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1.2化学反应与电能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23 08:01:2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吴 彦
化学反应与电能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回顾复习
课前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历史上,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一直处于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核心位置。
19世纪,煤和蒸汽机火车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的工业经济和工业文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世纪,石油和内燃机汽车促成了美国的经济腾飞,把人类带入了基于石油的经济体系与物质繁荣,也带来了能源环境的巨大挑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交替期,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各种节能环保汽车迅猛发展,相互竞争,引发了汽车动力电控化和电气化技术变革。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国为什么对新能源汽车给予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扶持?
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我国提出了“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的发展目标,其中交通领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实验探究,设计“电动小车”
如何设计简易的“电动小车”
实验用品:水果(苹果、柑橘或柠檬等),食盐水,稀硫酸,酒精,滤纸,铜片、铁片、铝片等金属片,石墨棒,导线,小车
化学能→电能
电子转移→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电解质溶液、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
三、走进科学史,探究本质
1800年意大利教授伏打发现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能产生电流,该装置后来被称为“伏打电堆”,由此开启了电池的研发之路。
三、走进科学史,探究本质
公元1836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对“伏打电堆”进行改良,使用稀硫酸作电解液,制造出了第一个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铜锌电池。
三、走进科学史,探究本质
电极:
电极反应类型:
电极反应式:
外电路 定向移动
内电路 定向移动
电极:
电极反应类型:
电极反应式:
原电池总反应式:
英国科学家丹尼尔发明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从装置维度和原理维度两个角度,构建原电池认知模型。
还原产物
氧化剂
得电子
氧化产物
还原剂
失电子
原理维度
电极产物
过程
电极反应物
失电子场所
电子导体
得电子场所
装置维度
阳离子移向
阴离子移向
电子移动方向
离子导体
现象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例题:下列装置中能够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
均是Zn作负极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从多个视角归纳原电池正、负极的特征。
电极材料 化合价变化 电极反应 电子流向 离子移向 电极现象
正极 较不活泼金属 或导电非金属 降低 还原反应 流入 阳离子 增重或不变
或产生气体
负极 较活泼金属 升高 氧化反应 流出 阴离子 不断溶解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如何设计简易的“电动小车”
实验用品:水果(苹果、柑橘或柠檬等),食盐水,稀硫酸,酒精,滤纸,铜片、铁片、铝片等金属片,石墨棒,导线,小车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如何设计简易的“电动小车”
实验用品:水果(苹果、柑橘或柠檬等),食盐水,稀硫酸,酒精,滤纸,铜片、铁片、铝片等金属片,石墨棒,导线,小车
四、归纳整理,构建模型
能否将以下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Al+3AgNO3=Al(NO3)3+3Ag
Zn+2FeCl3=ZnCl2+FeCl2
课堂小结
还原产物
氧化剂
得电子
氧化产物
还原剂
失电子
原理维度
电极产物
过程
电极反应物
失电子场所
电子导体
得电子场所
装置维度
阳离子移向
阴离子移向
电子移动方向
离子导体
现象
今日作业
1.梳理课堂笔记。
2.【练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