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 爱莲说 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3 10:21:15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17 爱莲说
部编版 七年级下
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
导入新课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导入新课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导入新课


莲蓬
莲子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子全书》。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lián
fán
zhuó
màn
xiè

xiǎn
爱 莲 说
周敦颐




新知讲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多。
喜爱。
只。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非常。
爱 莲 说
周敦颐




新知讲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 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 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示转折,但、却。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过分艳丽。
指莲的柄中间贯通。
指莲的柄外部笔直。
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新知讲解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新知讲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以为,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指品德高尚的人。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应当。
新知讲解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新知讲解
1、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文中作用
“水”“陆”点出来地域的广泛,“草”“木”指出花种的繁多,从泛论入手,统领全篇,引出以下人们对各种花的喜爱。




合作探究
2、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描写莲花 莲花有哪些 高贵品质 这些品质与哪种人相似 完成下表。
语句 描写角度 赋予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玩焉
生长环境
体态
气味
风度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芳名远扬,
生活习性
正直,豁达,大度
行为端庄,气质高雅,不容侵犯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高洁
庄重
正直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独立高清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莲花
品格
合作探究
小结“君子”形象
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绝不阿附。志洁形廉、德声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托物言志: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 , 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合作探究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噫!”表示感慨,对爱花人进行品评,点明题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说明爱菊花的人太少,真正隐逸之士太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感叹爱莲花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以讽刺的口气感叹爱牡丹的人太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宜”委婉含蓄,寓意深刻。

牡丹

(鲜。)
(众!)
(何?)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正衬)
(反衬)
(突出)
太少
太多
更少
以花喻人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托物言志,寓意深刻
本文借赞美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合作探究
(2)对比、衬托,深化主旨
文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合作探究
(3)用词精练,含蓄深刻
“出”表现莲花脱离污浊,显露水面,清新鲜活。
“不染” 表现 莲花处在淤泥,洁身自爱。
“濯” 表现莲花在清澈水中不断洗濯,涤荡情形。
“不妖” 表现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本色。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宜乎众矣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合作探究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动词,远播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读xiǎn,少
读xiān,鲜艳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之爱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合作探究
爱莲说
莲—
君子— 品行高洁—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合作探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映衬、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3.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通过品味赏析,学习文章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对莲花映衬作用。
【课时计划】
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熟读课文
  1.速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颐( yí ) 甚蕃(fán ) 淤泥( yū ) 濯( zhuó )清涟(lián )
噫 ( yī) 亵玩(xiè) 不蔓(màn ) 鲜(xiǎn)有闻
2.个别读,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小组赛读,读出节奏。
4.齐读全文,读出情感。
(二)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子全书》。“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三)了解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也可以说明议论,但是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第2课时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义
1.小组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句
(1)重点字词
可爱者甚蕃 :多     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清水  
不蔓不枝 :生藤蔓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亵玩 :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 : 以为,认为    
陶后鲜有闻 :少       宜乎众矣 :当然 
 (2)重点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叶没有旁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近去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啊。
3.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文中作用?
【点拨】“水”“陆”点出来地域的广泛,“草”“木”指出花种的繁多,从泛论入手,统领全篇,引出以下人们对各种花的喜爱。
2、讨论并思考: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描写莲花 莲花有哪些高贵品质 这些品质与哪种人相似 完成下表。
内容 描写角度 赋予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生长环境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生活习性 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中通……不枝 体态 正直,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 气味 芳名远扬
亭亭……玩焉 风度 行为端庄,气质高雅,不容侵犯
小结“君子”形象: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绝不阿附。志洁形廉、德声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
3、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点拨】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托物言志: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 , 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点拨】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噫!”表示感慨,对爱花人进行品评,点明题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说明爱菊花的人太少,真正隐逸之士太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感叹爱莲花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以讽刺的口气感叹爱牡丹的人太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宜”委婉含蓄,寓意深刻。
五.赏读课文,写作借鉴
(1)托物言志,寓意深刻
本文借赞美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2)对比、衬托,深化主旨
文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抒写了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3)用词精练,含蓄深刻
“出”表现莲花脱离污浊,显露水面,清新鲜活。
“不染” 表现 莲花处在淤泥,洁身自爱。
“濯” 表现莲花在清澈水中不断洗濯,涤荡情形。
“不妖” 表现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本色。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一)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2)香远益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二)古今异义词
(1)亭亭净植
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宜乎众矣
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三)一词多意
之:(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无丝竹之乱耳)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清: (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2)香远益清(清;香)
远: (1)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2)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