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23 08: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单选题
1.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建立之初,在首都大马士革集中了许多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工作,之后,多位哈里发采取各种措施奖励、鼓励翻译活动,如欧麦尔二世命令马希尔朱韦西把一本用叙利亚文写的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文。这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帝国( )
A.医学成就低于同期主要文明 B.民众生活依赖外来文化
C.翻译活动成为学者主要工作 D.对学习先进文化的渴求
2.《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榀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3.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等为必修课。这反映了( )
A.东亚文化互相融合 B.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4.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货物主要靠船只运送 B.贸易范围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 D.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5.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 )
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
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
6.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为适应印度洋的多礁海域,帝国东部流行用木钉和绳索捆绑而成的别具一格的轻型平底船;西部则发明了三角帆,通过调整帆面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风力。阿拉伯人的造船技术( )
A.适应了远航贸易的运输需求 B.代表当时世界的最先进水平
C.诱发了欧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D.为洲际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7.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以下属于这个国家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是( )
A.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B.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C.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D.模仿中国汉字创喃字
8.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9.中东北非是多民族聚居区,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运动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帜的,因而帝国的民族政策大多是通过宗教原则而体现出来的,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统治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人口多少设置政区下各级官员 B.对犹太教等异教徒实行歧视政策
C.对先进民族文化高度重视的政策 D.苏丹任命穆斯林来担任行省总督
10.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 )
A.是希腊文明的源头 B.贯通了东西方文明
C.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D.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1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13.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该学者意在强调日本( )
A.对外来文明的本能抵制 B.对文化传播起桥梁的作用
C.发展文化注重结合实际 D.竭力摆脱外来文明的影响
14.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5.随着穆斯林贸易深入非洲,伊斯兰教于985年首先在加奥扎根,然后于10世纪后期在加纳帝国扎根;再由此向东传播到马里帝国(公元1240~1645年)和桑海帝国(公元1460年~公元1591年)。这说明在古代( )
A.对外贸易深刻影响非洲国家发展 B.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开放
C.非洲国家大都仰慕阿拉伯的文化 D.非洲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耕文明由于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出现了不断对外扩展的潜能……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
——颜海英《农业文明时代》
材料二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展的原因或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简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了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日本于7~10世纪设立的律令制是模仿唐朝的永徽律令和垂拱格式(为修改律令而临时发布的诏敕和官符,称为格;律令和格的施行细目称为式)而成的,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度,幅员广大,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官员和严密的国家组织,这对相对贫穷弱小的日本来说是没有能力照搬的。于是,日本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变通,将大化改新前的一些惯例和制度吸收了进去,把那些归属于豪族大姓的部民制机构变成了官僚制下的基层机构。地方豪族的地位和特权虽然有所削弱,并且确实与中央官僚和中央贵族的地位权力差距甚大,但也没有彻底被取消,他们的权力有点像现在某些亚洲国家中的部族酋长的权力。
——摘编自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朝鲜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析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形成的原因。
1.D2.B3.B4.B5.D6.A7.B8.D9.C10.D11.C12.B13.C14.C15.A
16.(1)原因或条件:古代世界农耕文明拥有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辉煌的文化成就;人口膨胀,耕地不足,需要开拓新的土地;统治阶级需要更多的土地以获得更多的税收等。
(2)举措:对外扩张战争,建立庞大的帝国;宣布君权神授,企图建立已知世界的大同社会;地方实行行省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广希腊文化。
(3)特点: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的和旅行家的促进。
17.(1)影响:推动朝鲜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促进了朝鲜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朝鲜的社会生活。
(2)原因:借鉴唐制,有所变通;将部民制残余和官僚制相融合;地方豪族的政治势力被严重削弱。
同课章节目录