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2 21: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卷:同步练习
时间:150min 分数:150分
高考对接点:文言文阅读
知识疑难点:概括文章内容,翻译文中句子
测试范围: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16分)
①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挨来挨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是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②“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③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④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用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我希望有志于读古书的青年朋友,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做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摘编自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读书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就不会有先人之见,从而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B.治中国学问的读书人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对中国古籍则横加批判,毫无谦逊之心,狂妄自大
C.古书当然也有漏洞,也可以批判,但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境界,因为古书难读,读懂古书需要有相当的过程。
D.读书切忌先入为主,然后拿古意来凑,朱熹对此提出了深刻的批评,并指出读书应尊重书,不胡乱去添字硬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读书要“虚心”的论点,并引用朱熹的读书观点予以佐证。
B.文章列举了中国人读书的诸多弊端后,然后指出读书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C.文章引用鲁迅的话,有力批判了那些崇洋、贬低古籍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道理论证,阐述正确的读书法,又以大量实例对此加以实证。
3.结合文章第④-⑥段,简要说明最后一段中的“殖民地的心态”有哪些表现。(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习题(22分)
工匠精神
宋鹏翔
李师傅已经一天没上班了,他发了高烧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他是厂里有名的高级技师,他这一病可急坏了负责生产的赵总。
厂会议室里生产调度会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技术设计昨天就完成了,图纸经过审校也已经下发到车间,可是至今没投产。”技术部肖部长汇报道。
“为什么没投产?”赵总扭过头看着生产工艺部杨部长,又回头看着铆焊车间王主任。
“现在生产工艺已经编完了,也发到了铆焊车间,可铆焊画线执行不了,听说大工匠李师傅病了,其他人做起来好像很困难。”杨部长解释着。
铆焊车间王主任说:“李师傅现在发高烧在家休息,其他几个铆焊师傅画这么精准的焊接线心里没底。”
赵总摘下近视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又戴上了,满脸的愁容。赵总环视了一下在座的每个人的脸,说道:“这样吧,会后我和王主任去看望一下李师傅,看他能不能有什么好主意,其他人坚守岗位,抓紧推进项目进度,绝不能拖工期。”
会议散了,人们纷纷走出会议室,赵总和王主任快步走下楼梯,直奔楼前的停车场。李师傅家住在城西的老厂宿舍楼,这套房改房有二十多年的房龄了。那时候李师傅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工厂,父子俩一个车间。李师傅的父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铆焊老把式,工人们都喜欢叫他“李工匠”。可别小瞧这“李工匠”,虽然他没念过几天书,不识多少字,可全厂的铆焊都离不开他。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国家重工业生产基地,沈阳的工厂承载了大批国家重,点项目,李工匠所在的机械制造工厂就肩负着国家“两弹一星”研究项目部分设备和关键部件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任务。李工匠乐了,“活了大半辈子,解放前给日本人做事,当着亡国奴,现在解放了,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制造任务交给咱,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啊!咱可不能拖了后腿,一定要保证质量、保证工期。”
那些日子李工匠带着工友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他们成立了技术生产攻关小组,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时常端着饭盒,一边吃一边研究攻关方案。
那时候的李师傅还是小李,见父亲整天忙碌着生产上的事,就像个跟屁虫似的也参与一些问题的讨论。有一回在车间的铆焊现场,如何在钢板上画出不规则几何图形的焊,点,难住了大家,李工匠和工友们一筹莫展,这时小李跑了过来,蹲在钢板上合计了一会儿,说:“这么画。”他比画着。
“去!去!去!”李工匠嫌他添乱。小李噘着嘴委屈地说:“就是这么画嘛,学校老师讲过的。”
这时厂里的总工和技术人员来了,李工匠和他们围拢在钢板上,总工比画着说出了解决办法。李工匠一听,这不是儿子刚才说过的吗?李工匠百感交集,他起身过来搂住了小李说:“儿子,是爸爸误会你了。”通过这件事,李工匠对儿子刮目相看了,工友们对小李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觉得这小子将来一定有出息。果然,李工匠那些看家的工匠技能,渐渐成了小李的本事。
斗转星移,几十年过去了,李工匠和工友们都到了退休的年龄,李师傅和年轻一辈的工友们成了工厂铆焊的脊梁。
李工匠退休回家的那天晚上酒喝多了,他翻来覆去地唠叨着:“我说儿子啊,我们厂子可是为共和国制造立过大功的,这个荣誉绝不能在你们身上给弄丢啊!你要带好徒弟,一辈辈把手艺传下去,决不能给你老子的脸上抹黑。”
李师傅正回忆着,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老伴打开门,一看是拎着水果来探望的赵总和王主任。
“李师傅,好些了吧?”赵总坐在床边关心地问道。
“好些了,赵总,这次重点项目进展得顺利吗?唉,偏偏这个时候病了。”
“这次任务挺急的。”王主任接过话茬。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后,李师傅说:“我想想办法,绝不能耽误了工期。”赵总和王主任说了一些安慰话,叮嘱他好好休息就走了。
他晃晃悠悠地下了地,老伴急忙跑过来,“哎哟!你还发着烧呢!”
“好多了。”
“这怎么行,大夫说让你静养。”“我这身体壮实着呢!”他随手拿起了电话,要他的徒弟王大明和徐凯赶快来。
徒弟们很快就来了,三个人在床边议论起了这批原材料的铆焊情况,一套方案很快在李师傅的脑子里成形了。
李师傅裹着一件棉大衣站在铆焊现场指挥着两个徒弟开始操作,天吊来回运载着钢板,蓝色的铆焊弧光忽闪着。
突然,李师傅脱下了大衣,激动地说:“当年大干快干的场面又回来啦!现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需要我们像过去那样不怕苦地甩开膀子干的精神头儿啊!这精神头儿就是我们祖传的工匠精神!”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他抹了一把眼泪继续说:“我就是拼出老命,也要高质量地完成这项重点铆焊任务,发扬光大工匠精神!”
“好!”车间内霎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车间内一场技术攻关夜战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李师傅发高烧卧病在床,其他工人又没有完全掌握铆焊画线技术,厂里生产陷入停顿。
B.负责生产的赵总和铆焊车间王主任等领导的焦急,反映出掌握核心技术技工的重要性。
C.李师傅的父亲李工匠文化程度不高,但技术精湛,尤其在授徒方面有办法,能力突出。
D.李工匠退休后仍心系厂子,叮嘱儿子要维护工厂荣誉,传承手艺,反映出老工人的忠诚。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小说对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一次简短的会议便将厂子领导负责的形象表现出来。
B.小说语言平易朴实,抓住关键矛盾娓娓道来,展示了新时代工人满腔热情的精神面貌。
C.小说结尾处以李师傅带有热情洋溢的话语将情节推向高潮,凸显了李师傅的精神境界。
D.小说结尾将车间内的火热与外面的寒冷对比,热情地讴歌了工人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6.小说中的李师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7.小说插入李师傅对父亲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29分)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时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觚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答。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豨苓也。”
(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B.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库/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C.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D.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太学,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B.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专职官员。
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
D.御史,秦始皇统一后设置的官职,专门负责监察百官,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5分)
(2)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5分)
12.弟子从哪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导质疑?(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33分)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事业的征途上,随时可能遇见各种困难,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遭受许多干扰与矛盾,甚至经历失败与挫折。所以说,我们必须坚持,必须具有坚忍不拔之志。
②_______________。英国的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大禹治水,劳身焦思,持之以恒,凭着对水利建设的热爱,凭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建万代功勋。就这样,大禹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历经艰难险阻,治理水患得以成功,受到人民群众的无限爱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源于对事业的热爱。
③_______________。周文王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楚汉相争之时,刘邦与项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刘邦屡次战败,束手无策,东奔西逃,狼狈不堪,几乎丢了性命。在逆境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屡败而能战,始终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源于他顽强的毅力。
④_______________。钱学森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身体残疾的形成,有先天也有后天,不管什么原因,皆是人生之不幸。春秋末期左丘明,任鲁国大夫,双目失明后,仍然日夜操劳,著作不息,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总计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文字优美,记事详明,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⑤千古第一是坚持。坚持是一首歌,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否时过境迁,是否路途遥远,只要是认定了的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直至成功的彼岸。
13.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分)
A.归纳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C.归纳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结构论证论点?(6分)
15.请根据②③④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字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字
16.请看下面一幅公益广告图片,根据要求答题。(6分)
(1)请给这幅公益广告图片加一句广告语。(2分)
(2)请介绍广告图片的内容并揭示寓意。(4分)
三、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学习也是如此,“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你的学习心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
1.C(A“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是指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人之见”则完全否定主观。B“治中国学问的读书人”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D朱熹没有对此提出深刻的批评。)
2.D(文中没有运用事实论证)
3.①读中国书,却用西方观念来穿凿附会。②用外国新名词来乱翻花样,当作中文世界里的新见解。③一切以西方观念为最后依据,西方思想界稍有变化,立即被拿来解读中国书。(每点2分)
4.C(小说中没有写李工匠授徒,李师傅学习父亲的技艺也是逐渐掌握的,不能体现李工匠“在授徒方面有办法,能力突出”。)
5.D(热情地讴歌了工人们的满腔热情,而不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6.①李师傅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年轻时就好学,很快成为技术骨干。②李师傅满腔热情,忠心报国。他热爱工作,不顾高烧,现场指挥铆焊工作。③李师傅艰苦朴素,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住在老厂宿舍楼,心无怨言。(每点2分)
7.①对小说情节起补充作用,让小说结构富有变化,交代了李师傅的成长过程。②突出了中国工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精神。③补充了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每点2分)
8.D(原文标点: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9.C(根据“六艺之文”可知,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10.B(弟子质疑国子先生,但没有讥讽先生“好为人师”。这段文字,实际是作者借弟子之口来抒发自己才德兼备却不被重用的愤懑。)
11.(1)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得分点:“要”“钩”“玄”“捐”各1分,句意1分)
(2)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吗?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得分点:“诛”“见斥”“动”“随”各1分,句意1分)
12.学业、儒道、为文、为人。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谁说会有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知何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仍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从前孟轲爱好辩论,使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乘车环游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格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出类拔萃,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遵守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吗?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分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葛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豨苓啊!”
13.A(文中没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千古第一是坚持:人生何处不坚持,人生时时要坚持”。(3分)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3分)
15.示例:②迎着困难上,就要咬牙坚持③屡败气不馁,就要拼命坚持④身残志不残,就要努力坚持(每处2分。填写句子时,先概括每段文字的内容,再考虑句式)
16.(1)示例: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点出“贪”及其结果,语言简明)
(2)示例: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哭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念被囚高墙,后悔哭泣。(2分)此图告诫世人戒贪。(2分)
17.[写作提示]材料阐述的是坚持,写作的论点就是“坚持”。写作时要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心得,阐述学习之道。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