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出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20世纪初,“设厂自救”和“实业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在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中,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此后不久,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春天”很快过去。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又有了短暂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大量的民族工商企业破产倒闭。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在学习中,同学们应首先理清线索,掌握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发展的阶段性,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
在学习中,要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并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认识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然遭受到各种压迫。但毕竟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新的经济成分对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习本专题,还要注意掌握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前提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出现于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村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商人在经营活动中所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因此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强迫清政府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同时又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急剧地增加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中国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业、榨油业、制糖业、丝织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部门遭到了沉重打击。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另一方面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外,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同时继续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张謇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张謇(1853一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状元,1899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的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有: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等。
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1.连线搭配
工厂 创办人
继昌隆缫丝厂 张謇
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
保兴面粉厂 方举赞、孙英德
大生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
2.了解张謇的人生经历,谈一谈你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
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输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民族资产阶级看来,发展工商业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1911-1913年,全国共成立实业团体72个,几乎遍及所有省区,海外华侨也大规模投资国内产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000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1912-1922年,纱锭由50余万锭增至近160万锭,平均年增长率为12.1%;布机由2616台增至6675台,年平均增长率为11%。纺织业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由于洋面粉输入减少,欧洲需求增加,中国面粉除扩大内销外,还大量出口,面粉业蓬勃发展。1911年全国有面粉厂大约40家,资本600多万元;1919年增至120多家,资本约4500万元。此外,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量的75%,拥有中国布机总数的59%,日本资本控制了中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1920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是:(1)自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缴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白银,违者全数没收,其他银行发行的钞券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换回;(2)白银国有,凡银钱行号、商店、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等均应交指定机构兑换法币; (3)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兑外汇的比价。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是,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官僚资本所占的份额达24.8%,使得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法币政策实施以后,官僚资本用法币兑换白银,很快就掠夺了3亿~4亿盎司的白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但是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使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也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当时,上海五家印钞厂一分钟就可印制1600万元的法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只好发行面额10万元的大钞。当时的舆论嘲笑说,在百业萧条的中国,唯一仍在开足马力生产的工业是钞票印刷业。货币贬值的速度惊人,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只能买一个煤球了。
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工业生产的各主要部门,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拥有100亿-200亿美元的财富,它们依靠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民政府对于民族工商业名义上只征收出厂统税,可是地方性的苛捐杂税种类繁多,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使得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1948年,上海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1.为什么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会陷入困境?
2.根据以下内容,谈一谈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中已出现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与技术的人才。据对上海近代企业部分经理、董事的学历调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调查总数447人的28.4%,受过中等教育的占11.4%;银行业方面有高等学历的占47.5%,受过中等教育的占3.8%。
——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
1922年华洋义赈会所做的调查,那个调查包含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五省里面的240个村庄,共有7079个家庭,内含37191人。调查的结果在中国东部村庄里面农家之17.6%,在中国北部村庄里面农家之62.2%,其每年收入不及50元。
——[英]R.H.Tawney著,陶振誉编译:《中国之农业与工业》
阅读材料并讨论:有人认为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可以牺牲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利益,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在破败的旧中国,能实现工业化吗?
■在夹缝中求生存■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民族工业兴起以后,外国侵略者利用在华攫取的种种特权,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等手段,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从而使中国民族工业在产品销售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1891年,上海伦章造纸厂由于原料昂贵和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产”。
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民族工业。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占全国民族工业工厂总数50%以上的上海,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被摧毁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价值在8亿元以上。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于是,美货汹涌而至,充斥了市场的各个角落。上海各大公司如永安百货公司等,美货就占了全部商品总量的80%。几乎所有的民族工业产品,都受到了严重排挤和打击。
民族资本的发展还受到封建势力的严重束缚。甲午战争以前,民族工业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封建势力摆布的地位。各级政府采用苛捐杂税勒索民族工业企业,极大地加重了民族工业企业的负担。
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2-1937年间,国民政府发行26亿元以上的内债。从抗战爆发到胜利,据国民政府公布的数字,发行内债至少在150亿元以上。截至1946年,国民政府结欠的社会公债就有95.58亿元。在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工商业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还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宋子文对简照南、简玉阶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垂涎已久。1936年3月,宋子文乘南洋公司资金困难之机,低价收买股票20万股,占南洋公司股票总额的一半,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在斗争中求发展■
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组织各种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济南惨案,全国反日会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银行、钱业两公会致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团结御侮。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并且参与救济难民,维持上海的社会治安。长城抗战爆发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捐款购机运动,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捐赠巨款以作训练航空人才之用;天厨味精厂捐购“天厨”号战斗机一架;宁波旅沪同乡会等五团体捐购飞机五架,并声明该机不供内战之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一度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但是不断增加的赋税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仅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把它推向艰难的境地。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夫中国改革既有绝对必要,而改革之大义曰解放创造,非复古,亦非俄化,则大体之国是可定矣。此无他,对内履行民主政治,提倡国民经济,采欧美宪政之长,而去其资本家专利之短;大兴教育以唤起民众,争回税权以发达产业;对内务求得长治久安之规模,对外必脱离不平等条约之束缚。
——周雨:《大公报史》
阅读材料,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样的社会革新要求。
1.分析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