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22:0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州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为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惨遭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批评和议论为主而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杂文。
议论文可以分为两类:
1、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驳论文:是指先指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不求甚解:甚,很、极、非常。 原指读书只领会全文精神实质不在字句上过分深究。
不求甚解现指读书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多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含贬义。
整体感知: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有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2、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观点的
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第一段: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批驳的靶子: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这些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有针对性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很有分寸地表达反对意见,希望人们能够辩证地看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第2段)
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观点的 在文中划出原句
批驳对方断章取义,曲解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并且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式有三种:
1、驳论点
2、驳论据
3、驳论证
本文采用的是驳论点的批驳方式
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的理解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就是读书不认真,浅尝辄止,得过且过。
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的理解和他人有何不同?
不求甚解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读书马马虎虎,作者认为“不求甚解”重在会意。是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注重分析,讲理透彻,使人信服
请同学们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6):
第四部分(7-8):
第五部分(9):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阅读第二段:
阅读第3段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阅读第四段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五段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阅读第六段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五、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
先举反面的例子: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受到列宁的批评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应抱虚心的态度”的观点。
再举正面的例子: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5-6):举出实例加以论证,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阅读第四部分(七、八段)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7、8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第8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7、8段补充说明“不求甚解”不是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而是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的观点。
第四部分(7-8):补充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阅读第五部分第9段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第五部分(9):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举出实例加以论证,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
第四部分(7-8):补充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说理透彻、层层深入、逐步推进
总结:
《不求甚解》
竖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对于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往往有以下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1、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反复阅读才能读懂。
2、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书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3、以上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通过本文,你都学习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1、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
2、要学习得好,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
3、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4、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一篇《海的女儿》,八岁时,感伤于美人鱼变成水泡;十八岁时,认为是爱情的童话;二十八岁时读出了妈妈对孩子的爱;三十八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四十八岁时,读出“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毕淑敏《常读常新的《海的女儿》》
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分别概括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后练习一
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1、主要内容:《谈读书》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等问题;《不求甚解》则全面阐述了作者对“不求甚解”含义的理解,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论述角度:《谈读书》论述较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读书方法的探讨。相同点是都谈到了读书方法。
3、写作方法:《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写作练习:
请你运用一种或多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