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核舟记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04: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讲究的是方寸之间显江湖,方寸之间藏着士子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核雕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明代达到艺术巅峰。
《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
一核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1 核舟记
器 皿 八分有奇 不 糁 峨 冠
矫 首 贻 箬 篷 髯 衣 褶
椎 髻 趾 曾不盈 壬 戌
mǐn

sǎn
é guān
jiǎo

ruò
rán
zhě
zhuī jì
zhǐ
zēng
rén xū
预学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历史记载,他曾经被贬湖北黄州,其间两次游览赤壁,写下过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佛印:北宋名僧。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与苏轼友善,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佛印住镇江,常相往来。
黄鲁直,名庭坚,鲁直是他的字。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预学2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所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以"虞初"命名,始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载的《虞初周说》,后来张衡的《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虞初是武帝时的一个方士,后人将他当成"小说家"的始祖,"虞初"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虞初新志》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作品介绍
预学3
左手倚一衡木( )
诎右臂支船( )
“衡”同“横”,横着
“诎”同“屈”,弯曲
曾不盈寸( )
竟然
其两膝相比者( )
靠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 )
零数、余数
学习迁移:潭中鱼可百许头

词语联想:夷为平地
船背稍夷( )
副词,大约
学习任务一 预习检测,归纳字词,形成体系
活动1 检测字词
活动2 词语归纳
左手倚一衡木( )
诎右臂支船( )
“衡”同“横”,横着
“诎”同“屈”,弯曲
1、通假字
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雕栏相望焉
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跟“偶”相对)单的,不成对的。
2、古今异义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名词,一头。
形容词,直、正。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

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形容词,奇妙、奇特。
名词,零数、余数。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动词,是。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省略句
判断句
中轩敞者为舱
“为”表判断。
则题名其上
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则题名(于)其上”。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5、特殊句式
活动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
奇巧
“奇巧”是文章的文眼,总括全文,不仅突出核舟之巧,还表现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妙高超。
学习任务二 初观核舟,感受核舟之奇巧----奇物
活动2 请你依据下面的例子,完成“我来说‘奇巧’”交流活动的发言
例1 核舟上最奇巧的是雕刻的物品。如"珠可历历数也"这个细节,你瞧,桃核做成了船,船上有人,人的手上还有念珠,珠子颗颗分明,船人、珠子,细中有细,美中有美。
( 物品精美)
例2 人物神态和动作才叫奇巧。你看,"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来,右手指,如有所语"。这么小的一个核桃上竟然能雕刻出"执"抚"指"这些各具特点的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情态逼真)
例3 核舟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最能体现"奇巧"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我发现船头的三个人和船尾的两个舟子并不是孤立的两个画面,他们通过"烹茶"这个细节紧紧联系在一起。
(构思精巧)
一雕刻的物品能够表现一个完整的场景。船上有炉子,炉子上还有壶,还有 人手执蒲扇为炉子扇风,真是太细致了。
二看舟尾的两个舟子,居右者“仰面”“倚 一衡木”“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执”扇“抚”炉,“视端容寂”。动作、神态自然连贯,核雕明 明是静态的艺术,却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实在太棒了!
三整个核舟统一于“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副对联中。核舟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从苏、黄共 阅一手卷可见夜晚月光皎洁明亮,月光之下,衣褶分明,念珠历历可数;从舟子仰面,不必摇桨可 见风平浪静。画面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示例1
活动3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用“奇巧”来概括王叔远的技艺,在文章的末尾也用了一个词作总结,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有怎样的异同?
“奇巧”
“灵怪”
同:都强调了技艺的高超精湛。
异:“奇巧”重在“人巧”
“灵怪”重在“天工”
活动4 说说下列两幅图哪一幅更适合作课文的插图,为什么
学习任务三 品评人物,写“人物颁奖词”---奇人
活动1 核舟上五人“各具情态”,王淑远的雕刻形态逼真,人物栩栩如生,请你根据课文的描写给五个
人颁一个合适的奖
最潇洒奖
最悠闲奖
最率真奖
最颖悟奖
最专注奖
东坡
左舟子
鲁直
佛印
右舟子
你“椎髻仰面”,或观银河,或望明月,神态尽见,活灵活现。一“倚”一“攀”,尽显悠闲之情,也呈放肆之态,又似顽童之形。如此良宵,名士在船,心生快意,不知不觉,“啸呼”四起。显然,幽境令你陶醉,怡然自乐;口哨令你纵然,恬然自适,“伐木丁丁山更幽”。你的纵情天真,你的动容征色,与整个气氛十分吻合,表达“大苏泛舟游赤壁”的主题。
活动2 给你喜欢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颁 奖 词
学习任务四 透视精神,理解东坡对话叔远---奇情
活动1 探“壬戌”的秘密
赤壁赋
【 宋】 苏轼
壬戌(1082年)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核舟记
【明】 魏学洢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1622)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或许是巧合,但王叔远至少有着对苏轼人生的感慨和人格的敬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是欢愉心情和蔑视权贵时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大苏泛赤壁)
文学掌故
【材料一】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魏大中。魏忠贤污蔑他们“招权纳贿”,被捕下狱,魏学洢泣血号呼,四处求救,最后父亲竟坐赃而死。魏学洢在世时经历过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以后,便与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材料二】
王叔远制作核舟的时间是“天启壬戌秋日”,而苏轼的《赤壁赋》开篇也是“壬戌之秋”。细细思量,“壬戌之秋”是否就是王叔远创作的重要由头呢?我们联系东坡被贬黄州的经历和壬戌年的作品,发现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东坡并没有被命运压倒,他豁达豪迈,在自然的无穷与人生的有限中,彰显着独立的精神。
活动2 请你谈谈你对王叔远送魏学洢核舟意图的理解
为了劝解宽慰愤慨难平的好友魏学洢,能工巧匠王叔远特意雕刻这枚核舟送给他,希望魏学洢能从身处逆境却能从容旷达面对的苏轼身上获得温暖和力量,表达了浓浓的情谊。
(1) 表达对叔远的感谢。
(2) 对叔远高超技艺的赞扬,尤其是通过人物的陪衬与烘托来刻画东坡的精神气质,使其意
蕴十足。
(3) 个人的悲惨际遇与国家的江河日下,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对"清风明月适意生活的
向往。
活动3 王叔远因为懂得东坡,所以刻下了核舟,并且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魏学伊。我们也走进魏学滞和
王叔远的时代,请同学们化身为收到核舟的魏学尹,给王叔远写一封信,你在这封信里打算对王
叔远说些什么?
内容提示:
核舟记
总说核舟的规格
舟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舟背面 
(空间顺序)
整体
局部
逻辑顺序
三.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一.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二.详述核舟之奇巧
学习任务五 抓文本特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语言特色(准确性和生动性)
但从全文看,采用了逻辑顺序,以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从船中到船头再到船尾的写作顺序?三个部分顺序可否交换?
不能交换。在两头尖尖的船体中,船中厚实且有高度,是核舟的视觉主体,而且船中部分所刻的《赤壁赋》的句子能够很好地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所以要先写;苏轼、佛印、鲁直是“大苏泛赤壁”的主要人物,放到第二部分写;船夫是次要人物,所以最后写。
活动:这是一篇说明文,同时又是一篇文艺小品文,请结合具体语句品味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示例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示例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列数字,同时用“约”“可”“许”表示大约、不确定,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列数字,语言简洁准确。
示例3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
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
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
可历历数也。
评析:动词的使用,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动作、情态、精神风貌。
语言工整,前后照应,对比鲜明。
这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文中诸多细节,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准确细致,而且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读来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也让我们想象飞驰,不仅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情谊和高蹈脱俗的举止,而且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赤壁之下,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
总 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雕刻
顺着
模拟
曾经
赠送
原来是
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
青糁之。
“又”
零头
大约
左右
高起

用箬篷
打开
慢慢
兴起
用石青
涂抹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
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戴着高高的帽子

说话
靠近



类似
弯曲

能够
分明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梳着椎形发髻


的样子
正视

神色
清楚明白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哉!

刻有

挑选
神奇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