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托物言志诗
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的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古诗三首之
10
——石灰吟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四单元
——竹石
活动一:
能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凿(záo )
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
● jìn
◎力气,力量:~头。费~。干~。
◎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儿。这部电影真没~。
● jìng (形容词)
◎坚强有力:~敌。~旅。~拔。~悍。~挺。~
活动二:读懂诗意
自学: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能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后,用关键词批注石灰、竹石的特点。
3.展开想象,细品“千磨万击”
读懂意思小建议:
①看注释
②组词
③加词
④换顺序
展学:赞美石灰或竹石
第一步:到深山里去开凿、采集石灰石,把它运出来。
第二步:将石灰石与燃料(木材)分个层铺放,引火煅烧一周。
第三步:焚烧的生石灰是白色的粉末状。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我要赞美你,__________。
石灰,我要赞美你,__________。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例:石灰,我要赞美你在熊熊烈火中从容不迫的姿态。
竹石,我要赞美你,__________。
竹石,我要赞美你,即使面对_______(怎样的环境),你依然__________。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例:竹石,我要赞美你无比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将你的根牢牢扎在裂了缝的、破碎的岩石中。
活动三:物与人
互学:
1.借助自己查找的资料与老师提供的资料,说出物与人的相似之处。
2.说一说诗人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背景资料
于谦为官廉洁、清正,曾救灾荒,深厚人民爱戴。
明英宗时,瓦次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率兵固守北京,击退敌人,使人民免遭蒙古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于谦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偶然间看到石灰煅烧的过程,被石灰这种面临千锤万凿甚至粉骨碎身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的精神所感染,便立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就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他尽管身居高官,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镇继位,史称明英宗。宦官王振专权,官僚作威作福。一时间,举国上下出现了一片贪污腐败的混乱局面。于谦看不惯王振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嫉恨。
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否则,你寸步难行。于谦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两袖清风!这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背景资料
郑燮一生经历坎坷,历经磨难,4岁丧母,中年爱妻去世,晚年儿子因饥饿而死。
郑燮一生生活艰辛,成年以后以卖画为生。
尽管生活艰难,但郑燮从不放弃学习,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
郑燮为人正直,为官清正廉洁,60岁任县令,深得百姓爱戴。但60岁时,却被贪官诬告,辞官回乡卖画为生。
郑燮是扬州画派饿代表人物;作有大量题画诗,单就题竹的就有60多首;他的书法自成风格,后来还成了有名的“板桥体”。
他任山东潍(wéi)县知县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潍县连年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开仓救济灾民,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因此得罪了豪绅而被贬(biǎn)官。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于谦终于考上了进士,并入朝为官,诗中的哪一句道出了他的心声。
千锤万击出深山
为官多年,被无情陷害,他也当作平常的小事。
烈火焚烧若等闲
即使粉骨碎身、慷慨就义,也不足为惧
粉骨碎身浑不怕
他只想留下一世的清白,一世的廉洁
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一词出自《楚辞 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托物言志:清白立世的人生志向。
当面对大雪的欺压时,竹子的态度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
当面对太阳的曝晒时,竹子的态度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
当面对狂风的摧毁时,竹子的态度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
真可谓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这也正是郑燮面对磨难的人生态度:千磨万击还坚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
托物言志:顽强不屈的品质。
拓展延伸
咏煤炭
于谦 〔明代〕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拓展延伸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