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18科技文化成就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中)
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前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
课堂导入
目 录
0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0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03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
核弹
原子弹
氢弹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 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释放能量。
·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 西方核武器的威胁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
· 氢弹是利用原子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它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核武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阅读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威胁,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显示了中国人民有智慧、有力量,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中国人民也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东风二号”导弹
1964年,东风二号弹道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事业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中国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又一次显示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东方红一号研制现场
东方红一号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立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钱学森与家人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合影
钱学森
(1911-2009)
钱学森,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钱学森在某导弹基地
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邓稼先
(1924-1986)
最早接受调令的核物理学家之一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1958年的一天,他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邓稼先赴西北实验基地
前拍摄的全家福
1979年,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的邓稼先(左)、赵敬璞(右)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隐姓埋名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
(1924-1986)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国家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两弹一星”精神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的意义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
神舟一号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国旗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太空漫步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宇航员景海鹏(左)、翟志刚(中)、刘伯明(右)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二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共将十一位航天员、十四人次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从当年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国际一流水平。
第二章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左)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领取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我国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袁隆平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
高奖——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
高奖——世界粮食奖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
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17年,工作人员收割
超级杂交水稻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我国盐碱地面积多达十多亿亩,在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培育并推广耐高盐碱度的海水稻意义重大。
2019年,袁隆平院士在
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发言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屠呦呦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疟疾(Malaria)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其致死率极高。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按蚊传染疟疾
2.屠呦呦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820年,人们从南美洲的一种叫金鸡纳的植物树皮中分离到了生物碱——奎宁。人类对抗疟疾的战争才有了转机。
金鸡纳
2.屠呦呦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屠呦呦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七十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药物,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思考:屠呦呦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她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贡献: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思考:屠呦呦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她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启发:我们要有艰苦奋斗、不怕失败、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医药学的研究。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三章
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的提出
毛泽东书写的“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领域 成果
文学
戏剧
音乐、舞蹈
电影
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
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文学作品
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8年,话剧《茶馆》首演
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
戏剧
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8年6月17日,《茶馆》第700场演出
戏剧
文化事业的发展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音乐、舞蹈
文化事业的发展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它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展示了从国民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画卷,描写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是新中国文艺史上的一座高峰。
音乐、舞蹈
文化事业的发展
多样化的题材与表现手法,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电影《林则徐》剧照
电影
文化事业的发展
领域 成果
文学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红岩》、《青春之歌》等
戏剧 《茶馆》等
电影 《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音乐、舞蹈 《东方红》等
2.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文化事业的发展
2.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领域 成果
文学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红岩》、《青春之歌》等
戏剧
电影 《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音乐、舞蹈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反映新中国七八十年代
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报告文学
文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
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
《三国演义》《水浒传》
反映改革开放历史:《大江大河》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
电视剧
文化事业的发展
电影
优秀作品:《大决战》、《红海行动》等。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反映丝绸之路上中外友谊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
音乐、舞蹈
文化事业的发展
《孔子》、《李白》等讲述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的新创舞剧。
以国际珍稀保护鸟类朱鹮为题材,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共处的舞剧《朱鹮》。
音乐、舞蹈
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8年,舞剧《朱鹮》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
2019年,中国主办亚洲文化嘉年华
文化事业的发展
领域 成果
文学 《平凡的世界》、《哥德巴赫猜想》、《红高粱》等
电视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大江大河》、《中国诗词大会》等
电影 《大决战》、《红海行动》等
音乐、舞蹈 舞剧《丝路花雨》、《孔子》、《李白》、《朱鹮》等;音乐剧《蝶》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及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两弹一星”成功的时间、意义
“两弹一星”元勋及其精神
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屠呦呦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优秀成果
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随堂巩固
2.“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
3.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镜头:1964年10月,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该镜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4.2016年的4月24日,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航天日。4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5.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
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历史性的跨越。这艘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亚洲一号
C.神舟五号 D.天宫一号
A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