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22:4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1.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是有关酒肆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四川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酒肆》(见下图),图中有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作为一项史证,画像砖《酒肆》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 )
A.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D.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
2.《盐铁论》记载,西汉“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C.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D.各地物产流通范围有限
3.唐玄宗开元二年始设市舶使。如表是唐玄宗开元二年至宣宗大中四年可考的市舶使任职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开元二年 开元十年 天宝初 广德元年 德宗初 开成元年 大中四年
姓名 周庆立 韦某 无 吕太一 王虔休 无 李敬实
身份 朝官 宦官 宦官 宦官 朝官 宦官 宦官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重视不够 B.宦官专权严重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C.市舶使与藩镇割据相伴始终 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政府职能完善
4.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5.《战国策》记载,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形成统一市场 B.关税收入可观
C.赋税徭役沉重 D.韩魏国力强大
6.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人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7.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等,不仅是财赋重地,而且是农工商各业发达的经济重心。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发达的市镇网络把各市镇联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这表明明代( )
A.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 B.城市经济职能进一步扩大
C.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 D.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8.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9.自东晋穆帝至隋初,林邑(毗邻中国南部边疆的早期东南亚国家之一)“频寇日南、九德之郡,杀伤甚多,交州(今两广及越南北部)遂致虚弱”。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B.加剧了江南的分裂割据
C.影响了海上丝路的发展 D.造成了朝廷的财政匮乏
10.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B.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C.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D.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11.古代亚洲不同地区形成了多元而又各有特色的文明,下列现象属于下图所示地域的是( )
A.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B.苏美尔人对两年不耕作的土地收回村社
C.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D.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12.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13.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下列关于商贸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B.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
C.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D.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
14.元丰三年(1080年),宋廷颁布市舶条法,规定发放往南海诸国贸易凭引(身份证明)之权集中于广州,发放往日本、朝鲜贸易凭引的权力集中于明州,钦州等港的对外贸易都须到广州领取公凭及接受抽解(纳税)。这反映了宋代
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对外贸易受到严格管理
C.外来移民活动相对自由 D.民间海上贸易空前繁荣
15.据考古发现,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的漳州窑瓷器在国内古遗迹中非常罕见,但在海外,譬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甚至在埃及却发现甚多。据此可知当时
A.世界市场有所发展 B.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漳州窑瓷器技术领先世界
16.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商贸的主要载具是船只,一般认为,沉船数的增加是进出口贸易扩大和繁荣的重要表现,而“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沉船数是前两个世纪的三倍”。在此期间罗马商贸繁荣程度可略见一斑,有关资料表明,罗马本土进口货物品种不同,产地各异,一般来讲,罗马从高卢、西班牙得到金属、粗羊毛、兽皮、皮革等;从亚洲的本都、叙利亚输入木材;从巴勒斯坦南部获得阿拉伯运来的香料和没药;从西西里、小亚细亚、埃及买得粮食。富裕的罗马人热衷购买小亚、群尼基、叙利亚及亚历山大里亚制造的精美织物、地毯和玻璃器皿。罗马人也常到希腊购买艺术品,此外,奴隶贸易在罗马进口贸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罗马本土的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绝大部分产品被自身城乡之广阔地方市场所吸收和消费掉了。
——摘编自隋竹丽《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城市经济的崛起》
材料二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商业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可知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A项正确;城市的经济职能突出是在宋以后,排除B项;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是在宋代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不能体现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依据材料“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可以看出“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能贩运到“曹、卫、梁、宋”,且“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能为“邹、鲁、周、韩”地区所食用,说明当时各地物产流通不畅和流通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产流通受限,不能说明商业环境状况宽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商品流通受阻,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流通受限,无法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舶使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可见市舶使的设立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设立市舶使说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藩镇割据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其他租赁文书”等数量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活动比较规范,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体现不出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管理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无忌在劝谏魏王勿与秦国一起进攻韩国时指出,魏国通过征收魏韩两国关税“足以富国”,反映出当时关税收入可观,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战国时期已形成了统一市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赋税徭役的沉重,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韩魏两国的国力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中西海上贸易既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包括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等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外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严格限制,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现,而不是唐代海上贸易兴盛的影响,并且题目也没有点明这是民间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上贸易是政治目的为主,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可以得出,明朝时江浙一带的市镇,每个镇之间经营的商品呈现出专业化特点,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市镇和城市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江浙一带的市镇,没有提其它地方,也没提到全国性统一市场,排除C项;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是指个别地区出现雇佣关系,但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业联系,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A项;“遍布全球”违背材料意思,排除C项;“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穆帝至隋初,林邑的北犯不仅危及到了中国南部边疆的稳定,而且阻隔了中国王朝南海贸易的交通命脉,导致交州逐渐失去中国海外贸易基地的地位,也影响了海上丝路的发展,C项正确;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林邑的北犯加剧了江南的分裂割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朝廷的财政匮乏,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可知,政府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且政府根据券书解决纠纷,这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现象的发展,排除A项;到了清代,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货币信贷,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这是古代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D项正确;古希腊人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对两年不耕作的土地收回村社,排除B项;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官版契纸”“民间手写契纸”“加盖官印的‘红契’”和“未盖官印的‘白契’”说明契约的形式有了发展,B项正确;专制主义从根本上会对契约形成阻碍而不是促进发展,排除A项;法治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民主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到契约的发展对近代化转型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宋廷颁布市舶条法,规定海外贸易必须到规定的地方领取凭引并纳税,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管理严格,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视农业,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外来移民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无法体现民间海上贸易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的漳州窑瓷器在国内古遗迹中非常罕见,但在海外,譬如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甚至在埃及却发现甚多”,可知明清时期,漳州窑瓷器畅销海外,说明世界市场有所发展,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对比,不能说漳州窑瓷器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很早之前巴比伦、罗马、伊斯兰、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A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商人在使用信贷工具,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是否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排除B项;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航运业发达;地方商业繁荣;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大;国内外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
(2)影响: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
因素: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综合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开放的对外政策;竞争力强的商品。
【详解】(1)原因:根据题干“一般认为,沉船数的增加是进出口贸易扩大和繁荣的重要表现,而‘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沉船数是前两个世纪的三倍’”可知航运业发达;根据“罗马商贸繁荣程度可略见一斑”可知地方商业繁荣;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大;根据“但绝大部分产品被自身城乡之广阔地方市场所吸收和消费掉了”可知国内外交通便利;根据“奴隶贸易在罗马进口贸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知劳动力资源丰富。
(2)影响:根据“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可知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根据“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可知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根据“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可知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根据“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可知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根据“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客户自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
因素:根据两则材料罗马和汉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可知,罗马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汉代丝绸之路提供的海外市场都推动了罗马和汉代经济发展,由此可知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罗马和汉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均为其综合国力较为强大时期,由此可见强大的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罗马境内交通发达,汉代丝绸之路繁荣,由此可见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罗马和汉代都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罗马和汉代都有竞争力强的商品,如汉代的丝绸,罗马的农牧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18.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
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推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
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
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
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题。首先围绕主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确定论题后,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又渐趋衰落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最后小结,如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