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08: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1.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凸显。如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农作物优良性状;生物农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保护周围环境。这表明生物技术( )
A.已经取代其他农业技术 B.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C.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
2.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把粮食定位为“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商品。之后,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 )
A.中国人口多的特殊国情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
C.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强化 D.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粮食
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但是却出现大量粮食无库可存、露天堆放,损耗率高的状况。为此,我国启用( )
A.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B.国家储备粮粮仓 C.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D.冷链物流技术
4.“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主要贡献是 ( )
A.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 B.运用高科技手段最早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C.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农业科技的进步 D.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6.202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升至127.1点,为2011年9月来的最高水平。FAO表示,受到供给中断与需求强劲的双重因素的推升,糖、植物油及谷物的价格在5月创下最大涨幅。以上信息主要说明( )
A.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 B.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
C.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 D.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7.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不少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后很难分解,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康。这说明( )
A.农药使用对农业生产不利 B.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
C.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 D.农业现代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
8.《“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9.水产养殖向工厂化、( )、集约化经营发展。
A.人工化 B.分散化 C.机械化 D.自动化
10.2010年, 中国颁布( ),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A.《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B.《2020 年粮食危机地图》
C.《中国的粮食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1.近现代粮食储备技术,20 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 )储粮技术
A.机械通风 B.机械制冷 C.粮食储备自动化 D.机械制热
12.原始社会,人们用( )和地窖储存粮食。
A.陶器 B.瓷器 C.粮库 D.掩埋
13.据统计,至1986年,英国平均每1000公顷耕地拥有拖拉机75台,每1000公顷谷物拥有谷物联合收割机13.8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谷物38吨,牛羊猪肉4吨及其他农产品。这说明英国( )
A.农村兴办大量工业 B.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C.城市化进程在加速 D.农业生产虚报产量
14.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 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 我国( )
A.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 B.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C.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 D.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
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6.1988年,我国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作物种植业产值的比例达18.4%,比197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值下降到58.2%:1988年,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已达44.1%,比197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农作物种植业比例下降到55.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A.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C.粮食作物总产量呈下降趋势 D.农村的副业产值占优势地位
17.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
——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用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壇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禁运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呼吁,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摘编自李晨曦、吴克宁《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的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1.C
【详解】根据材料“生物技术在农业栽培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许多环节的有效性和使用价值凸显”可知,生物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许多环节体现出了其具有有效性,在实用性上具有的价值凸显,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已取代其他农业技术,说法错误,排除A项;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增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国家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大幅强化,C项正确;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人口多少与否不能改变国家把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对待,排除A项;粮食安全与工业化急需大量粮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对食物的储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储存技术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A项正确;国家储备粮粮仓扩大则是21世纪以来,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采用的存储技术,排除C项;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也是21世纪以来的存储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是袁隆平。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D项正确;“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说法夸大了袁隆平的贡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袁隆平是最早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在解决饥饿方面的贡献,“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由材料中“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等信息,可知该县农业正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由材料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该县出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意识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B项正确;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食品供应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只靠农业产业化一点是做不到的,排除A项;由材料中“农户”信息,可知农户是直接的生产者,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规模,排除C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化生产并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全球粮价创十年新高,粮食价格不断上升,说明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排除A项;材料体现粮食价格不断上升,且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高效农药的出现解决了部分农业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其他的严重问题,说明农药的出现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即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C项正确;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益处,排除A项;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并非是不可避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药问题,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制定涉及食品安全的“十三五”规划,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卫生环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C项正确;AB项与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相反,排除A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 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项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至1986年,英国平均每1000公顷耕地拥有拖拉机75台,每1000公顷谷物拥有谷物联合收割机13.8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谷物38吨,牛羊猪肉4吨及其他农产品。”可知,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B项正确;材料是农业发展,与工业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排除C项;材料不是农业生产虚报产量,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材料展现了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C项正确;材料中食品安全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本题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非粮食增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8年,我国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相比1979年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值下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相比1978年大幅增加,农作物种植业比例下降,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排除B项;粮食作物比重下降不等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排除C项;农村的副业产值有所提升,但不能说明其占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营地主出现;地域性商帮兴起;商业市镇繁荣;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2)特征: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
意义:有利于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详解】(1)新变化:根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可知,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根据材料“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可知经营地主出现。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可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还包括地域性商帮兴起,商业市镇繁荣。
(2)特征:根据材料“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可知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
意义:进口粮食有利于稳定国际贸易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有利于稳定多国贸易。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大多数进口的粮食主要来自于那些发达国家或者是粮食的产国,正因如此这些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加深了两者的经济联系,正因为如此从大国关系层面出发,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感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因为如此粮食产量,很难达到供需平衡。从粮食产量来说,我国的粮食供给不平衡,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在粮食产量上远远逊色于那些粮食生产大国,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粮食产量很难达到供需平衡,所以才需要进口粮食。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产量相对较低,粮食投入成本较高。我国是有长期的种植经验的农业生产大国,正因为如此农业在生产力方面一直逊色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粮食产量上又很难实现资产自自足,正因如此还需要进口粮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无法达到供需平衡,只是出于某种安全考虑才会选择进口低价的粮食。
18.(1)特点:历史悠久;阶段性明显;儒家色彩浓厚;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多措并举的制度设计。
影响:有利于粮食的稳定供应;为社会救济提供保障;推动小农经济发展;粮食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评价:
对苏联:冲击了苏联经济;提升了粮食安全意识;促进苏联国内政策的调整。
对美国: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利益;激化了美苏之间的对抗。
总体而言,禁运政策实质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加剧了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和平。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得出历史悠久、阶段性明显;根据材料一“并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得出儒家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出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据材料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用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出多措并举的制度设计。影响:根据材料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用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所学知识可从粮食的稳定供应、为社会救济提供保障、推动小农经济发展、粮食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评价美国的粮食贸易禁运政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整体上评价,同时也可对苏联、对美国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二“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禁运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得出冲击了苏联经济;提升了粮食安全意识;促进苏联国内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二“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得出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利益;激化了美苏之间的对抗。根据材料二“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呼吁,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得出总体而言,禁运政策实质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加剧了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