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5-01 08:25:58

文档简介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逝世以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选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将已学的历史知识系统化,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根本特点和整体结构。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历史学习中的联系有多种,如因果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人物联系、事件联系,等等。同学们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以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总结苏联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前提示
◆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并未成功。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政权。列宁以务实、谨慎的态度,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苏俄各族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而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也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于是,帝国主义干涉者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人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的难题,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在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为了保证前线官兵和工厂劳动力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连面包、衣服、肥皂等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满足。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到乡下谋生,工人阶级队伍涣散。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利用这一非常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中的国家拯救出来,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
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显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党内一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会后,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统称为新经济政策。内容不断丰富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由于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 ①
1913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0
4.519
7.247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6.21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
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100)
100
13.8
75.5
108.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此栏是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表格、知识结构图表等。)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材料二 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并组织起“临时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告喀琅施塔得要塞和市民群众书》中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采取了什么对策?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它存在诸多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与政策。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燃料、金属、军事工业等重工业。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
为了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不仅“勒紧了裤腰带”,而且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32年时,斯大林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而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OO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工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不再是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但是,在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5
5
5
4
3
2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农业全盘集体化■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是苏联面临的重大问题。经过探索实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然而,由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有些地区竟在几天之内将集体化比重从10%提高到90%,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有些地区的干部对那些不愿加入农庄的中农以戴富农帽子、扫地出门相威胁。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
年份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农庄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
不详
4.9
33.6
87.4
99.1
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国家对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进行剥夺,将这些财产转交集体农庄。同时,大批富农被强行迁移到荒芜寒冷的西伯利亚等地区参加劳动。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
■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使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包揽了国民经济的整个生产、交换和分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些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就是法令”是当时苏联计划工作的格言。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苏联的经济发展是以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在资本主义世界被经济危机的阴云所笼罩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为“橡皮图章”;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同时,斯大林开展大清洗运动,使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当然,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
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当斯大林战胜了党内一个个反对派、大权在握之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与此同时,为了维护领袖权威,为了达到舆论的高度一致,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凡不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利于维护斯大林权威、不利于宣传苏联建设成就的内容,都被禁止发表、出版。结果是“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替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维,思想理论上只有一种观点,学术文化上只有一个学派,艺术创作上只有一种风格。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2.学完本课后,你对斯大林模式有什么认识?从当时的形势和长远发展两方面谈谈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失误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仔细阅读下表,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历史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年份
产品
1913年
192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初步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
最佳方案
联共(布)十六大报告
追加数
实际完成数
(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1040

592
汽车(万吨)

0.07

10
20
2.39
拖拉机(万台)

0.13

5. 5
17
4.89
铁路(万公里)
5.85
7.69
8.8
9

8.18
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
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同时提出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一般方案、最低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就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来说,初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区别是各项主要指标一般相差20%。在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上,又追加了几项重要产品的指标。
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
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有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课前提示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农业改革上,他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初步改革之后,苏联的农业有所好转,1955—1958年连续4年获得大丰收。但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如他提出了要在几年内赶上美国的人均畜产品产量这一不现实的目标。瞎指挥,反复折腾,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赫鲁晓夫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批判。这个报告震惊了苏联,也震惊了世界。会后,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但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大权在握之后,他也搞起了“一言堂”,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在执政前期,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是,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时期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年①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2.6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基建投资
5.4
7.3
6.7
3.7
2.0
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继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是暮年上台,在他们短暂的执政期内没能止住苏联的衰败趋势。

①为1982年和1983年平均增长率。
■莫斯科落日■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由于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早已积重难返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面对苏联各加盟国的独立倾向,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总统①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②。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了“八一九”事件,历时3天以失败告终。


①在政治改革中,苏联建立了一个新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关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为了使党与国家的管理权分开,1990年3月,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非常)大会决定实行总统制,设总统和副总统。之后,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第一任总统。
②按新联盟条约规定,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有权决定本国大事。这意味着各共和国独立倾向大为增强。
“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不仅被排挤出政权,而且组织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同时,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了《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独联体是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因此,苏联完全解体了。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①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 “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①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

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材料一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学完本专题,你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都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