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史学视野
【主题1】孝文帝改革
材料 车驾南伐……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zhen,发轸,出发,起程),高祖(孝文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启颡(song,启颡,叩头)于马首之前。……高祖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动不小。动而不成,何以示后。……若不南銮,即当移都于此,光宅中土,机亦时矣。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征,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北齐]魏收 《魏书·李冲传》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有八年(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北齐]魏收 《魏书·高祖纪》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兰氏为贺氏,独孤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计。
──[宋]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诏曰:“夫婚姻之义,曩叶攸崇(曩,nang,曩叶攸崇,前代都很重视)……长弟咸阳王禧(拓跋禧)可聘故颖川太守陇西李辅女……季弟北海王详(拓跋详)可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北齐]魏收 《魏书·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解读】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北魏统一北方后,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北魏孝文帝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接受先进文化,接受封建统治方法与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颁布均田令,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农民必须交纳赋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惯,改汉姓,说汉话,仿南朝冠服,与汉族通婚。 促进民族交融,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后来统一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主题2】门阀士族
材料 两晋之际,胡羯交倾,民族危机骤现。南渡士族既是晋室臣民,以避胡羯侵凌晋室而南渡,自然不会也不可能舍弃晋室而另立新朝。他们只有奉晋室正朔,拥晋室名号,才是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最好办法。既然武、惠、怀、愍的皇统已没有继承人……据有江左地利的司马睿自然成为他们瞩目的对象,这是司马睿得以继承晋统的有利条件。这就形成了皇权和士族结合的门阀政治较为广阔的社会基础。不过皇权与士族毕竟是两回事,他们之间从来不是交融无间。元帝正位时佯装姿态,并不是王与马完全协调一致的表现,它只是表明王马之间,也就是士族和皇权之间,由于特殊的原因,暂时处于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
——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阀,“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著《波峰与波谷》
门阀政治在南朝毕竟已是强弩之末,日趋衰微。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掌管军事,庶族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南朝的四个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都是庶族出身,先掌握军权而后取得政权。庶族出身的皇帝当然要提拔庶族官吏作为自己的辅佐,因为士族没有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只能担任清闲之职,享受高官厚禄。
——樊树志《国史概要》
【解读】“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世代担任重要官职,把持政权。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士族自命清高,不与庶族地主来往、交友、通婚、共坐。士族制度的形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实力发展的结果。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这使得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而九品中正制则是培植世家大族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门阀士族制度虽然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有很大消极的影响,最终在南朝衰落。
二、课标解读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课标要求的是“了解”“历史脉络”,也就是从宏观线索上把握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思想文化的新成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具体描述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还要多角度认识这些新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分析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三国与两晋,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的政权更迭和五胡内迁,关于五胡内迁带来的影响教材的讲解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重点分析。第二个子目是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只需要了解即可,重点要分析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原因,并分析对隋唐经济产生的影响。第三个子目是十六国与北朝,对于政权更迭仍然只需要了解即可,重点分析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关于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民族交融教材有所提及,但不够充分,教师可以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进行重点探究。
四、学情分析
线索复杂。本课时间跨度大,从公元220-589年,政权多,更替频繁,政权之间的联系紧密,学生普遍感觉到头绪过多,理不清楚。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用直观化的方式给学生进行呈现,梳理清晰。
内容多。本课不仅政权多,而且涉及到的内容也多,例如门阀政治,民族交融,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概念理解难度大。教材涉及到门阀士族、民族交融这些概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是什么?民族交融对汉族有什么影响?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学生在理解上普遍难度较大。
五、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教材,学生能够自主绘制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线索。
2.深入研读关于门阀士族的相关材料,学生能从历史、政治等角度分析门阀士族兴起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通过研读关于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材料,学生能分析出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经济格局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相关民族交融的材料,学生能够概括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5.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认识到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故导入,例如学生熟悉的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导入新课,起到激趣的目的。
(二)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简单勾勒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的脉络。 结合教材,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示意图。见附一。 一是从宏观上勾勒出本课的知识; 二是将朝代更迭的内容直观化,更便于学生理解; 三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掌握使用教材的初步方法。
展示三国形势图,见附二。 学生讲述知道的三国历史或者故事。 1.阅读地图史料,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2.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讲述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提问:西晋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等原因。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
追问:少数民族内迁指的是什么事件?有什么影响?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 1.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2.北方汉人南迁,推动经济的开发; 3.内迁民族内化,推动民族交融。 掌握五胡内迁的史实,分析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展示地图:东晋南朝形势图,见附三。 概括东晋、南朝的社会特征。 政治:门阀政治。 经济:江南经济的开发。 调动已有的知识,提高预言表达能力,掌握阶段特征。
附一:
附二:三国形势图
附三:东晋南朝形势图
(三)思维拓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现象: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原因: 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政治: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多角度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例如政治、劳动力、技术因素、自然环境、统治者的政策等等。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斡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曲掌机要。 ――《颜氏家训 涉务篇》 材料二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置之度外。 ――《颜氏家训 勉学篇》 材料三 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 ――《颜氏家训 寒素篇》 材料四 粱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加长车,跟高齿屐…… ――《颜氏家训 勉学篇》 材料五 因晋中兴,南渡江,率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颜氏家训 涉务篇》 问题1:士族制度特点? 问题2:士族制度发展和衰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特点:政治上:士族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文化上:沉溺于清谈,用脱离实际的空谈玄学,来掩盖精神的空虚。社会生活: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 发展原因:政治上:政治势力的上升。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东晋政权;经济上:经济实力增强。东晋时期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衰落原因:1.是由于自身的腐朽;2.以军功起家的寒门新贵的必起;3.门阀经济实力的削弱;4.门阀世族的腐朽。 掌握阅读材料的一些技巧;认识门阀士族政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并理解,士族制度的表现,崛起的原因和衰落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阅读教材和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能够说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且分析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理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以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贡献。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提问:1.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 (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时期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了解民族交融的内涵,知道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七、学业评价
1.(水平1-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评价目标: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答案解析:本题选B。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B项正确。
2.(水平3-4)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
评价目标: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农作物品种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解析:本题选C。据材料“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说明南朝江南的陆地作物增多,陆地得到有效利用,故选C项;材料“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只是反映江南的作物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稻、麦、黍、粟、菽、麻”是农作物不能反映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说明南方受到北方影响而不是超过北方,排除D项。
3.(水平3-4)两汉之际天下大乱,窦融乘势而起,先后依附数个政权,最终审时度势,领导河西归附汉室。汉晋十六国时期,“窦融归汉”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这主要是因为“窦融故事”( )
A.具有维护大一统的历史作用 B.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符号
C.代表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 D.适应各国争夺正统的现实需要
评价目标:能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割据政权希望取得正统的地位。
答案解析:本题选D。据材料“窦融乘势而起,先后依附数个政权,最终审时度势,领导河西归附汉室。汉晋十六国时期,‘窦融归汉’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可知割据政权希望被承认是汉族正统,故选D项;据材料“割据政权”说明不是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汉晋十六国时期”说明不是东汉,排除B项;材料“被许多割据政权宣传”说明是割据政权不是各民族,排除C项。
4.(水平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18年05月
材料三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地区发展状况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
评价目标:能够基于史料,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和原因予以概括。
答案解析:材料一中“人烟稀少”“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等信息反映出江南地区还未得到开发。材料二中“盛矣”“地广野丰”“数郡忘饥”“覆衣天下”等信息反映出江南地区开发后的景象。材料三从移民的角度解释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得到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2)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5. (水平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完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 《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孝文帝是如何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对国家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评价目标: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历史信息,认识到民族家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作用。
答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北方游牧民族及汉族相互影响的角度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迁都、籍贯、服饰、语言、姓氏、通婚等角度说明。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分析民族交融的作用。
参考答案:(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入农耕,发展冶铁、制陶、织布等手工业;汉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等。(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朝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以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等。(3)作用:民族交融推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而且文化上的频繁交流丰富了祖国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