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历届政府继续进行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抛弃美国的传统经济政策,采用新对策,使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走出“滞胀”困境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把美国领入“新经济”时代,保持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经济的复兴和持续增长。
本专题的学习是要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要着重思考: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战后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运行模式各有什么特点?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有何不同?在本专题的学习中,从“解剖”美国这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入手,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共性;从探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找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从观察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新特点。
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
课前提示
◆1929年1O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在美国,这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它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推入了深渊,迫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来挽救现存的社会制度。
■世界经济大危机■
1929年10月,当美国人还陶醉在繁荣的美梦中时,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美国本土爆发。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导致市场崩溃。股票市场的崩溃犹如决堤洪水,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美国顿时陷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农民大量破产。各国的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失业率达到30%—50%,总人数达到3000多万。资本主义国家到处呈现出田地荒芜、工厂关门的凄惨景象。
由于生产严重过剩,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如美国就把大量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另有大量的农产品被销毁或当燃料烧掉。经济危机严重时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形也大致如此。然而,在把玉米当柴烧、水果烂在果园里、咖啡用来铺路的同时,无数人饥肠辘辘,四处流浪。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
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由于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不断深化,还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危机期间,15个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近两万次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也不断高涨。英法等国向其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产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的做法,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杯水车薪■
20世纪20年代,美国依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大规模扩大生产,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经济一片繁荣。1928年,美国的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但是,经济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终于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
1929年胡佛入主白宫时,正值危机前美国经济繁荣的顶峰。当美国股票市场即将崩溃、经济危机的凶兆已经显露时,胡佛仍然无比乐观,称美国的经济形势基本上是好的。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实现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的许诺,美国的经济大厦就轰然坍塌了。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最终,胡佛顽固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
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比1930年下降了51%,失业人数达到1100万。据《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另有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算在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许多人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处境悲惨。在一些州,人们吃野草根、蒲公英、紫罗兰叶等充饥,城市贫民则在垃圾场里找寻食物。
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连任,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在宾夕法尼亚,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3分钱。这些措施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
美国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千百万饥寒交迫的人无处求助,胡佛却依然声称美国经济没有毛病。愤怒的人们把胡佛作为嘲讽的对象,称他为“饥饿总统”。凄凉敝陋的贫民窟、旧报纸、乞讨袋、破汽车被人们分别称作“胡佛村”、“胡佛被”、“胡佛袋”、“胡佛车”。这位曾经深受欢迎的总统名声扫地,最终被人民抛弃。
■病入膏肓的经济■
这场经济危机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总额达到7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危机期间,破产的银行达到1万多家,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银行业务被迫部分或完全停顿,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千百万美国人的多年积蓄荡然无存。
金融危机冲击着美国的工业和农业。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到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经济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而重工业部门所受的打击尤为沉重: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农业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美国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生产跌到1913年的水平。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买不起。
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1929—1932年,仅罢工就有2700多次。城市中的人们成群结队闯入店铺,哄抢商品,他们甚至冲击市政府或市议会大厦。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农村中的抗议浪潮高涨,农民开始诉诸暴力表达不满。美国到处人心惶惶,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信心。
这场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永久繁荣”的美梦破灭了,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美国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
1.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到1929年,美国政治经济在其他方面也严重脱节。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官僚主义企业,并能在萧条开始以后一个时期内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著,刘绪贻等译:《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实干家罗斯福■
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罗斯福曾向美国人民宣布,如果竞选成功,“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并宣称:“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在经济萧条严重、美国人民丧失信心的时刻,他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克服恐惧,战胜危机。上任后,罗斯福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虽然他并没有一幅清晰的新政蓝图,但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我调节的信念已被彻底击碎的现实,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他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
为使自己的决策正确无误,罗斯福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纲领,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国会也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罗斯福还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年,罗斯福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
新政开始只是应急措施,直接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罗斯福因其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的作风,被喻为“狮子”和“狐狸”。
■施行新政■
新政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大危机发端于美国金融领域,引起银行纷纷倒闭,黄金外流。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罗斯福在就职的第三天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并成立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第二,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到1935年底,该署共拨款30亿美元,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民间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4月开始工作,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政府举办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同时也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众多庞大的公共建设工程对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渡过难关■
新政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不到11天,全国四分之三的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15%,金融恐慌基本结束。1935年,农民的现金总收入从1933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近70亿美元,工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558亿美元,上升到1935年的722亿美元;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425亿美元,上升到1935年的571亿美元。1936年底,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失业人数虽仍保持在高水平,但比1932年减少了一半。
1935—1937年,证券价格出现上涨高潮。由于担心再次出现证券价格暴跌、通货膨胀过度的局面,罗斯福政府于1937年初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工程开支和农业补助,开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1938年头几个月,美国又增加了400万失业者,许多美国人只得再次从垃圾堆里找寻食物,许多主要城市的救济金发放一空。为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这些措施立竿见影,美国经济重新回升。1939年,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记录水平,农业生产也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1939年的91O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136亿美元。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由于政府从限制农业生产转向鼓励增产,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一倍多。1940—1945年,农业纯现金收入从23亿美元增加到94.5亿美元,增长4倍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1.新政有哪些内容?
2.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一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从这段演说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1941—1945年,联邦政府在美国基本建设费总额中出资三分之二,在军事工业总投资中占三分之二。战争中,联邦政府采购了80%的重工业产品和50%的一般工业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国家财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10%上升到1948年的15%。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为:(1)政府运用
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2)政府慷慨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与西欧不同,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建立现代企业所需的巨额投资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的矛盾不像西欧国家那么尖锐;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虽然美国政府在新兴工业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和关键生产部门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1955—196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虽然慢于同期的西欧和日本,但其增长基本上是稳步健康的。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但也经历了5次经济危机。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企业大量倒闭,控制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地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只能见效一时。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O.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是反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学派。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这两个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
里根上台后,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这一对策终于见效。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与美国多年来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年份
项目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0.3
1.9
-2.5
3.6
6.8
3.4
2.8
3.4
4.6
3.0
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美国的“新经济”■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1993—1995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3%以上。199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7%,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年。此后,美国经济持续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率仍稳定在4%左右。对于一个国民财富总量极其巨大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增长率。一直困扰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也被化解,通货膨胀率从1990年的4.3%下降到1999年的1.1%,为60年来的最低。1998年,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达到1310亿美元。经济强势发展的同时,失业率出现下降,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9年的4.4%,2000年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经济的发展使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迅猛,股票指数扶摇直上。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这一特点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并存。因为经济繁荣时,就业机会多,就业率较高,往往会由于需求的拉动而导致通货膨胀;反之,通货紧缩时,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这轮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美国一批经济学家由此乐观地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调已经确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克林顿政府的确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国家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英国经济的发展显示出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她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90年代,英国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这种“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经济自由主义影响,法国也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与英、法等国家不同,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没有对联邦德国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而是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模式的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其主要内容有: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沿着这一发展模式,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战后,日本在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这种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作用的结果。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1.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从1962年到90年代,美国家庭财产最少的20%的家庭平均净价值实际上在缩小,但是最富有的20%的家庭平均净价值却增加了88%,而这20%中排在最前面的0.5%的家庭平均净价值却增加了188%。到1976年,占美国人口1%的美国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产总和占国家总财富的20%;但到了90年代中期,这1%的最有钱人已占有了49%的国家总财富。这一切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至少,它埋下了使社会两极分化的种子。假如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这个国家势必被分成有钱人与缺钱人两大阵营,而这一现象正是美国建国200年来一直要避免的。
——[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请思考:为什么美国的财富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1.概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探讨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起的作用。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都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