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专题二 导学案 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一历史人民版专题二 导学案 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2 07:42:38

文档简介

古蔺中学高 2013 级 历史 科导学
模块 专题三第一节课题课型: 新授课 (第 1 、2时)
班级: 组: 学生:
一、教学目标解读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预习任务安排
自查评分: 组长评分:
序号
预习任务
要求
自学完成
合作完成
不能完成
1
阅读教材P46—51页,完成聚焦课堂P18-19页知识再现
填空、勾画无错漏
2
研读教材第一子目:归纳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一化和三改的关系,概括“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归纳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结果及评价
归纳、理解、记忆, ;注意总路线内部的关系,理解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研读教材第二子目:归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成就、遭遇的挫折
注意分类整理及对知识的整合,并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4
研读教材第三子目:归纳十年动乱经济的破坏以及周、邓对国民经济的整顿
理解记忆
5
合作研讨:归纳我国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小组合作,形成初步结果
三、问题反馈
主要问题与存在问题原因
问题解决的需要与建议
四、学法指导
1、学习本课,同学们可使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归纳比较(如三大改造的形式、措施、结果等),找出共性与个性
2、利用数据资料,分析50-70年代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五、知识点睛: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古蔺中学高 2013 级 历史 科导学案
模块 专题二第一节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
班级: 组: 学生:
一、教学目标解读
1.简述鸦片战争后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
二、预习任务安排
自查评分: 组长评分:
序号
预习任务
要求
自学完成
合作完成
不能完成
1
阅读教材P29-33页,完成聚焦课堂P11-12页知识再现
填空、勾画无错漏
2
研读教材P29导语:按时间归纳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归纳(时间+特征)记忆
3
研读教材第一子目:第二、三段:归纳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归纳、分析、记忆;注意经济结构的内容
4
研读教材第二、三子目:归纳民族工业产生及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原因注意内外;表现包括代表人物、行业及发展概貌)
两个阶段分别归纳整理;理解内在联系,记忆基础史实
5
.初步思考教材上第32页、第33页上的问题。
独立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
合作研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分析;结合知识点睛分析)
理解记忆
三、问题反馈
主要问题与存在问题原因
问题解决的需要与建议
四、学法指导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角度出发,分析、评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五、知识点睛:
近代化史观(近代化范式)
近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大众化等。(简单地说:近代化史观就是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1.从共性和个性出发,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2.理清专题线索,学会用联系和概括的方法,把握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也可采取列表法)
3.以史实为依据(特别是各种数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
4.知识拓展,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古蔺中学高 2013 级 历史 科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解读
1、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的压迫与剥削
2、中国民族工业斗争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二、预习任务安排
自查评分: 组长评分:
序号
预习任务
要求
自学完成
合作完成
不能完成
1
阅读教材P39—41页,完成聚焦课堂P14—15页知识再现
填空、勾画无错漏
2
研读教材第一子目:归纳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来自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的具体表现。
注意归纳分析,理解记忆
3
研读教材第二子目: 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的斗争(原因、表现、特点、认识)
记忆基础知识,理解历史规律
4
合作研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重要历史地位。
合作完成,形成简要成果
三、问题反馈
主要问题与存在问题原因
问题解决的需要与建议
四、学法指导
1.以史实为依据(特别是各种数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
2.知识拓展,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五、知识点睛:(主干知识线索)
1、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原因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表现

古蔺中学高 2013 级 历史 科导学案
班级: 组: 学生:
一、教学目标解读
1.了解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从政治、经济和列强侵略等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
二、预习任务安排
自查评分: 组长评分:
序号
预习任务
要求
自学完成
合作完成
不能完成
1
阅读教材P34-38页,完成聚焦课堂P12-13页知识再现
填空、勾画无错漏
2
研读教材第一子目第一、二段及资料卡片:分析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第3-8段:勾画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概况
理解记忆
3
研读教材第二子目第1-3段:勾画归纳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勾画币制改革概况;第四段:勾画官僚资本的发展;
注意归纳分析
4
研读教材第三子目:勾画民族工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及表现;(结合之前所学简要思考民族工业发展原因的规律性)
注意细节,关键史实的记忆;
5
.初步思考教材上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上的问题。
独立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
合作研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聚焦课堂第17页、教材导语或知识点睛③理解)
理解记忆
三、问题反馈
主要问题与存在问题原因
问题解决的需要与建议
四、学法指导
1、从共性和个性出发,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2、理清专题线索,学会用联系和概括的方法,把握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也可采取列表法)
五、知识点睛:(近代中国几种经济要素)
3.以史实为依据(特别是各种数据),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
4.知识拓展,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认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