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2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简车开始使用
2.假如你生活在明朝,可能经历的是(  )
①跟随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②闲暇时阅读《红楼梦》
③早餐煮玉米和甘薯吃 ④在北京的戏楼里观赏京剧演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侧为某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10%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明朝经济繁荣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4.“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ù,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D.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5.(2022七下·)明代无锡农村,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之声又遍村落,报布贸米以食矣”。这表明(  )
A.江南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 B.专业作坊的生产形式盛行
C.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 D.无锡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6.(2022七下·)清朝中期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其中的“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
A.湖北和广东 B.湖北和广西 C.湖南和广东 D.湖北和湖南
7.(2022七下·)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汉口 B.苏州 C.江宁 D.北京
8.(2022七下·)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此画反映的风貌是(  )
A.农产品投入市场 B.商帮形成
C.白银广泛使用 D.商业繁荣
9.(2022七下·)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A.晋商活动范围非常广 B.晋商开拓了国外市场
C.晋商收益最大的行业是票号 D.晋商的贸易枢纽是山西和河北
10.(2021·眉山)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11.(2021·福建)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
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点六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12.(2020·广东)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5%,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士丧失
C.农业全面意退 D.经济结构变动
二、材料分析题
13.(2021·苏州)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14.(2013·黄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摘自中学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 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判断图表反映的是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A 项符合题意;
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简车, B 、 C 、 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清朝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答案】B
【解析】【分析】 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是当时著名的抗倭将领,因此,可能跟随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故①正确;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甘薯是在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的,故③正确;
《红楼梦》是清代的小说,京剧在清朝道光年间形成,因此,在明朝都不可能经历,故排除②④;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该题,学生要熟悉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要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同学们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由此及彼。
3.【答案】D
【解析】【分析】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D 项符合题意;
图表中反应的是清朝经济,而不是明朝, A 项不符合题意;
江南地区开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B 项不符合题意;
海外贸易繁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C 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解析】【分析】 材料所述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纺织业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手工业工场,所以 D 符合题意;
明朝中后期没有出现工业经济,所以 A 排除;
明朝中后期封建经济依然强势,资本主义工业繁荣不符合史实,所以 B 排除;
材料中的织机和机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普遍使用的表现,所以 C 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乡民日常则种田为生,每逢雨季则机杼之声又遍村落,报布贸米以食矣”可知,材料反映乡民平时种田为生,下雨天做手工业,表明手工业成为重要辅助产业,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分析材料、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该类试题是近年的常考题型,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教材中的材料,逐步培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意思是湖广行省盛产稻米,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这里的“湖广”主要指的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D符合题意;
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难度适中,掌握“湖广熟,天下足”的含义(湖广是明朝时期的省份名,清朝分为湖北和湖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B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掌握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考查教材内容,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厂甸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旧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为集市,叫开厂甸,热闹非凡,充分体现了清朝商业繁荣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
ABC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通过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词,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可知晋商经商的范围非常广,A能够从材料获得;
依据材料“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圣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可知晋商贸易中枢是山西和河北,晋商开创了国际贸易,B、D能够从材料中获取;
晋商最牛的一个商业行当是票号在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 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 分析归纳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该类试题的作答难度不大,重在细读材料。
10.【答案】C
【解析】【分析】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
B.测底解决温饱问题,不符合题意;
C.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带来的影响回答,注意理解。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712年到1726年,纳税田亩数与1683年相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1726年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 C 项符合题意;
题干表格反映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没有涉及精耕细作、兴修水利的内容,排除 AD 项;
题干表格反映了当 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排除 B 项。
故选 C 项。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2.【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可知小农经济的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全面衰退。
ABC三项都不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结构变动是造成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本题关键信息: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田赋,而到了清末田赋所占的比重降至35%。
13.【答案】(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有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故答案为:(1) 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 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概括,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即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学艺术的联系。
14.【答案】(1)措施:以庸代役;减免赋税;轻徭薄赋;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绢或布)替代劳役等。
作用:保证了农民生产不误农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如精耕细作;推广引进高产作物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发展(1)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况能力,从材料中得到措施,然后根据所学答出作用。(2)要求学生对材料的综合概况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的提炼,主要从材料中得出答案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本题难度适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