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陕西省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陕西省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17:27:43

文档简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事等,正是理论文学性言说处理的问题。理论同样可以使用隐喻、象征、暗示、形象、体语、反思
等概念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自身。文学性言说之于文学理论,不是一个技巧、策
语文模拟测试
略的问题,实际是走进文学,最大限度桑持对文学善意的努力。理论如何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
述文学的故李,文学性言说是一个基本的制衡机制。
(摘编自邢建昌《文学斋要理论吗)》
考生注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A.理论之所以造成与文学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
2.请将各题答策填写在答题卡上
B.苏珊·桑塔格从阐释的角度抵制理论,因为阐释会对艺术作品整体造成破坏。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C,乔纳森·卡勒所说的理论是对自然观念的批评这个观,点违反了常识,失之偏颇
D,现代意义上的理论自身的特质是,埋论不是一种体系,而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A.文章先提出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应该怎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化解两者的紧张关系
历史上,文学与理论的关系从来不是自明的。按理说,文学理论发生的根据在于对文学的
B.文章引用马可·爱德蒙森的观点,述理论如果压制文学的活力,试图“驾驭”文学,文
解释,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然而,考察文学与理论关系的历史不摊发现,理论在发展中不仅没
学与理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
有与文学达成一致性的默契,反而不断挑起事端,造成了文学与理论关系紧张。
C.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把“理论的文学性在场”和“理论的文学性言说”并举,用对比的方
在马可·爱德蒙森的心目中,理论应该能被反驳·应该具备“使文学充满活力的潜能”。而
法论述了“理论的文学性”
一旦将文学视为“难以驾驭的能量”,理论就会滑向“焦灼的单线思雏方式”之中,就会成风凛凛
D.文章以理论是对文学的守护为创作动机,深人浅出,探讨了文学与理论的深层关系,回
地对文学实施“驱逐、压制、带倾向性的颂扬、代价惨重的辩护”,
答了文学是否需要理论的问题
苏珊·桑塔格对理论的抵制表现在她对阐释的独特分析和评价中,她坚决反对对艺术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行剜释,认为闾释是一种概念化的活动,即从作品整体中抽绎出思想,使艺术同化于恩想,或者
A.文学性的基本在场,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
同化于文化。闯释背离了艺术的特征,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
题的视角和进入文木的工具

在所有关于理论的讨论中,美国解构主义文论家乔纳森·卡勒的一句名言最耐人寻味:“理
B.理论应当借助形式,超越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抵达本源的世界,去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
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北评。”按照常理,常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
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结出的基本道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但是,卡勒却提出“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理论常常是常
C.文学理论以多维、丰富的形式,使用隐喻、象征等概念工具,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白身,
识性观,点的好斗的批评家”的观,点
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

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更加确证了自身的这种特质: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
D.文学性是制衡理论穿梭于文学的世界、讲述文学故事的机制,也是理论走进文学、最大
思怀疑的气质,一种推测探究的动能:
限度秉持对义学善意的努力。
在当前反思性语境下,我们试图提出“理论的文学性”命题,以化解理论与文学的紧张关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
恢复理论的信誉。“理论的文学性”这个命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理论的文学性在场。文学与理论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理论是关乎文学的,但是理论
材料一:
旦形成,就可以超越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言说方式。理论既可以以文学为言说对象,也可以以
记者:中国有不少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为什么还要建立种质资源库?
自身为言说对象。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这是衡量理论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
李德铢:只有保护的手毁更多祥,保护才更具可靠性。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就地保护是一
理论文本的生成中,文学性不单是文学的特,点或品质,更是理论的一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进入
个重要方面,但不少珍稀、特有物种不在保护区内。此外,如果自然保护区出现火灾、冻突、虫害
文本的工具。借助这种视角和工县,理论实现了对理论之不可言说之域的抵达。文学性作为理
等自然以及人为灾害的话,那么种质资源库就可以成为一个备份,有效保护其中的特有物种和
论的在场,要求理论对形式有一种特殊的尊重意识。唯有形式,超趣了逻辑的、理性的言说,有
遊传多祥性。
能力抵达本源的世界。从形式进入,能发现文学艺术不同寻常的洞见真相、揭示生存的功能。
生物种质资源的加逸丧失促使世界各国建立各种类型的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
理论的文学性言说。既然文学性是理论的基本在场,文学性有助于理论抵达理论无法呈现
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相当比例的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种子已经入库,种质资源库成为这些种
之战,那么,文学性就不应该只是理论的手段,更应该是理论自身,是真理呈现的方式。相应地,
子名副其实的避难所。当一个物种有灭顶之灾时,我们就可以启用这些种质资源。
理论,无论是知识生产还是理论言说,无论是讲述还是陈述,都不应该将观点、论据、论证的逻辉
(摘编自为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打造“生命之舟”》)
自洽视为唯一有效的方式。事实上,文学理论的书写更应该是多雏的、丰富的、指向内心经验
材料二:
的、更具反思精神气质的,因而是更具文学性的。信念、价值,经验、情感、事件、隐喻、图像和叙
一份种子想要进入种质资源库,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高三语文第1贞(共8页》◆】
【◆言三语文第2页{共8页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参考答案
1.B(A项强加因果关系。C项“违反了常识,失之偏频”错,文章没有否定乔纳森·卡勒的观点。D项“理论不
是一种体系”不准确,原文为“理论与其说是一种体系,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怀疑的气质”)
2.C(“用对比的方法”错,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没有运用对比)
3.C(“使理论的感染力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说法于文无据)
4.C(“收集和保护种质资源时要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分析不当,原文没有进行比较而得出应将谁放在最重
要的位置)
5.D(“所以建成了种质资源中心”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依据原文“依托种质资源库,建成了由实物
层,数据层,网络层构成的种质资源中心。该中心建立了一个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高效利用共享平台,后又
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山东子平台'运行与服务的任务”可知)
6.①材料二侧重介绍种质资源库对种子的筛选人库流程和存取方式。②材料三侧重介绍山西种质资源库中种
子的来源和其对种质资源的利用。③材料四侧重介绍山东省农科院种质资源库盘活种质资源并使其在品种
选育中发挥作用的做法。(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7.A(B项,“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应是“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C项,应为“淮
海战役”。D项,“欧·亨利式的结尾”分析有误,应是“戛然而止的结尾”)
8.①交代出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名老兵;而“没有故事”则设置了悬念: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没有故事的老兵作
为写作对象?他真的没有故事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老人想不起来
自己的故事开篇,以老人再次强调没有故事收束,中间始终围绕老人讲述的故事行文,文脉清晰,浑然一体。
③反复说老兵没有枚事,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主体内容与标题的反差,有助于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小说主要写“我”和老兵的对话,老兵语言的个性化正是成功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②不同的场
景之下,老兵说话的态度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当问及自己是否有故事时,他持否定态度,答话极少;当谈及不
同战役中战友们的英勇表现时,他又非常健谈。③正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爱国、忠诚、
英勇、富有集体主义观念和牺牲精神却又甘于淡泊生活的老兵形象,平凡却让人永远铭记。(每点2分,意思
答对即可)
10.B“其哭也有怀”与“其歌也有思”句式一致,互相对应,排除A、D两项;“或击之鸣”不可断开,排除C、D两
项。(原文标点)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11.C(“传”这里不是指“注释经义的文字”,而是指经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出自《论语》)
12.D(“他的诗赶得上甚至超过杜甫等人”分析不当,根据原文“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
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可知,孟东野的诗高出魏晋诗文,他不懈怠地努力创作,可以赶得上
古人:其他美妙之处,可以渐渐比得上汉代的诗文)
13.(1)跟从我学习的人,李翱、张籍是其中的杰出之士。他们三个人鸣于世的诗文的确是很好的了。(“者…
也”“尤”“信”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2)孟东野到江南任职,好像有些不偷快的样子,所以我谈谈命运决定于天意的道理来劝解他。(“役于江
南”“释然”“解”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大几事物得不到平衡,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没有声音,风吹它而发出声音:水没有声音,风振荡它而发出声
音。水的飞溅,是由于外物的冲击:水流得快,是由于外物的阻塞:水的沸腾,是因为用火煮它。金石没有声音,
是由于敲击它而发出鸣声。人们发表言论也是一样的,有不得已的地方,然后起来说话。他歌唱,是有所思念,
他哭注,是有所伤怀。凡是出于口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不平的地方吧!音乐是人们将郁结在内心的思想感
情向外倾泄形成的声音,选择那些善鸣的东西借助它们来鸣。全钟、石磬,琴瑟、帝管、匏笙、土圳、鼓、祝撒这八
类东西,是物品中善于发出鸣声的。上天对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鸣的事物借助它们来鸣。所以用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