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二 第11课 《近代城市化的演讲》教学设计
内容主旨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村镇与居住环境》第2课。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城市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而来的城市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城市是人类文明进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也同样促进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工业文明以来,城市化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城市”开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革,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东西方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城市病”,基于此,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积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困境与问题,与城市和谐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前节第10课课题为《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从单元的立意来看,教材编排意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一方面,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而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前节《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较为全面的总述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为本节课“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认知基础,前后贯通。 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的演进”一目主要阐述城市化的表现与近代以来中英两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居住条件的改善”一目集中陈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宽,带来城市生活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同样伴随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主要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发人深思。综上,教材内容编排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逻辑,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为近现代的人类生活注入了新的体验,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高中阶段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课程,高中生经过对必修课程的学生对城市化已经有所了解,史料研读、时空定位能力有所提升,具有较强的史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高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历程、原因、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及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推进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 2.结合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史料,掌握城市化发展态势。(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堂讨论,培养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城市全面的认识。(唯物史观) 3.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利弊,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的改善及问题 难点:城市化演变的历程、原因以及利弊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史料 图片史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城市”这个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即是诸多人们赖以生活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推进的标识,今天我i们从本节课的标题入手,看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出示课件:城市化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从本节课的标题入手,设问“城市化”的概念及表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区别“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但很难较为全面的定义“城市化”的概念,而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对本节课来说很重要,本节课开门见山,解释“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表现,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环节1:出示两份图片史料: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与中国古代的城市,辅以教师讲授,讲解古代中外城市的特点、职能功用。 环节2:展示两段文字材料,引出英国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的成就。 史料一: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衣业人口。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史料二: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富豪。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环节3:出示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发展史料。比对中英两国在城市化起步过程中的异同。 史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 —— 摘自凤凰网 史料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分析文字、图片史料,归纳早期城市的特征 阅读史料,提炼出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之间的联系。 阅读史料,理解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特点。。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对古代东西方的城市有初步的认识,明确早期城市的特征。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近代城市化的进程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阅读材料之前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获取、总结、解读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对比中英两国在城市化起步阶段的异同,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原因理解,而从整个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化的成就 环节1:出示文字史料,反映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变革。 史料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的正常运转,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良好的道路、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多种多样的运输设施,燃料及充足的电力、良好的给水排水工程、热供应,必要的职工住宅区及相应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以及随之而来邮电通讯、公共交通、文化娱乐设施、学校图书馆、医疗卫生及科研技术机构等等 ——高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阅读史料,总结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 通过文字与图片史料呈现,展示便捷的交通、明亮的路灯、公园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带来的便捷。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城市的服务功能,从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三、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应对 环节1:分别呈现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社会问题。 环节2:教师出示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对城市病问题的有效做法。 阅读史料,概括总结城市化发展遭遇的困境 通过观看课件,了解世界各国在城市化治理过程中的应对。 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史料,自由抒发观点,培养学生史料整合、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中增强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铺垫,教师顺势提问,如何应对城市化所面临的困境。
课堂小结 一、近代城市化的演进 二、近代城市化的成就 三、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应对 近代城市化的演进与工业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展极大地变革了现代生活,在改善居住条件、便捷城市生活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带来新的城市发展困境,而城市的发展在借助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困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容城市化的内涵。今天的城市化不仅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更是城市设施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现代城市资源的创设与共享,从而使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生活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