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故都的秋》
读佳句——感受秋景之况味
品味语言——领略作者的感受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披文入情——探究审美趣味
04
思考体验——感悟生命之深邃
05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导入一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约;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们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毋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导入二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
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读佳句 感受秋景之况味
1.熟读课文。
2.组织讨论:你知道哪些写秋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3.找出古今文人描写“秋景”的句子,并指出是乐景还是哀景。
秋景与秋情
秋是一个耐人品味的季节,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从而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人的经历和心境不同,对秋的感觉也不同,即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感伤,又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更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今天,让我们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什么味道。
品味语言 领略作者的感受
1.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故都的秋》这个标题,你有何感受?
故
“老”“从前的”“过去的”,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历史悠久的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文化深厚。
秋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而且秋往往给人落寞惆怅之感。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
2.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研读第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把它朗读出来,并具体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从而进入文中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讨论,找出第3-11段作者绘声绘色描写秋天景物的语句。
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淡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4.文中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秋天色彩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虽然有如此繁多的声响,却并不显得喧闹,这些细致、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在寥廓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
5.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秋声”的呢?描写如此繁多的“秋声”,作者想表现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品味语言、领会感受
故都的秋
披文入情 探究审美趣味
1.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要体会文中这些平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作者情感,不妨注意文中那些与我们通常的审美倾向不一致的细节。
请以第3段为例,找一找作者的欣赏趣味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家默读、思考,交流讨论。)
审美感受
2.深度阅读,深入讨论
(1)为什么作者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景?漂亮的新房不好吗?
破屋更有沧桑感,与故都的整体氛围相契合。新屋好看实用,但这种“新”会掩盖历史的沧桑,没有了历史的回味。
(2)作者写的是“故都的秋”,“故都”与“破屋”有何联系?欣赏这椽破屋,实际上他体会到了什么?
破屋是一处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所在。欣赏破屋,作者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感的美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共有的追求。
就如同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的那样:“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这些文化触觉敏感的人们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第一次超越。故都平凡的秋景也因郁达夫审美情趣的超越而显得不平凡,显得更加动人了。
浓茶味苦,在慢慢品味中却有回甘,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故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在对它的过去的回想中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
(3)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鲜艳的花朵固然美丽,却也显得俗气。破屋、浓茶、青天朗日之下,郁达夫所追求的是一种雅趣,这里不需要太强烈的视觉刺激,而需要淡雅隽永的余味。此处大多景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冷色调,带来心灵的落寞感受,也正与作者眼中故都秋天的“悲凉”相映衬。
(4)赏花为何不求鲜艳,反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当下的命运。故都,已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历史感触正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这些景物在意味上都与故都的衰败颓唐、曾经辉煌但已然成为过去的整体氛围相统一。
(5)陪衬的草为何不求茂盛嫩绿,反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景物
思考体验 感悟生命之深邃
1.探析作者审美情趣的成因
引导:不论破屋、秋草、素色的喇叭花还是后面的落蕊、寒蝉,似乎都是一些事物生命衰败时的颓唐景色。作者却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景象?
结合作者的自述:“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思考文中作者是否透露出了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
文中说到“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郁达夫作为文人,自然摆脱不了这种倾向,还有一句话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文中郁达夫有心租一椽破屋,闲居赏秋景,自然是有情趣的人。这就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心理对作者的影响。
2.深化理解,思考生命之美
(1)郁达夫喜欢“清”、喜欢“静”可以理解,但觉得“悲凉”是一种美就有点奇怪了。从关于落蕊的描写中来想一想:作者在落蕊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落蕊有一种生命凋零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作者感受到了一点落寞。
(2)为什么落寞?
落蕊细小,气味清淡,落下后铺满地。本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作者能感觉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微细触觉便仿佛是真实触摸着生命的消亡的感受,表现出作者感受的细腻。落蕊不引人注意,作者却如此着力表现,可见其爱秋之情深。
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种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告诉人们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这样,故都的秋景就已经不单是一季景色,而是带上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1)《故都的秋》中除了落蕊,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的秋景,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结合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试着自己来体会一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趣。(彼此交流后发言。)
3.自主探析,提升认知
(2)怎么理解他们“微叹着互答”呢?
一方面,这种语调有着一种正好的韵味;另一方面,秋雨不同于春雨、夏雨,它零零落落中带来预示季节变换的寒意。天渐凉的感叹,恰如故都繁华过后的日趋衰败,也可能是对社会状况日趋惨淡的感叹,有着同落蕊一般的“落寞”。这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悲凉”。
(3)“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感的,可为什么作者把它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
在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中,流露出落寞、忧郁、孤独的心境——“悲凉”的意绪,这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遇在作者内心投下的阴影,以至于对北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些苦涩的悲凉。但文中郁达夫的感受又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悲凉”,他还流露出真切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并且还反复表达了对这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
4.课堂总结,加深课文理解
郁达夫便是沿着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在平凡的景物之上,他不仅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而且超越了历史的沧桑进入到对生命周期的沉思。北平的秋景加上故都本身的历史沧桑再加上生命衰败的思索体验,便构成了作者所喜爱的故都的秋的“故”的感受,也完成了对这些平凡景色前两个层次的内涵的超越。作为文人的郁达夫眼中看着故都的秋景,脑中想着故都的历史,心中便有了生命的感慨。
孙绍振教授说过: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为他眼中带着历史沧桑的“深邃情致”与衰败之美的“生命感觉”。这也正是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之为美的原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