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3.10.1 兰亭集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管弦(xián) 峻岭(jùn)
B.国殇(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晤面(wù)
C.嗟悼(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叹(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暮春: ②群贤毕至: ③相与:
④映带左右: ⑤兴怀: ⑥喻之于怀:
⑦修短随化: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 死期至矣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 向:从前。
7.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8.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中“跋”。其作用在于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臣下进献给皇帝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叙事,讲究文采,《阿房宫赋》是晚唐骈散结合得较好的一篇。
10.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11.王羲之,字 ,东晋人,善书法,有 之称。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兰亭集序》选自 。
12.课文《兰亭集序》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 ”绘竹,只言其 而弃其 ;用“ ”、“ ”来写水的 而弃其 。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13.下列对课文中语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D.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1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16.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7.从课文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物之逆旅 ②百代之过客 ③会桃花之芳园 ④序天伦之乐事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2)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确是有原因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态的一组是(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9.(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径》,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眼睛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项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从小有很好的声誉,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喜欢鹅,有个道士养的好鹅,他很喜欢,便替道士抄了一遍《道德经》,换他的鹅。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②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③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三、综合运用
21.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让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租赁活动或将收缩。然而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由于日常航班减少,私人飞机业务出现了80%—90%的业务增长。而私人飞机的高收费标准,令一些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也加入了包机的行列,以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除了私人飞机业务,网上办公也蓬勃发展。2月3日,美国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价上涨近15%,创下8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与普通上班族居家办公一样,教师也将原本的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线上教育平台大热。同时,独立游戏平台、视频网站打破了此前最高在线用户数量的历史纪录,出现了“挤到崩溃”的状态。
22.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图中“记叙”“抒情”“说明”后面的①②③处分别填写相关内容(每空限四个字)。
(2)在图中④⑤处分别填写能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癸”应读“guǐ”;B无误;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2.【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项,怀抱:古义,心怀;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动。D项,其次: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3.【答案】阴历三月;全;相交往;(亭子的)四周;引起心中的感触;明白;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背诵。如“群贤毕至”的“毕”,修饰“至”,理解为全、都等。“修短随化”的“修”结合“短”分析,应该是长的意思。
故答案为:阴历三月;全;相交往;(亭子的)四周;引起心中的感触;明白;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
【点评】文言词语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言词语做总结积累。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均为名词,期限。A项,动词,靠近,到/动词,面对;B项,动词,到达/名词,意态,情趣;C项,名词,旁边/名词,次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项,“趣”同“取”,取向;B项,“悟”同“晤”,面对;C意为: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无通假字。D项,“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6.【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
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
B项“毕”,“都、全”的意思
C项“或”,指有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只有积累好基础才能读懂文言文。
7.【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之”字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学生要牢记“之”字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才能准确的推断答案。
8.【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C项结合意思,应该是判断句。意思:死生是大事啊。
故答案为:C
【点评】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学生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积累总结。
9.【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时”叫“自序”,“序”也可以由他人来写。
10.【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1.【答案】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主要人物是王羲之,需要平时注意积累。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故答案为: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
【点评】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平时要做好对课内的文学常识的积累。
12.【答案】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
【知识点】名篇;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内容补充。结合课本内容填空,需要对课文熟悉,结合前后空内容分析,选择正确合适的词语。如本文写“竹”,用的是“茂竹修林”;“水”,用的是“清流急湍”等。
故答案为: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
【点评】课文填空题是难度比较小的题目,但学生在平时要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13.D
14.A
15.B
16.①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经成为旧迹。
②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1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批判了时人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⑸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3.”相与”指“交往”,不能断开,排除A。“或取诸怀抱”与“或因寄所托”句式对称,前后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D。
14.A项,“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故答案为:A。
15.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16.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①句中,关键词“向”译为“以前”“所欣”译为“感到欢快的事”“已为”译为“变为”。②句中关键词“固”“译为“本来’“一”译为“把……看作一样”,“齐”译为“把....看作等齐”。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作者批判了把生死等同的观点,强调生的意义,死的空无。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活着的时候要积极作为,享受生的乐趣。生死是有别的。
18.【答案】(1)D
(2)D
(3)D
(4)C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6)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兰亭集序;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⑵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原因。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句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而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⑷“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⑸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语句不难看出,作者把“天地”比作“逆旅”,把“光阴”比作“过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点明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即可。
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C;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⑹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虚词理解,内容理解和翻译。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这是课文中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作答即可。题目中涉及到另一篇课文《兰亭集序》,作答时要注意审题,看题干内容究竟是让针对什么内容进行比较。
19.【答案】(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文言实词的含意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C项,“相与”:“相交往”。
(2)题干是“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排除法,排除①④,所以选B项。
(3)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错在: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正确的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极尽乐趣”;“骋怀”:“开畅胸怀,放开胸怀”。第二句关键点:“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故答案为:
(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第(1)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C项应解作“相交往”,全句翻译为: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附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0.【答案】(1)B
(2)C
(3)A
(4)①王羲之曾和志趣相同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②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落后于他。③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等候他。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目”应为“看待,看做”之义。(2)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3)由“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可知,“从小有很好的声誉”错。
【附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落后于他。”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等候他。这样过了多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21.【答案】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冲击,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段文字共八句,按照文意可分为三层,第一、二句为第一层,说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到冲击,但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第三到四句为第二层,说的是私人飞机成新宠;第五到八句为第三层,说的是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压缩时将这三层的层意进行整理,即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冲击,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新闻的导语。然后删除次要信息,最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2.【答案】(1)①兰亭盛况;②人生感慨;③作序目的
(2)④乐;⑤悲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兰亭集序》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
⑵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填入需要你内容。
⑵本题考查课文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回顾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3.10.1 兰亭集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管弦(xián) 峻岭(jùn)
B.国殇(shāng) 会稽(jī) 形骸(hái) 晤面(wù)
C.嗟悼(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g) 符契(qì)
D.嗟叹(jiē)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曲水(qǔ)
【答案】B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癸”应读“guǐ”;B无误;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A项,怀抱:古义,心怀;今义,胸前,抱在怀里。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动。D项,其次:古义,是两个词,“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3.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暮春: ②群贤毕至: ③相与:
④映带左右: ⑤兴怀: ⑥喻之于怀:
⑦修短随化: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答案】阴历三月;全;相交往;(亭子的)四周;引起心中的感触;明白;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背诵。如“群贤毕至”的“毕”,修饰“至”,理解为全、都等。“修短随化”的“修”结合“短”分析,应该是长的意思。
故答案为:阴历三月;全;相交往;(亭子的)四周;引起心中的感触;明白;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
【点评】文言词语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文言词语做总结积累。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以五年为期 死期至矣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项,均为名词,期限。A项,动词,靠近,到/动词,面对;B项,动词,到达/名词,意态,情趣;C项,名词,旁边/名词,次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C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A项,“趣”同“取”,取向;B项,“悟”同“晤”,面对;C意为: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无通假字。D项,“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 向:从前。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
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
B项“毕”,“都、全”的意思
C项“或”,指有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只有积累好基础才能读懂文言文。
7.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之”字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学生要牢记“之”字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才能准确的推断答案。
8.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 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
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 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答案】C
【知识点】文言句式;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C项结合意思,应该是判断句。意思:死生是大事啊。
故答案为:C
【点评】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学生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积累总结。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中“跋”。其作用在于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臣下进献给皇帝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叙事,讲究文采,《阿房宫赋》是晚唐骈散结合得较好的一篇。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作者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时”叫“自序”,“序”也可以由他人来写。
10.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1.王羲之,字 ,东晋人,善书法,有 之称。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兰亭集序》选自 。
【答案】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主要人物是王羲之,需要平时注意积累。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故答案为: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
【点评】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平时要做好对课内的文学常识的积累。
12.课文《兰亭集序》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 ”绘竹,只言其 而弃其 ;用“ ”、“ ”来写水的 而弃其 。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答案】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
【知识点】名篇;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内容补充。结合课本内容填空,需要对课文熟悉,结合前后空内容分析,选择正确合适的词语。如本文写“竹”,用的是“茂竹修林”;“水”,用的是“清流急湍”等。
故答案为: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
【点评】课文填空题是难度比较小的题目,但学生在平时要多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13.下列对课文中语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D.契: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1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世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16.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7.从课文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答案】13.D
14.A
15.B
16.①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经成为旧迹。
②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1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批判了时人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⑷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⑸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3.”相与”指“交往”,不能断开,排除A。“或取诸怀抱”与“或因寄所托”句式对称,前后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D。
14.A项,“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故答案为:A。
15.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16.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①句中,关键词“向”译为“以前”“所欣”译为“感到欢快的事”“已为”译为“变为”。②句中关键词“固”“译为“本来’“一”译为“把……看作一样”,“齐”译为“把....看作等齐”。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作者批判了把生死等同的观点,强调生的意义,死的空无。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活着的时候要积极作为,享受生的乐趣。生死是有别的。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物之逆旅 ②百代之过客 ③会桃花之芳园 ④序天伦之乐事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2)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确是有原因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态的一组是(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D
(3)D
(4)C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6)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兰亭集序;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⑵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原因。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句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而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⑷“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⑸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语句不难看出,作者把“天地”比作“逆旅”,把“光阴”比作“过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点明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即可。
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C;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⑹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虚词理解,内容理解和翻译。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这是课文中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作答即可。题目中涉及到另一篇课文《兰亭集序》,作答时要注意审题,看题干内容究竟是让针对什么内容进行比较。
19.(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文言实词的含意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C项,“相与”:“相交往”。
(2)题干是“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排除法,排除①④,所以选B项。
(3)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错在: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正确的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极尽乐趣”;“骋怀”:“开畅胸怀,放开胸怀”。第二句关键点:“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故答案为:
(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第(1)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C项应解作“相交往”,全句翻译为: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附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径》,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眼睛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项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从小有很好的声誉,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喜欢鹅,有个道士养的好鹅,他很喜欢,便替道士抄了一遍《道德经》,换他的鹅。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②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③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答案】(1)B
(2)C
(3)A
(4)①王羲之曾和志趣相同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②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落后于他。③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等候他。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目”应为“看待,看做”之义。(2)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3)由“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可知,“从小有很好的声誉”错。
【附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落后于他。”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来等候他。这样过了多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三、综合运用
21.请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让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租赁活动或将收缩。然而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由于日常航班减少,私人飞机业务出现了80%—90%的业务增长。而私人飞机的高收费标准,令一些国内大型航空公司也加入了包机的行列,以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除了私人飞机业务,网上办公也蓬勃发展。2月3日,美国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价上涨近15%,创下8个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与普通上班族居家办公一样,教师也将原本的线下课堂搬到了线上,线上教育平台大热。同时,独立游戏平台、视频网站打破了此前最高在线用户数量的历史纪录,出现了“挤到崩溃”的状态。
【答案】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冲击,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段文字共八句,按照文意可分为三层,第一、二句为第一层,说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到冲击,但某些产业却觅得商机;第三到四句为第二层,说的是私人飞机成新宠;第五到八句为第三层,说的是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压缩时将这三层的层意进行整理,即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新冠肺炎疫情下,零售、酒店、娱乐等行业受冲击,私人飞机成新宠,大型航空公司开展包机业务。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娱乐崛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新闻的导语。然后删除次要信息,最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2.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图中“记叙”“抒情”“说明”后面的①②③处分别填写相关内容(每空限四个字)。
(2)在图中④⑤处分别填写能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字。
【答案】(1)①兰亭盛况;②人生感慨;③作序目的
(2)④乐;⑤悲
【知识点】概括分析;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兰亭集序》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
⑵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填入需要你内容。
⑵本题考查课文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回顾文本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