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21:00: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短文两篇》测试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狡黠(xiá)  涉猎(shè)  矫正(jiào)  藻饰(zǎo)
B.劝诫(jiè) 阐证(chǎn) 诘难(jié) 要诀(jué)
C.聪颖(yǐnɡ) 蒸馏(liú) 暂时(zhàn) 滞碍(zhì)
D.咀嚼(jiáo) 傅彩(fù) 统筹(chóu) 伦理(lú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矫情 逻辑 孜孜不倦 修剪移接
B.伦理 周密 欣然忘食 狂妄自大
C.提倡 睾肾 因小失大 文彩藻饰
D.盲目 聪颖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读史使人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2分)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视频讲解界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D.②⑤④③①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7.【典型技法】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片段训练】请你确定一种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100字。(3分)
情境预设:①逆境成才  ②天才来自勤奋 ③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8.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5分)
材料1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2 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3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2分)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13分)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4分)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3分)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参考答案
一、1.B
2.C
3.B 解析:对课文要熟悉。
4.B
5.D 解析:由②引出⑤④③,由最后两句可知最后一空为①。
6.D 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7.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8.(1)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2)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二)1.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一一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3.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4.示例:
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二)1.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2.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 
3.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4B
5.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提振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