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16: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期末)下面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物质需求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变化
C.人民生活水平变化 D.人民精神面貌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新变化,下列关于人们衣、食、住、行、用中的几组关键词中,符合这一新变化的一组是(  )
A.时装展、绿色食品、家居精装修
B.自行车、家用电脑、移动电话
C.移动电话、绿色食品、布票买布
D.土坯茅草房、时装展、粮票买米
3.小磊通过调查收集到以下关于家乡的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乡的交通越来越发达
②家乡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③家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④小磊具有关心家乡的社会责任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小奇收集的资料中,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
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②上网浏览、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
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
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小鑫在奶奶家里发现以下“购物票证”。从该物品可知(  )
①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②当时商品供应非常匮乏
③发行于改革开放以前
④发行于改革开放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为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小倩打算对300户村民住房情况进行调查。你认为最有可能选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查阅历史资料 B.个别访谈
C.问卷调查 D.实地考察
7.小谧同学为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打算对此做一次社会调查。为此他做了一些准备,你认为合理的准备有(  )
①设计调查问卷 ②设计调查提纲
③确定调查对象 ④准备调查报告的基本结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夏玲通过对社区的社会调查,展示了如下图示,图示反映了(  )
A.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人们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人们居住和就业渠道改善
9.(2021·衡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10.(2021·江西)如图反映了(  )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1.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12.(2020·宁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70年代末“三转一响” 80年代“四大件” 90年代“三金” 2000年—2010年 “一动不变”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9·湘潭)百年回首,从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惶恐自救到而今“玉兔九天揽月,蛟龙下五洋捉鳖”的信步从容。中华民族始终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以昂扬之姿,尽展大国雄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间 口号
1900—1909年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年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_____________
1920—1929年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1930—1939年 A
1940—1949年 B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
序号 年代 主要热词
1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保家卫国、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3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4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I号计算机、喇叭裤
5 20世纪90年代 深圳速度、海选、下海、菜蓝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6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7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注: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
材料三:从1912年到现在,中华文明处于一个关键的现代转型期……这一历史阶段分为两个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事件,意味着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一方面缓慢艰难地前行,另一方面面临重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注:即社会主又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在第二时期,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口号往往代表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请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对材料一中缺失的口号进行补充。
①   
②A,B中任选一个阶段补充
A:   B: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时期(可用序号代替),解释这组热词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一、第二时期开始的历史事件。
(4)以下两个观点均来自材料三,请任选一个加以论证。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
(要求:请模仿示例,自拟论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或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生活等,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论题示例:新中国的国防事业由“有国无防”到“钢铁长城”(或新中国逐渐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力量)。
(5)综合以上,你认为贯穿百年,推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初衷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195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粮票(见下图),国家与地方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材料三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至1952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而导致1952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又是什么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在那个时期要用粮票才能买东西?在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逐年增长说明了什么?谈谈这种现象的产生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三幅漫画反映了从步行赶集到开着拖拉机赶集再到现在直接在网络中购买农产品的变化,这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属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ABD三项和题干漫画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注意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2.【答案】A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衣服的款式、品种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食品种类非常丰富,人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讲究食品的营养均衡和绿色保健食品了;现在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很多农村都建起了小洋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新变化,题干选项几组关键词中,时装展、绿色食品、家居精装修符合这一新变化。
A项时装展、绿色食品、家居精装修符合这一新变化,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新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出现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家乡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显示出家乡的交通越来越发达,这就是家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小磊这样做说明他具有关心家乡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交通的变化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不属于家乡科技创新能力,故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图片含义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细心分析题肢,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4.【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 上网浏览、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 , 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 ,但是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这是改革开放前,物质供应不足才发生的,故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题肢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题肢回答。
5.【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购物票证显示的时间是1983年,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从当时的票证看,这是我国当时商品供应非常匮乏,不能完全保证供应,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
① 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无法从材料中得知,排除;
③ 发行于改革开放以后,表述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注意细心观察图片,看懂图片出现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题肢回答。
6.【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300户村民住房情况进行调查,由于人数众多,最有可能选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这样简单有效,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这几种调查方法的区别和使用方法。
7.【答案】A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进行社会调查,需要准备的有: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提纲,确定调查主题,确定调查对象等,①②③符合题意;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论需要在调查结束后进行,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要牢记课本上的关于调查活动的有关知识。
8.【答案】B
【解析】【分析】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70年代到21世纪初,家庭拥有的大件物品不断变化,越来越高档,这反映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人们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不符合题意;
D. 人们居住和就业渠道改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关键。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可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家庭财富标志越来越高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B正确;
图片说明的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不是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答案】C
【解析】【分析】A. 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不符合题意;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10年和1997年相比,主要城市间铁路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列车运行时间大大缩短,这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观察图片,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D
【解析】【分析】A.1956年,不符合题意;
B.1978年,不符合题意;
C.1984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这次修订一定会出现在1992年之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其实还是要注意识记基础知识。
12.【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四副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改,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家庭财富标志越来越高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ACD三项和题干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是题干图片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及学生分析史料能力。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
13.【答案】(1)体现五四运动、实业救国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实业救国”等。;A处:体现红军革命、长征、抗日、国共合作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B处:体现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内战、土改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奋起反抗”“和平建国”“和平、民主、团结”“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2)第1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1953-1957中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阶段,1957年,由于“左”倾错误导致右派出现;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农村大搞公共食堂;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票证流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之一。其他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第3阶段,“文化大革命”;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防建设取得了成就.第4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文革”的教训;社会主义新风尚;拨乱反正;科教兴国。第5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第6阶段,区城合作;睦邻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党的政策调整;科技的发展。第7阶段,党的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单的保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
(3)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4)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论证示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和重庆谈判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机遇;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示例:自拟论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丰面多彩。其他论题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边倒”到国际外交舞台的重要一员、新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逐渐成为科技大国等。
(5)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
【解析】【分析】(1)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0--191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因此只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提出的口号都可以,如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实业救国”等。
②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193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红军革命、长征、抗日、国共合作等,因此只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提出的口号都可以,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1949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内战、土改等, 因此只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提出的口号都可以,如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奋起反抗”“和平建国”“和平、民主、团结”“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热刺出现的背景、原因,如 第1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1953-1957中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阶段,1957年,由于“左”倾错误导致右派出现;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农村大搞公共食堂;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票证流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之一。其他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第3阶段,“文化大革命”;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防建设取得了成就.第4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文革”的教训;社会主义新风尚;拨乱反正;科教兴国。第5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第6阶段,区城合作;睦邻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党的政策调整;科技的发展。第7阶段,党的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单的保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看出, 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一时期开始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因为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标志着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阶段第二时期开始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原因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4)此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回答,回答时按照要求,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回答,如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论证示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和重庆谈判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机遇;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示例:自拟论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丰面多彩。其他论题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边倒”到国际外交舞台的重要一员、新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逐渐成为科技大国等。
(5) 综合以上,贯穿百年,推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初衷是 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体现五四运动、实业救国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实业救国”等。A处:体现红军革命、长征、抗日、国共合作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B处:体现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内战、土改等事件的口号均可。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奋起反抗”“和平建国”“和平、民主、团结”“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2) 第1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国,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上向苏联“一边倒”;1953-1957中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阶段,1957年,由于“左”倾错误导致右派出现;1958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农村大搞公共食堂;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票证流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了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之一。其他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如下:第3阶段,“文化大革命”;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防建设取得了成就.第4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文革”的教训;社会主义新风尚;拨乱反正;科教兴国。第5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第6阶段,区城合作;睦邻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党的政策调整;科技的发展。第7阶段,党的政策调整;经济体制改单的保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
(3)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4) 观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论证示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证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和重庆谈判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机遇;而中国共产党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观点二: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重塑辉煌。示例:自拟论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小康,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通过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丰面多彩。其他论题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已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边倒”到国际外交舞台的重要一员、新中国人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逐渐成为科技大国等。
(5) 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
【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解答时,只要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和理解,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时间的限制。
(2)本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选一个时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实际上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需要平时学习时下功夫,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此题需要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所学知识的重大事件对照,找到最重大的事件。
(4)此题要求任选观点来论证,回答时,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按照要求写作,注意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5)此题需要学习理解概括回答,难度较大,可以把上述材料综合在一起,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土地改革的完成,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那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所以要凭票计划供应。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等物资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粮票就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
(3)说明了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启示:改革开放促使民富国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分析】
(1)1950一一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下滑。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匾乏,所以要凭票计划供应。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等物资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废除了凭票证购买物品的制度。
(3)材料三的“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统计表“,说明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现象的产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民富国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