斑斓”形容,并在其下放歌。作者在形容这些景物时多用含义美好而宁静的词语,明显包含着喜爱之情,喜爱而不得不别,又含蓄透露出淡淡的忧愁。
【点评】分析意象与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应该把握形容或表现这些意象的词语,这些词语透露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19.【答案】危害就更大了;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雨巷;再别康桥
【解析】【分析】第一处为中心句,根据段落内容和“吸烟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可推断应填“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程度”方面的内容;第二处,根据“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和其后面的一句可推断填写内容;第三处,根据“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来推断应填写的内容。
故答案为:①危害就更大了;②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③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点评】这是一道补写题,补写的内容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补写出与前后语意贯通,修辞和句式相照应的句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语段是讲吸烟的害处,补写不要脱离这一语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