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 关于古代两河流域,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即相当于公元前18世纪前期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根据所学可知,A、C、D均符合史实,均正确。故应选B。
2.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学园的名字叫Lyceum (吕克昂)。此时的雅典处于
A.城邦制度开始时期 B.城邦制度繁荣时期
C.城邦制度衰落时期 D.古典时代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可知,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最为繁荣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公元前5世纪。故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335年应是雅典的衰落时期。故应选C。
3.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
D.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C
【解析】考察罗马的法律。根据学过的知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是在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新的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形成的。故应选C。
4、《十二铜表法》规定,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要被处以死刑。这表明
A.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习惯旧俗得以保留
C.贵族滥用权力受到限制 D.法律程序过于严格
【答案】C
【解析】考察罗马的法律。依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这是一种不当行为,不是习惯旧俗,也不是法律程序,故B、D错误;A项与材料无关。故应选C。
5、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并与前来镇压的法王路易六世的军队斗争直至1128年。琅城起义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 B.打破天主教的束缚
C.实现社会主义 D.反抗专制王权
【答案】A
【解析】考察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材料表明,琅城公社建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说明公社的成立遭到封建领主的反对,为保持自治,公社同并与前来镇压的法王路易六世的军队斗争直至1128年。最终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此后,琅城居民一直实行自治,琅城公社存在了两百多年。故应选A。
6.右图是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某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从版图布局上可以判定为
A.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D
【解析】考察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北苏丹与也门,正符合地图这一范围。故应选D。
7、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考察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圣经》和上帝即可得救。而罗马教皇宣扬“因行称义”,认为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此,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信徒是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A、B、D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应选C。
8、187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1825年对工会活动的限制令,但同时禁止罢工者组织纠察队。这反映英国
A.民主政治逐步发展 B.劳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
【答案】A
【解析】考察英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消工会活动限制令说明人民民主权利的扩大,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禁止罢工者组织纠察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故应选A。
9、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请人绘制肖像。(右图)一位法国将军说:“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如此“看图说话”的深层寓意是
A.基于对人物肖像表情、佩剑服饰的感觉
B.基于对画面人物反差、构图比例的观感
C.基于对德国军国主义、法德关系的忧患
D.基于对德国跨越发展、称霸世界的恐惧
【答案】C
【解析】考察法德关系。德国是通过普鲁士王朝的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统一的。为完成最终统一,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既割地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再加上历史及普法战争的缘故,法国对德国的行为是忧心忡忡。故应选C。
10、弗吉尼亚的怀斯曾发问:“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如果我们向法国宫廷提供贸易,当我们承认(英国)居民时,他们会款待我们比款待利物浦更好吗?”怀斯最关心的问题是
A.法国的贸易援助 B.英国的居民身份
C.北美的民族独立 D.英国的贸易竞争
【答案】C
【解析】考察北美的独立问题。“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表明北美弗吉尼亚的怀斯关心自己的身份,也就是北美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故应选C。
11、有人指出: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在历史上比单纯地对国王权力的制止更加重要。(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而1625年英国的《垄断法》则是
A.产生于君主专制时期的一部反垄断法 B.产生于君主立宪时期保护专利的法案
C.反映了推翻君主专制后资产阶级意志 D.属于工业革命后政府社会立法的范畴
【答案】A
【解析】考察对1625年英国的《垄断法》的认识。材料表明,《垄断法》产生于1625年,正是英国君主专制时期,而英国的“君主立宪”产生于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颁布,这时君主专制才被推翻;“工业革命”发生在1765年至1840年。故B、C、D均不合题意,故应选A。
12.“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视为天赋人权而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
A.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C.建立共和政体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考察法国的《人权宣言》。根据所学可知,物质决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把“自由”“平等”视为天赋人权并写入《人权宣言》。其根源应归根于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故应选D。
13.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②1812年战争的胜利引发了俄国民主意识的觉醒
③1855年战争的失败使废除农奴制呼声渐趋高涨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考察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812年的战争是反对拿破仑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俄国获得胜利,使俄国民族意识觉醒,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失败;1855年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地区的争霸战争,俄国由于落后的农奴制而失败,由此催生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故应选C。
14.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维护了革命派的利益 D.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答案】B
【解析】考察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在作者看来,创立联邦政府是为了不使政府受到“群众暴政的侵犯”,这说明联邦政府的成立使全国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正是1787年宪法的重要意义所在。故应选B。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反映了
①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向农村渗透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④专制统治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新贵族的参加反映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前,议会中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并没有成为统治阶级。这时的专制统治已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故应选B。
16.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C
【解析】考察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材料的含义可知,500年前欧洲人以传播宗教为幌子对非洲进行殖民掠夺,着客观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文化也传入非洲。 “象牙”和“《圣经》”的易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17.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使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陈腐世界的代表”: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B.“基于道义”:为发展资本主义开拓市场
C.“最现代社会的悲歌”:坚决抵制违背国际道德的行为
D.“对联式悲歌”:殖民国家扮演破坏者角色,落后阶级却进行现代化的探索
【答案】D
【解析】考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对英国来说,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战争,A、B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因此中国战败,C也不合题意。故应选D。
18.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另一方面是清政府具有镇压人们的力量,以建立有利于侵略者的安定的秩序。”表现这一政策最为明显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考察列强的侵略。材料的意思在于说明列强要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以便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体现了材料的观点。故应选D。
19.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A.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材料“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康)有为安有为?”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道路的失败;“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依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共和国的道路,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史实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故应选D。
20.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考察三民主义。依据所学可知,“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为此他所设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纲领,即民生主义。故应选C。
21.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答案】A
【解析】考察新文化运动。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故B、C错误;由材料“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知该思想家认为打破保守的观念,方能实现国家振兴,故A正确,D错误。故应选A。
22. 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答案】D
【解析】考察工业革命。图表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材料中只能看出英国资本的增长,看不出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也不能说明英国已统治了全世界;这一时期英国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材料并不能佐证这一点。故应选D。
23.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古希腊雅典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B
1888年汉口城市人口仅18 万,至民国初年增至120万,20多年间增长近6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入校读书,30年后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D
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答案】C
【解析】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等。A,从材料并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B,汉口人口的变化只是个例,得不出普遍的结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材料表明,短短的30年时间,日本的“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足以说明“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符合题意;D,材料仅仅是钢产量,得不出结论“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故应选C。
24、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指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主要实践活动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建设近代海军
【答案】B
【解析】考察洋务运动。材料表明的是,由于“我中华智巧聪明”,所以可以“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便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洋务人才。故应选B。
25、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考察八国联军侵华。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句“北京”、“使馆大街”等。依据所学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克林德”也是这一时期被打死的德国人。因此这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应选D。
26、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考察洋务运动。材料的意思是说用西方现在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正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故应选B。
27.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初步实现的有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考察五四运动。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学生和全国人民的斗争,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惩办曹陆章卖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样,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分析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故应选D。
28.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考察中美两国的社会保障措施。分析材料可知,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改善民生;A、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国情;B项并没有放弃市场经济机制。故应选C。
29.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答案】C
【解析】考察对洋务派的认识。材料“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指的是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就以满足,不知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却没有学习。这里是批评洋务派之肤浅。再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30.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解析】考察西方列强侵略。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没有参战,故不会有军费赔偿,A错误;C在华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特权是美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故应选D。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 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
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 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考察雅典民主政治。解题时注意题中的关键词“根本目的”。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是为了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推行。A、B、D?三项都是雅典民主政治推行的结果或影响。故应选C。
32.《刚果真象》一书中写道:“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A.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西方工业化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D.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答案】AD
【解析】考察殖民侵略的暴行。材料体现的正是殖民扩张时期,为掠夺财富“黄金”而出现的“种种残暴罪行”,这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应选AD。
33.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蒸汽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空间制约
C.它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形
【答案】BA
【解析】考察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是动力的革命,摆脱了人力、河流、高山等的种种限制,使城市的发展走向了集中,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故应选BA。
34.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D.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答案】CD
【解析】考察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在近代,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故应选CD。
35.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主张?? ???????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思想????????? D.劝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A
【解析】考察维新变法思潮。材料中“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说明维新派已经放弃了“中国是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观念,并以此思想来鼓励人们进行变法维新。故应选DA。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种姓与婚姻(14分)
毗湿摩说:
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
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但是有人说,从首陀罗种姓中娶妻是不行的,即使仅仅以交欢为目的。
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
——《摩诃婆罗多》
问题:
(1)《摩诃婆罗多》是印度著名的史诗,古代世界还留下哪些伟大的史诗作品?它们有哪些共同点?(4分)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摩诃婆罗多》及古代印度社会的认识。(10分)
【答案】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由所学可知,除《摩诃婆罗多》外,还有《吉尔伽美什》、《罗摩衍那》、《荷马史诗》等。结合这些古代史诗的内容回答其共同点。第(2)问,结合《摩诃婆罗多》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回答。
37、启蒙思想及其实践(12分)
材料一 他(孟德斯鸠)主张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他还强调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
材料二 他(卢梭)要求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
——以上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哪些思想主张?(4分)
(2)与材料一相比,卢梭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人的思想对美国历史产生的影响。(5分)
【答案】
(1)答案1:结合材料归纳其主张。(4分)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归人民代表机构,国王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归陪审法庭,体现了他三权分立的主张;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最高行政首脑国王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能干预行政事务,体现了权力制衡的主张。
其它答案(0分)
(3) 答案1:结合两件史实论述影响。(6分)
·卢梭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思想,激励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发起北美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3分)《1787年宪法》颁布,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 分权关系,解决了中央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问题,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3分)
答案2:结合一件史实论述影响。(2分)
·卢梭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思想,激励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发起北美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1787年宪法》颁布,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中央机构内部的分权问题,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3:只有史实,未分析。(1分)
·美国联邦宪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其他答案0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他(孟德斯鸠)主张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他还强调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均衡。第(2)问,材料一主要是三权分立与制约均衡思想,而材料二“他(卢梭)要求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则反映的是人民民主和不可替代性。第(3)问,结合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回答。
38. 近代西欧工人的生存状况(12分)
材料一: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1913年的指数为10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3
大不列颠
57
64
70
81
90
100
10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100
材料二:工业生产的上升(1860—1913)(1913年的指数为100)
德国
大不列颠
法国
俄国
美国
世界
1860
14
34
26
8
8
14
1870
18
44
34
13
11
19
1880
25
53
43
17
17
26
1890
40
62
56
27
39
43
1900
65
79
66
61
54
60
1910
89
85
89
84
89
88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据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
材料三: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光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他们塞满了海滩,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还尽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着一篮子吃的,旁边总是还跟着一个小孩子……”
——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叙述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工人的生存状况,并分析原因。
【答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工人的生存状况.分析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从材料中可知,工人的工资有所提高、待遇有所改善,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个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如“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 一个从前经常光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等。分析原因时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斗争等综合分析回答。
39、自强运动(12分)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如何理解“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2分)
2)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你认为这个“基本设想”的出炉是否有其必然性?阐述理由(6分)
3)谈谈你对“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的理解。(4分)
【答案】
1)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只零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触动封建专制体制和伦理道德。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2分)
2)有必然性(1分)。可从时代背景、领导阶层、根本目的等角度予以阐述说明。如:
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从内忧外患中起步,当时顽固保守势力依然强大,只有坚持中体,西学的引入才有依托和可能;(2分)
领导阶层: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萌生,领导自强运动的廷臣和疆吏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地主阶级开明派);(2分)
根本目的:自强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列强欺辱、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分)
(如从其他角度出发,能言之成理,论证充分也给分)
3)该观点过于简单、片面和绝对,“完全照抄”和“全盘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态度。(1分)
“完全照抄”既忽视了外来文明的某些不足和局限,也忽视了自身文明的传承性和民族性,
(1分)
而“全盘否定”则忽视了外来文明的某些进步因素,亦忽视了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缺陷。(1分)
因此对外来文明和民族传统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甄别取舍。(1分)
(文字表述不必拘泥于答案,此题赋分一从体现的角度是否多样,二从论证的力度是否充分)
【解析】第(1)问,结合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阶级属性分析回答。第(2)问,回答此问要从时代背景、领导阶层、根本目的等角度予以阐述说明。第(3)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内容综合分析回答。同时注意,每一个文明都有其进步和不足的一面,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40.中西方差距(25分)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86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英国
1.9
9.5
19.9
美国
——
2.4
7.2
中国
32.8
29.8
19.7
印度
24.5
17.6
8.6
材料二: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问题:
(1)从材料一中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差距?(15分)
【答案】
【解析】第(1)问,充分分析材料,归纳总结。从材料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英美产品总体上来说呈上升趋势,而中印则呈下降趋势;到了1860年,英美基本持平,中印也如此。第(2)问,首先作出判断,然后结合材料回答。材料一仅仅就四国产品而言,而材料二则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的。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回答时要注意角度。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选科期终考试卷
答题纸
一、选择题二(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
32.
33.
34.
35.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
(2)
37.(1)
(2)
(3)
38.
39.(1)
(2)
(3)
40.(1)
(2)
(3)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选科期终考试卷
答案
37、(1)答案1:结合材料归纳其主张。(4分)
·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归人民代表机构,国王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归陪审法庭,体现了他三权分立的主张;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最高行政首脑国王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能干预行政事务,体现了权力制衡的主张。
其它答案(0分)
(3) 答案1:结合两件史实论述影响。(6分)
·卢梭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思想,激励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发起北美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3分)《1787年宪法》颁布,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 分权关系,解决了中央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问题,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3分)
答案2:结合一件史实论述影响。(2分)
·卢梭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思想,激励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发起北美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1787年宪法》颁布,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中央机构内部的分权问题,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3:只有史实,未分析。(1分)
·美国联邦宪法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其他答案0分。
39、自强运动(12分)
1)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只零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触动封建专制体制和伦理道德。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2分)
2)有必然性(1分)。可从时代背景、领导阶层、根本目的等角度予以阐述说明。如:
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从内忧外患中起步,当时顽固保守势力依然强大,只有坚持中体,西学的引入才有依托和可能;(2分)
领导阶层: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萌生,领导自强运动的廷臣和疆吏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地主阶级开明派);(2分)
根本目的:自强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列强欺辱、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分)
(如从其他角度出发,能言之成理,论证充分也给分)
3)该观点过于简单、片面和绝对,“完全照抄”和“全盘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态度。(1分)
“完全照抄”既忽视了外来文明的某些不足和局限,也忽视了自身文明的传承性和民族性,
(1分)
而“全盘否定”则忽视了外来文明的某些进步因素,亦忽视了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缺陷。(1分)
因此对外来文明和民族传统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甄别取舍。(1分)
(文字表述不必拘泥于答案,此题赋分一从体现的角度是否多样,二从论证的力度是否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