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22: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
1.到18世纪中叶,英属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过许多桥梁、渡船和道路网连接起来。从纽约到费城和波士顿、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均有道路可通;内河和沿海水路将北方手工业品南销和南方农产品北运的壁障彻底打破。这些道路建设( )
A.有利于美利坚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美国实现了交通业现代化
C.有效防止了美国南北方的分裂 D.将北美洲东部卷入世界市场
2.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3.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4.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6.20世纪20、30年代,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在美国出现,即铁路公司将满载货物的半挂车拖上火车,由火车“驮”运到目的地,再安排卡车直接将半挂车拖走,被形象地称为“驮背运输”。由此可见,“驮背运输”( )
A.结合了两种运输模式的优势 B.充分发挥了陆海交通的作用
C.确立了铁路交通的主体地位 D.有效减少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7.秦朝开始形成全国陆上道路网,秦始皇一方面修整,连接各国以前修建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线的全国道路网。这些道路的修建( )
A.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B.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8.隋朝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该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使北方商品生产陷入低迷 D.便利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9.1912年4月,孙中山说:“建设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为铁道,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现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据此可知,孙中山( )
A.主张实现民生主义目标 B.揭露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C.旨在举全国之力建铁路 D.认识到铁路修筑的紧迫性
10.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11.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运河早就基本不通漕船。1883年,清廷决定“其下游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处一律疏浚”,“勿任阻挠”。但是,各地府衙私利为重之风、资金不足之患等诸多因素,导致社会纠纷丛生,该区域水道治理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这种结果表明( )
A.满清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 B.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
C.新式交通工具的优越性展露无遗 D.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
12.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 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
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 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13.1876年,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描写了他所看见的上海街头骑自行车情形:“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速度快如马车。”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A.国人能够普遍接受新生事物 B.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C.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 D.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14.波斯帝国有全长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帝国的建立 B.商业的繁荣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15.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使得亚欧之间往来船只可以直接通行;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欧洲交通体系的完善 B.推动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西欧人不断探索海洋 D.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16.“高铁,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的交通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秦朝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泇运河位于山东和江苏境内,竣工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是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中唯一东西走向的一段。泇运河开通前,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地势西高东低,湖面比台儿庄高20多米;京杭大运河从徐州至淮安段的河道易受黄河泛滥的侵扰,经常阻塞;徐州、吕梁有两处急流是大运河上的鬼门关,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船覆人亡。隆庆三年(1569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对徐州等地进行详细考察,认为“别开一河以漕”,可避黄河运道之险。为解决水流湍急和水源流失的难题,漕河官员在台儿庄至韩庄的河道上,依次建起八座陡门式船闸。为减少船闸的启闭次数,每次过闸,船只须结队编组。为此,朝廷设闸官署4处,各设闸官1名。泇运河开通后,不但使京杭大运河避开了165公里的黄河之险,也使台儿庄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成运河上的明珠城市,积淀了融南汇北、承东纳西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国建筑博览城”。
——摘编自杨传珍《泇运河的通航与台儿庄的繁盛》
材料二 米迪运河位于法国南部,建成于1694年,与西部的加隆运河相连,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是目前欧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路易十四开凿该运河的初衷,是为了小麦运输能够绕过伊比利亚半岛从而避开西班牙的关税,也为更便捷的商业运输和航运安全。米迪运河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有189.43米的水位差。为解决水位高差和运河供水等难题,工程师里盖经过多年研究,通过运用现代力学原理和轴承等技术,修建了黑山供水系统和瑙鲁兹分水岭、圣·傅亥奥勒大坝及水库、马尔帕斯隧道、方塞汉娜级船闸等水利工程,终于建成了这条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人工建筑,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的效果,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1996年,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摘编自万婷婷、王元《法国米迪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解析——兼论中国大运河申遗与保护管理的几点建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泇运河和米迪运河在开凿上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泇运河和米迪运河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文化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建成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并在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并试车成功。
1843年,英国已有2410公里铁路通车。40年代末,法国铁路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
1850年,丙方进入铁木混结构船(即铁肋船)时代,1860年又出现钢质船。
1865年,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著名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成功地试制近代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木质明轮船“黄鹄”号。
1866、1867年,福州船政局与江南制造局船坞先后建成,是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两家造船厂。1867-1885年,江南制造局船坞共造船15艘,总排水量为10490吨。
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长达14.5公里的窄轨铁路,随后被清政府购回折毁。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长约10公里的轻轨铁路。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9世纪交通运输革命造成了持久、深刻的影响。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交通运输革命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A
【详解】根据“英属北美十三州各主要城市已通过许多桥梁、渡船和道路网连接起来。从纽约到费城和波士顿、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均有道路可通;内河和沿海水路将北方手工业品南销和南方农产品北运的壁障彻底打破。”可得出英属北美地区交通有所发展,推动了北美地区市场的扩大,为其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A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开展工业革命,不可能实现交通现代化,排除B项;交通的发展交不能有效防止分裂,之后爆发了南北战争,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北美的北部与南部,没有东部,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建筑规模较大的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推知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遍设驿站的目的是保证政令通达和保障官府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项正确;驿站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但这两项为驿站制度的影响,并非构建驿站制度的目的,排除A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行政关系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驮背”运输方式的出现,实现了火车运输和卡车运输的联动结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卡车长途货运的困境,突破了单一运输方式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上交通,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铁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驮背运输”结合了两种运输模式的优势,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逐步形成贯穿全国的陆上道路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C项正确;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的是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统治并不长久,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 项正确;隋朝大运河沟通的是内河,与边疆地区无关,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是内河航运,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交通最要者为铁道,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现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可知,孙中山认为铁路是交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强调了铁路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说明了铁路修筑的紧迫性,D项正确;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实现民生主义,排除A项;孙中山没有揭露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铁路修筑的紧迫性,而非举全国之力建铁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京城官员士大夫思想保守,造轮船、办铁路之初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可得出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D项正确;“半殖民地”指的是主权部分丧失,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官员逐渐接受轮船、火车等近代事物和技术,思想解放,这有利于社会转型,排除B项;官员由反对造轮船、办铁路到乘坐轮船、火车说明思想的积极变化,有利于交通发展,“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只能说明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决定疏浚“直隶、东光、南皮、沧州”等黄河段,但是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致使问题“终清一朝都悬而未决”,说明晚清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B项正确;黄河疏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无法提现中央政权的权威性自此丧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新式交通工具的优势,排除C项;江南地区是产粮重地,材料体现不了京畿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量外销,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吴蔼宸指出,天津城市发展最开始围绕旧城,继而则沿河流、沿铁道线、沿电车道发展,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天津人的生活状况,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天津人的交通成本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车子前轮的两旁各有一个踏蹬,还有链。人骑车上,两脚踏蹬子,运转如飞”并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末法国人发明,清末传入中国,民国时仍为奢侈品)可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在1876年还谈不上“普遍接受”,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在中国人们选择交通工具时往往因地因人因事而迥异,也不会因为材料所述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就导致“传统交通工具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弄清洋务企业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材料所述成果与“洋务派民用工业取得一定成效”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御道”、“驰道”和“直道”的修建,必须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分裂状况,道路根本无法如此修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1914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运河的修建便利交通运输,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交通,并非只有欧洲,排除A项;运河的修建不是为了探索海洋,而是为了经济往来,排除C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没有运河的修建,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后,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连接了许多地区,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清末保路运动的发展,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表现,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发明了飞机,原有交通工具也得以改进,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相同点:都面临水位落差等难题;采取修建船闸等先进技术;有运输物资和维护航运安全的目的;连接已有运河;政府主导开凿。(答出4点即可)
(2)作用:泇运河:保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加强南北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孕育台儿庄等沿岸城市的繁荣;丰富运河文化的内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米迪运河: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现代技术进步;建筑艺术成为后世宝贵财富。(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认识: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宏观规划和长远考虑;因地制宜;加强古运河遗产的利用和保护。(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相同点:据材料一“泇运河开通前,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地势西高东低,湖面比台儿庄高20多米”和据材料二“米迪运河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有189.43米的水位差。”可得都面临水位落差等难题;据材料一“依次建起八座陡门式船闸”和材料二“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可得采取修建船闸等先进技术;据材料一“也使台儿庄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成运河上的明珠城市”和材料二“也为更便捷的商业运输和航运安全”可得有运输物资和维护航运安全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了连接已有运河,也都体现了政府主导开凿。
(2)作用:泇运河:据材料一“京杭大运河从徐州至淮安段的河道易受黄河泛滥的侵扰,经常阻塞”可得保证京杭大运河的畅通;依据材料一“泇运河位于山东和江苏境内”可得加强南北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也使台儿庄从一个普通的村庄发展成运河上的明珠城市”可得孕育台儿庄等沿岸城市的繁荣;据材料一“积淀了融南汇北、承东纳西的运河文化”可得丰富运河文化的内涵。
米迪运河:据材料二“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可得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据材料二“是为了小麦运输能够绕过伊比利亚半岛从而避开西班牙的关税,也为更便捷的商业运输和航运安全”可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1996年,米迪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得推动现代技术进步,建筑艺术成为后世宝贵财富。
(3)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宏观规划和长远考虑;因地制宜;加强古运河遗产的利用和保护。
18.举例1
论题:近代铁路交通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
阐述: 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铁路时代到来了。随后铁路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展。1876年,铁路出现在中国,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第一条窄轨铁路。 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长约10公里的轻轨铁路。铁路的修建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列强侵略扩张,加剧了民族危机,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抢夺铁路修筑权及沿线资源,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详解】此题是开放试题。论题:根据材料问题的要求,以“围绕近代交通运输革命的影响”为主题来拟定题目,根据材料“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建成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1850年,丙方进入铁木混结构船(即铁肋船)时代,1860年又出现钢质船。”可知,近代轮船出现发展的影响;西方铁路;根据材料“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43年,英国已有2410公里铁路通车。40年代末,法国铁路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1872年,德国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可知,近代铁路交通的出现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1865年,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著名科学家徐寿、华蘅芳等人成功地试制近代中国第一艘蒸汽机木质明轮船‘黄鹄’号、“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长达14.5公里的窄轨铁路,随后被清政府购回折毁。1881年,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长约10公里的轻轨铁路。”可知,近代轮船和铁路在中国的出现的影响;阐述:结合所学从近代轮船或铁路在西方所造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发展角度分析;对中国:辩证地分析,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的解体、工业的发展、便利列强侵略、损害国家的主权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