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练习(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练习(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2 22: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单选题
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2.1949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指出:“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周恩来所说的“另一种形式”( )
A.学习了苏联联邦制的历史经验
B.后来被确立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在政协会议上被纳入法制轨道
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 D.享有较大行政自主权
4.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
A.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
C.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C.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6.“(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一国两制”构想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8.当前,内蒙古各地正积极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2021年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这些措施( )
A.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B.初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D.完善了各民族制度的法规体系
9.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这一规定有助于( )
A.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宪法,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包括
①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内地与边疆政策相同
13.1981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意在
A.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巩固政治协商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4.1954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正式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政府通过了专门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到2003年底,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和实施了133 个自治条例和384个单行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表明
A.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B.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C.民族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D.民族区域自治拥有法律依据
15.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曾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致使现在根本弄不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而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就有400多个。少数民族不再隐瞒身份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依据孙中山遗训,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制定《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区自治施行法》《市组织法》《乡镇自治施行法》《县参议会组织法》及《县参议会选举法》等。对于自治事务,定有户口调查、土地调查等21项。内政部根据立法院有关规定拟定《训政时期完成县自治实施方案分年进行程次表》,由行政院颁布,期于6年内,于1935年完成所定各项自治事业。自治空气一时弥漫全国。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 年2月,政务院通过了《民族区城自治实施钢要》(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制定的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实施办法)。到1952 年6月,已建立民族自治区130个。
——摘编自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区县自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施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屯垦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屯垦的意义。
1.C2.D3.B4.B5.D6.D7.C8.A9.D10.D11.A12.B13.D14.A15.D
16.(1)特点: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注重以立法推行区县自治;在县以下的不同层级展开;
(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我国自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建国前中共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在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各民族团结斗争,增加了团结。
17.(1)屯垦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并重;以现代化国营农场建设为主;注重各行业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新疆地区经济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巩固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