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同步练习 (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08: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希腊神话中的神,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这说明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源于古希腊文学 B.神高高在上,脱离世人
C.人高于神 D.“神人同形同性”
2、古代印度是世界早期文明中心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B.佛教对种姓制度起到维护作用
C.印度教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 D.多种宗教并存与外族入侵有关
3、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权力制约 B.崇尚法治 C.轮番而治 D.主权在民
4、《摩奴法典》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初生的人”是指(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5、公元前612年,盛极一时的亚述皇城被攻克。亚述帝国灭亡后,地中海东岸的一系列国家开始形成君主专制统治。在亚述灭亡后60年,哪一帝国崛起后沿用了亚述帝国的行政体系,即是亚述帝国模式继续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有力明证( )
A.西罗马帝国 B.孔雀帝国 C.马其顿帝国 D.波斯帝国
6、公元前518年,他(大流士)再一次用兵埃及,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公元前513年,他又率大军向西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占领了色雷斯等地,波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一帝国( )
①凭借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欧洲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③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古代两河流域,祭司是社会各阶层中的权贵者,掌握多种权力和大量土地资源,所以当城市国家建立时,要么是祭司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依赖祭司。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 )
A.等级分明 B.宗教色彩浓厚 C.王权衰弱 D.生产力落后
8、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古代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
②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
③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越南谚文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10、罗马帝国时期,罗马人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已经开始侵入日耳曼社会,部分日耳曼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连同其他“蛮族”大量迁入原属罗马帝国的腹地,逐渐将各自的文明和既有制度融合在一起,从而孕育出西欧封建社会。材料表明,西欧封建社会( )
A.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基本制度 B.建立在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
C.未能传承古罗马的文化基因 D.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11、据汉森估计,从公元前403年到前322年左右,“政治领袖的总人数不会超过100人”。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群相对次要的演说家,这些“偶尔在最高政治层面上有所表现的人则多达数千”。他们的存在与一定程度的活跃,使雅典民主政治能够运行。这说明,雅典政治( )
A.审判存在非理性因素 B.民主制潜伏着安全隐患
C.民主制范围比较狭隘 D.精英阶级操纵民主政治
12、“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13、“轴心时代”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尤其在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们告知后人关于人性的重要信息,尊重生命的神圣权利即是宗教。”这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这一时期,除诞生了中国儒道思想、希腊著名哲人外,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诞生了( )
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这项规定体现了( )
A.保护自由民的财产 B.同态复仇的法律原则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15、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缘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早期文明地城分布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传播的基本方式。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汉朝与罗马帝国就有了经济上得往来。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汉朝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丝绸成了罗马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史学家马塞利阿努斯说:“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4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指出公元2世纪两者的交流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反对种姓制度的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非维护了种姓制度,B项符合题意;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说法符合史实,排除A项;事实上印度教确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排除C项;古代印度多种宗教并存与外族入侵有关的说法属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初生的人,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可知,“初生的人”应该是被压迫的阶级中最低等级的人—奴隶,结合印度的阶级社会等级可知,处于被压迫的阶级是首陀罗,故D项正确,婆罗门是第一阶级,是征服者,是指宗教徒,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刹帝利是第二阶级,是王族,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吠舍是第三阶级,是农工商阶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②③说法正确,D项正确;古代罗马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①说法错误,排除AC项;波斯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不是“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祭司是社会各阶层中的权贵者,掌握多种权力和大量土地资源,所以当城市国家建立时,要么是祭司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依赖祭司”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祭司是社会各阶层中的权贵者,掌握多种权力和大量土地资源,祭司具有独特的地位,这是由于祭司负责与神明沟通,代表神明意志,由于人们对神的恐惧和希望,便产生了对祭司的依赖,由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两河流域祭祀阶层的地位”,未涉及其他等级,故等级分明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权衰弱,而是强调“要么是祭司成为国王,要么是国王依赖祭司”,排除C项;生产力落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在古代文字发展史上,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文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等三个说法与史实相符,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南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为喃字,谚文是朝鲜的古文字,说法④表述错误,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渐将各自的文明和既有制度融合在一起,从而孕育出西欧封建社会”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社会建立在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B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基本制度,排除A项;“未能继承”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传播,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演说家在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在公民大会上,演说家的见解和看法直接影响民众情绪,进而影响国家决策,使民主制度易于服从大多人的意志而难为长远的利益考虑,这说明雅典民主制潜伏着安全隐患,B项正确;材料与审判的非理性因素、民主范围比较狭隘及精英阶级对民主政治的操纵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
13、答案:A
解析:公元前500年前后是轴心时代,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于出现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学派,当时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是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了佛教,A项正确;印度教产生时间是在公元2世纪,排除B项;基督教诞生时间是在公元1世纪,排除C项;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排除D项。故选:A。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根据“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可知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波斯人的抵触,排除A项;君臣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目的是通过东方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来强化其权威,东方政治体制是强化其权威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1)社会根源:农业革命的发生,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特点:先在大河流域产生,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几个核心地区。
(2)传播:从大河流域逐渐向外传播,逐渐波及欧亚大陆。
方式:区域性的武力扩张;贸易往来;人口迁徙。
解析:(1)根源:根据“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可知,农业革命的发生,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特点:根据“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可知,先在大河流域产生,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几个核心地区。
(2)外传:根据“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可知,从大河流域逐渐向外传播,逐渐波及欧亚大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区域性的武力扩张;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
17、答案:(1)原因: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
变化:由间接的交流到直接交流。
(2)影响: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解析:(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可以得出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结合所学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等方面分析其他原因。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缴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以得出由间接的交流到直接交流。
(2)本小问的用哪个想,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从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