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能力探究
学习目标分析
学科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1.通假字 2.比喻论证 3.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 4.理解特定词语的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 1.通过观察记忆掌握学过的通假字,能写出本字并解释。 2.理解领会比喻论证的作用,并能够内化,为我所用。 3.通过研读分析,提取文中信息可以深入理解并概括选文所蕴含的意思。 4.对关键词语可以深入理解,领会其含义。 5.从文章整体上解释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能概括表达。 探究通假字、比喻论证。深入理解原文意思、概括作者观点。 提升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学科素养。
深度学习建议
1.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能够独立理解浅易文言文。
2.从整体上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3.理解体会立论、驳论的论证方式。
4.熟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并将学到的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5.努力避免“党八股”似的错误,领会“拿来主义”并联系实践,践行尊师重教、积极读书学习的价值观。
学科能力深度探究
解释推断能力 文句大意法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
读文言文经常会感觉读不懂。这时我们先不要思考非常准确的意思,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致的意思,然后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要充分调动之前的对文言词汇和语感的积累。
对某个句子当中的某个词汇,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先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思考某个特定词汇的准确含义。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该句中“绝”字代表什么意思?整句话中,我们知道,“舟楫”是水上的交通工具,人凭借舟楫可以渡过江河;后面提到“非能水”,应该指的是不能游泳渡过江河。那么到底过没过河呢?这就是整句的主旨,不是自己有能力过河,而是靠着舟楫就可以过河了。因此,就可以推断出,“绝江河”指的是可以渡过江河。于是,便可以推断出,“绝”是“渡过”这方面的意思,更具体地说是“横渡”“横穿”。
领会理解能力 文章主旨法梳理文章推断词句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发现,第1段主要论述真正的修养的目的,虽说并不具体,但整段所说的,都是在解释与“目的”相关的观点。第2段,主要是讲为获得教养而研读世界文学,与上文的目的相对应。本段主要解释作者认为的最有效的途径能起到什么作用,研读世界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基于对主旨的这样的判断,我们可以分析领会某些延伸的说法是不是合适。
比如,作者强调,他认为真正的修养本身就有意义,修养并不是因为去追求什么目的而存在,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是为了提高跳跃能力而存在。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但体育锻炼本身也蕴含着这个人身体素质的存在,能进行什么锻炼可以代表他具有什么样的体质。
深究这个逻辑关系,我们就需要强调文章的主旨,依据主旨来思考。作者说修养的目的,是进一步说研读世界文学可以增进修养。论述修养没有具体目的,是进一步说阅读不是为了具体的了解和掌握,不能只是“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
所以,这个逻辑关系最好不要颠倒过来,即使你觉得,因为真正的修养永远在半路,一直都存在,所以才是有意义的,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但这不符合原文。原文说的是因为修养本身有意义,所以它永远在半路上,研读世界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路上前行。
学科能力针对训练
典例1 [积累与语感]
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选出一个合适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这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典例2 [整合与语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艺”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的。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创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全文,请给“国粹病”下一个概念,要求内涵充实。
解析:通读全文后,思考文章的主旨,很明显作者是在批判这种“国粹病”。重视、珍惜国粹是没有错误的,那作者所批判的主要是什么呢?首先,是不是国粹不能把某一表演技巧定义为国粹,但这并不是重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重点批判的是“传内不传外”的态度。所以,我们应当把这种态度作为答题的重点。
答案:“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撞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