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描述了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棉布出口情况,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
B.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成为棉花的主产地
C.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D.19世纪中后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棉布大量出口印度
2.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途过程:“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雨果这样描写折射出( )
A.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工业加重化工污染 D.欧洲旅行观念改变
3.有学者就18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征服从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占有金银等硬通货也并非英国人制订计划的主要动机……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该论述( )
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国的世界影响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 D.美化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4.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劳动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有权处置这些钱。假如丈夫完全靠妻子养活,妻子的收入仍然是丈夫的,丈夫若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得有任何抱怨。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离婚几乎不可能,因此无论丈夫如何残忍妻子都逃脱不了他的控制。这主要说明当时英国( )
A.妇女地位依然比较低下 B.旧式家庭结构受到冲击
C.工业革命提高了就业率 D.女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5.下图是1500年至1750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下列选项中对图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1500—1750)
A.1550—1650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日收入增高与商业革命关系直接
B.1600—1700年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
C.1650—1750年间伦敦工人的日收入较高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D.1650—1750年间英国的高工资状况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
6.乔纳森·布朗在《英格兰农业:1870-1947年农场调查》中列举了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小麦51%,羊毛50%,土豆39%,荞麦39%,燕麦38%,猪肉33%,牛肉29%,黄油25%,羊肉25%,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农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 )
A.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B.城市的消费需求增大
C.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 D.殖民地农业发展迅速
7.“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写进决议,由此开始多种形式的斗争;直到20世纪20年代,欧美主要国家普遍完成八小时工作制的立法,并获得了西方企业主的支持。西方企业主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立法保障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 B.世界市场的拓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C.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D.两大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逐渐消弭
8.1860年,伦敦市区在铺设的轨道上运营有轨马车,从而大大提高了马车的运输速度与运输量,路面轨道交通的雏形随之产生。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B.通信系统的发展
C.运输动力革命的推动 D.工业革命的促进
9.17世纪末开始,英国贵族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传统风尚中,以一种追求和进取的形象激发了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创造力,全社会处在一种“向上”的追求中。这种风尚( )
A.导致了贵族的奢侈腐化 B.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C.冲击了传统的政治体制 D.推动了近代的技术革命
10.下表是全伦敦各等级比例(1889年)
各等级 人数 占比 合计
最穷的一类 37610 0.9% 30.7%处于贫困状态
非常穷的一类 316834 7.5%
穷人 938293 22.3%
生活不错的工人 2166503 51.5% 69.3%生活相当不错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上的人 749930 17.8%
表数据反映出,当时英国( )A.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城市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C.贫富分化得到有效抑制 D.建立工人政权条件成熟
11.有学者说:“英国在十七八世纪,相继在多层保护财产合同、价格控制制度、保护发明者的专利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纪,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因素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B.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变化
C.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 D.重视科技与工业的结合
12.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修建了铁路并展现出铁路运输的潜力,此时的德国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英、法,但不甘落后的德国人也开始修建铁路。下表是1840—1851年德国从英国和其他国家进口机车数量以及自产机车数量的数据统计表(单位:辆)。图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A.英国丧失了工业革命领头羊地位 B.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
C.德国的制造业已完成了国产替代 D.铁路推动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13.英国兰开夏地区,参加工厂劳动的16—25岁的女孩子,能为自己积聚100英镑左右的嫁妆。19世纪中期工厂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权意识的逐渐觉醒 B.流水线生产的实现
C.机器生产的迅速发展 D.两性间分工的打破
14.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C.工业革命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D.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15.有学者指出,近代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确立产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统治,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已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而为了榨取产业利润或剩余价值展开了压低成本的大比拼,这需要产业家追逐产业利润的环境。这说明( )
A.贸易保护主义迎合了早期工业化要求 B.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商业革命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进步 D.资本积累是工业时代独有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对于天然植被稀少燃料匮乏的华北地区无异于雪上加霜。
——摘编自赵九洲《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
材料二 美国早期能源结构以有机植物型能源为主,煤炭产量稀少,大部分需由正处于能源蓬勃转型中的英格兰进口。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1861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500桶,当时“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快速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地位的同时,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明代北方出现能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荚国棉纺织业迫切需要革新技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此后,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首先深入到纺织工业,蒸汽机的使用是作为纺织工业的动力而出现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采煤工业的机械化和冶金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无论是被认为揭开使用机器序幕的“飞梭”,还是提高功效四十倍的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都是在英国首先出现的。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机器生产在纺织工业中取得主导地位。
——摘编自顾学杰《试论两种“工业起飞”:英国工业革命与当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材料二 为改变殖民统治形成的单一转口贸易经济而没有重要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1961年,新加坡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冶金能源、电力电讯等,并大力发展替代进口、劳动密集型轻工业。1966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将替代进口工业转变为出口外向型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外资。1971年起,针对建设资金充裕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新加坡政府将发展方向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1979年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引进高技术工业,新加坡的工业正朝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英吴、叶伯华《当代世界史简编》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道路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这些主要用以供应日益发展的工业,以便出口制成品。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材料二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农业为例,简析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9.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英)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节选自《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并概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因为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领域,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手摇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成为棉花的主产地 ”,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廉价的棉纺织品打开了中国市场 ,因此“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的说法正确,但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近代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棉布大量出口印度,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837年,可以判定是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旅途过程”和信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在坐火车时看到的景观,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问题,并没有提到城乡问题,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不是化工污染,材料描述的也不是污染问题,排除C项;这样的描写是快速运行的火车带来的视觉效果,不是观念带来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材料“……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要求自由贸易是推动其扩张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扩张的动力,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与夸大英国的世界影响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美化英国的殖民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劳动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有权处置这些钱”、“在当时离婚几乎不可能,因此无论丈夫如何残忍妻子都逃脱不了他的控制”得知劳动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妇女地位低下,旧式家庭结构没有得到改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体现妇女地位不高的现状,并非强调就业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里的女性自主意识薄弱,不是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至1750年间英国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工人的日收入水平波动趋势图”可知,1650年至1750年之间,英国工人的工资普遍较高,手工工场的成本加大,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要求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这就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D项正确;1550年至1650年间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收入增高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相关,排除A项;1600年至1700年农场主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而非圈地运动导致其破产,排除B项;1650年至1750年间,不是在工业革命期间,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降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这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A项正确;1871-1875年间至1894-1898年间英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消费需求增大应导致物价上涨,排除B项;从18世纪70年代起英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粮食纯进口国,农产品依赖进口严重,不会在1871-1875 年间至1894-1898 年间出现各种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排除C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殖民地农业开发思潮在英国国内逐渐兴起,英国人开始加强对殖民地农业开发的关注,这与题干所列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纷纷进行立法改革,改善工人的待遇状况,C项正确;国家立法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拓展与早期殖民扩张有关,排除B项;阶级矛盾消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大大提高了马车的运输速度与运输量,路面轨道交通的雏形随之产生”可知,伦敦城中有轨马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运输任务的大量出现则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有轨马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并不是由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通信系统的发展,排除AB项;运输动力革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末的英国社会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形成了一股“向上”的社会风尚,最终为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精神文化基础,D项正确;这种风尚不会导致奢侈腐化和社会的动荡不安,AB与题意不符,排除AB项;17世纪末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30.7%处于贫困状态”和“69.3%生活相当不错”可知,188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仍然30.7%的穷人,反映城市贫困问题仍然严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排除A项;材料仍然有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伦敦穷人较多,不能得出工人阶级政权的建立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干预的因素突出,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对输出品的限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谷物条例、航海条例的逐步废除”等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结合材料中“都很好解释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这一信息,可知材料可用来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出现变革,使以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等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可知,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分工的有关信息,排除B项;科技与工业的结合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12.B
【详解】根据1840—1851年的时代背景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业。结合图表信息,1840—1850年德国机车自产量很低,主要依赖从英国等国家进口,但到了1851年,德国机车自产量猛增接近700辆,超过了进口总量,这一变化反映出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且图表信息得不出该结论,排除A项;1851年,德国依然进口了大量机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德国铁路建设推动了制造业发展,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19世纪中期工厂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到47.1%”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兴起后,机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当中,产生了许多适合于女性的工作岗位,这吸引了众多女性走进工厂,C项正确;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增加,带来了女权意识的逐渐觉醒的影响,排除A项;流水线生产的实现与女性走进工厂关系不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参加工厂劳动的16—25岁的女孩子,可知带来的影响是两性间分工的打破,排除D项。
14.C
【详解】材料中提到“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说明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生产力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产业结构变化无关,排除B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D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考查自由主义与工业革命。该学者认为由近代早期的商业革命向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过渡过程中,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转为对产业利益的追逐,而重商主义已不适应工业化时代倾销商品的需求,自由竞争的市场才能为产业家追逐产业利润提供环境,这些都促成了重商主义过渡到自由竞争,B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工业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商业革命下的重商主义在工业化时代阻碍生产力进步,而非商业革命的弊端,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近代早期,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主要因素: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民众的生活习惯。(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始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引领世界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中内部资源充足;多种资源转型交叉推进。(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影响了世界能源供给。(任答一点即可)
【详解】(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根据材料一“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可知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一“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可知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可知民众的生活习惯。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开始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根据材料二“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可知引领世界能源转型。根据材料二“1861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500桶,当时‘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可知能源转型中内部资源充足。根据材料二“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可知多种资源转型交叉推进。
影响:根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可知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可知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二“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可知提高综合国力,影响了世界能源供给。
17.(1)特点:英国:市场自发推动;生产各环节、各部门连锁反应、相互促进;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技术主要来自于本国的发明创造;历时较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新加坡:政府主导;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换代;历时较短。(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不同: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而新加坡则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政治前提不同: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而新加坡摆脱长期殖民统治而独立,亟需发展经济巩固民族独立。
(3)历史经验:符合本国国情;重视科技的作用;合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等。(三点,其它言之有理)
【详解】特点:英国:根据材料“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英国棉纺织业迫切需要革新技术”可知,英国市场自发推动;根据材料“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首先深入到纺织工业,蒸汽机的使用是作为纺织工业的动力而出现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采煤工业的机械化和冶金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可知,生产各环节、各部门连锁反应、相互促进;从行业演进看,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从技术发明的主体看,技术主要来自于本国的发明创造;从时间看,历时较长。新加坡:从推动工业化的主体看,政府主导;根据材料“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冶金能源、电力电讯等,并大力发展替代进口、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可知,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发展轻工业、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根据材料“1971年起,针对建设资金充裕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新加坡政府将发展方向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可知,及时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换代;从时间看,历时较短。
(2)历史背景:经济基础不同:根据所学近现代世界经济相关知识可知,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而新加坡则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政治前提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而新加坡摆脱长期殖民统治而独立,亟需发展经济巩固民族独立。
(3)历史经验:开放性试题,工业化发展要符合本国国情;从两国的发展经验看,要重视科技的作用;从新加坡的经验看,合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等。
18.(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收入增加;粮食和牲畜产量高。
原因:经营农业的观念的更新;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近代科技的发展;海外市场扩大。
(2)成就: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任答3点即可)
特点:成就巨大;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任务(或目标)明确;涉及面广。
(3)问题:农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动力问题。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可以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一“在国民总收入,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可以得出农业收入增加;根据材料一“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可以得出粮食和牲畜产量高。
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可以得出经营农业的观念的更新;根据材料一“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并结合所学,1846年-1865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近代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它进口的农产原主要是棉花、生丝、羊毛、亚麻和木材”并结合所学,英国殖民地广阔,海外市场扩大,经济作物和原材料可以进口,有利于保障粮食作物等的种植面积。
(2)成就:根据材料二“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可以得出农民收入提高;根据材料二“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可以得出农村贫困人口全脱贫;根据材料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以得出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根据材料二“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得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特点:根据材料二“‘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结合所学,我国把农业农村建设纳入五年计划中,体现了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成就巨大;根据材料二“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可以得出任务(或目标)明确;根据材料二我国农业农村建设涉及到粮食增收、农民收入提高、脱贫、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可以得出涉及面广。
(3)根据材料一“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可以得出农业发展中农民的利益问题;根据材料一“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可以得出存在农业动力问题;根据材料一“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并结合所学可知,过分依赖国外粮食进口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19.(1)人:赫梯人。
作用: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农业家庭式劳作(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变化:出现工厂制度。
积极影响: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3)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弊端: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易助长懒惰行为;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的出现使铁犁牛耕出现和不断推广,土地私有制产生,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出现。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使用促使工厂出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化、交通出行、人民生活环境和状态、教育、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易助长懒惰行为,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